(新春走基层)中华玉龙之乡:6500米羊绒彩龙登山顶祈福新春

发布时间:2024-09-06 16:20:52 来源: sp20240906

   中新网 赤峰2月24日电(奥蓝 史子龙 聂安琪)咚咚锵、咚咚锵……随着激昂的鼓点,在鼓乐花车的引领下,3250名志愿者共同舞动长达6500米的羊绒彩龙,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步道巡游、最终登上山顶。

  24日正值元宵佳节,当日上午,“盛世中华·龙舞红山”纪念红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大型新春祈福暨东黎羊绒6500米羊绒彩龙世界纪录挑战活动拉开帷幕,来自赤峰市各行业的3250名志愿者手举彩龙登顶红山。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类型,作为红山文化发祥地的赤峰市还是“中华玉龙之乡”。

图为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红山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日,巡游的彩龙由羊绒织成,重5吨,是赤峰本地羊绒企业携手当代艺术家胡云峰、黄昌浪、梁义联合创作,1500多名工人历时18天制作完成。据了解,彩龙长6500米,象征红山文化走过6500年的光辉历程。彩龙主色调为红、黄、绿、蓝,在造型上突出“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的鬣鬃,每个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图为活动开始前,彩龙盘踞于广场之上。红山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日,志愿者手举舞龙棍,共同走完长达6.5公里的盘山路,体力消耗很大,这时大家就一起喊鼓劲加油的口号。“中国加油!赤峰加油!”现场,还有700人的大型传统秧歌队为彩龙巡游助力喝彩。

  整条彩龙最重的部分为60余斤的龙首,需要赤峰舞龙协会的6名志愿者“接力”。“龙年举龙首、万事不用愁。”一名刚刚替换下来,气喘吁吁的志愿者开心说道。

图为彩龙龙头。红山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日,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中心认证官吴晓红女士现场对挑战项目进行了认证,宣布完成挑战的舞龙,长度为6500.68米,打破原纪录,荣获最长的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挑战成功。

  “这次活动全民参与,群情鼓舞,所有人都非常骄傲,深感作为龙的传人的荣幸。”赤峰市红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徐春雨告诉记者,今年是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值此传统佳节之际,用6500米羊绒彩龙打破世界纪录,非常有意义。

  据了解,活动结束后,羊绒彩龙的全部面料将被回收再利用,制成手工艺品、羊绒制品、活动纪念品等,面向社会发售。(完)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护一湾碧水 守蓝色家园(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 - “链”出新动能 山西运城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护一湾碧水 守蓝色家园(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

发布时间:2024-09-06 16:20:53 来源: sp20240906

  一场雨过后,鹭岛的海风有些冷冽。

  宽肩膀、黑面庞、寸头短发,43岁的杨海山稳稳地站在甲板上。“‘厦海环011’报告,五通码头海域发现海漂垃圾,准备前往处置。”杨海山是福建厦门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刘五店作业队队长,他还有一个别称——“海上美容师”。

  半小时不到,船已到达指定海域。远远望见一片漂浮物,驶近一瞧,“是上游九龙江冲来的岸边树枝。”杨海山操控着方向盘,按下按钮,脚下这艘排水量200吨的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缓缓靠近,一个白色的垃圾收集斗沉入水下,水流旋转中,漂浮物进斗入舱。

  20多年前从东北雪原来到东南海滨,打小没见过海的杨海山对厦门湾这片海十分喜爱,但有时也会失落——每逢台风大雨,往日洁净蔚蓝的海水便一片狼藉,海滩更是让人无处下脚,“枯枝落叶、生活垃圾被卷到海中,不美观不说,对航道安全、沿海生态都有影响。”

  3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6公里的海岸线长度,“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如何守护好蓝色家园?

  一栋白色二层小楼矗立在鹭江道海滨,这里便是厦门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1994年,厦门成立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工作。“现在可以说是装备齐全、兵强马壮了!”站长张梁华介绍,管理站有3个环卫码头、3个吊卸点,15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可遥控指挥8艘机械化船只及51艘其他各类船舶。

  出海一趟不容易,如何能精准定位、及时清理海漂垃圾?“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智能预测。”杨海山指着船顶的360度摄像头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厦门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每日预测预报。此外,在沿海重点岸段安装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海漂垃圾。

  说话间,清扫船缓缓靠岸,吊机摆动下,4个货舱的海漂垃圾被转运上岸。“它们会去哪儿?”“泡沫、塑料瓶等回收利用,树枝、水草等焚烧发电,海泥、生物等发酵堆肥,各有各的去处。”张梁华回答记者。

  “清扫海域越来越大,垃圾总量持续减少。”张梁华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数据。从2016年到2023年,海上环卫站负责的海域面积从厦门西海域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全市的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从2020年到2023年垃圾分布密度从每公里岸线240.38平方米降到96.63平方米,连续两年福建全省最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