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鲲鹏”的荣耀与责任

发布时间:2024-08-19 16:43:32 来源: sp20240819

  本报记者 李由之 通讯员 豆加波

  “远方的她,我的她,军功章里也写进了你的芳华……”前不久,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的一首原创歌曲《远方的她》,经媒体发布,在网络平台走红,饱含深情的旋律表达出对军嫂的崇高敬意,又寄托着军人独有的家国情怀。

  军嫂是军人的幕后英雄,场站官兵是运-20的幕后英雄。

  正如停机坪旁的草坪里,每一朵光鲜亮丽的花。它们被一方泥土哺育,让自己的生活开出花来,然后反哺这方泥土,让更多的花开出来。场站官兵如此,运-20亦如此。

  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场站官兵的平凡与坚守。他们每一名官兵都把自己和大国重器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在保障“鲲鹏”中感受着无尚荣耀和无尽责任。

运-20机群展开训练。张亚波摄

  “这是时代的礼物,也是历史的重任”

  “你知道天上的云有多少种吗?”气象台中士张朝的一句话,触及了记者的知识盲区。

  “3族10属29类。”张朝微笑着看向记者,眉宇之间流露出自信。

  走在营区,张朝会经常抬头看天,思考适合运-20飞行的气象条件。看飘浮的云、感受流动的风、推测可能到来的雨……收集气象信息不光只在仪器设备上,也体现在每时每刻的观天望云、体感肤感。

  在气象台,“有温度的气象保障”是一条重要的理念。在给机组人员提供气象数据时,气象台官兵会把要素过多的数据材料加工成通俗易懂的简要信息。经过处理后的信息呈现在纸上,机组人员很快就能全面掌握天气情况,一目了然又不失准确。

  说话间,气象台官兵为记者抱出一大摞画框,最上面用画框裱起来的,是一份航线预报表。日期:2020年4月23日。预报表上,不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预祝任务顺利、平安凯旋”的祝福也写在纸上。

  次日,这架飞机满载着抗疫医疗物资和军队医疗专家组飞抵巴基斯坦,这是运-20首次出国执行任务。

  “我们是保障运-20的第一茬人。这是时代的礼物,也是历史的重任。”每次组织教育时,气象台台长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我们成长在新时代,是强军事业的实践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近年来,随着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该场站保障任务也越来越重。一级上士刘飞有个最直观的感受:“像抹布、手套这样的维护消耗品数量逐年增长,有的甚至成倍增长。”

  航材保管员孙朝仁,主要负责订货计划、数据统计。运-20每一次出国,孙朝仁和战友们都要准备充足的航材备用。孙朝仁说:“我们人扛车拉,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连夜装载到位。我们把任务干在前面,不能让任务赶着我们。”当飞机从孙朝仁面前滑过,满载着航材飞上蓝天,他说:“这个声音特别悦耳。”

  这是一种衔枚疾走的状态。从塔台到跑道旁,从巡逻点到通行车道,官兵们走路带风,各个保障岗位围绕着“鲲鹏”行动起来……

  消防技师翟建永记得,场站接装第一架运-20那天,举行过水门仪式,其中一辆消防车正是翟建永负责操控。

  接装那天,当运-20从水门下缓缓滑过,坐在驾驶室里的翟建永一扫此前的紧张。眼里饱含的泪花,仿佛与洒在运-20上的水花一起喷涌:“那么近,又那么自豪……”

  警卫连中士周泽华,每天手握钢枪,看着停机坪上停放的运-20,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周泽华没想到,自己每天守护的运-20,竟成了该场站出发驰援武汉的第1架飞机。

  那天,“解放军来了”,在武汉上学的妹妹得知了这个消息。周泽华在新闻上寻找当天的视频,内心一阵激动:“对,就是这架,我守护的这架!”

  出发驰援武汉前夕,周泽华刚刚在交接飞机时为其检查了铅封。“那一刻,我跟运-20之间的联系好像更紧密了,守卫大国重器的荣耀和责任从未这样强烈。”入伍两年出头,周泽华当上了班长,他和班里的同志一起成长,一起看着运-20飞向更远的地方……

  “在任何岗位上,只要肯干,就能干好”

  见到一级军士长王怀生,记者心生敬佩——

  虽然额头上密布皱纹,两鬓渐白,但这位四站连修理技师,眼神炯炯、目光坚定。

  多年以前,王怀生刚入伍时在连队养猪。第一次来到猪圈,几头“骨瘦如柴”的小猪浑身脏兮兮的,和王怀生“大眼瞪小眼”。王怀生看着环境恶劣的猪圈,咬牙扔下一句话——“就是养猪,我的猪也得是长得最壮的。”

  王怀生把猪圈的卫生彻彻底底地清理干净,洗刷去小猪身上的脏污,每天从炊事班背回剩菜,给小猪加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几头小猪渐渐肥了起来……

  当年开展“养猪评比”,王怀生所在单位拿到了第1名。这件事让王怀生觉得,在任何岗位上,只要肯干,就能干好。

  此后,随着部队建设的发展、装备更新换代,王怀生一次次转岗,也一次次把工作干到极致,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在专业上帮带新人时,这位战友眼里的“老大哥”最常讲的,总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通信连一级上士孙剑锋除了有主动干事的态度,也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孙剑锋觉得,做一件事,应该谋定而后动,多想想怎么干。

  孙剑锋刚来到通信设备机房工作时,就在规划和构思。每条线路怎么接,每台设备怎么摆,在他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为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他将机房的布局、线路图画了出来,反复推敲修改……

  记者走进机房,几个机柜已经组装好,靠墙的两个机柜下,待连接的导线密密麻麻。这已经是机房第四次大改了。“每一根线自己亲手接,每一颗螺丝亲手拧。”孙剑锋在机房席地而坐,迅速扒了几口饭,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该场站的很多岗位都有体现。运输分队班长王程程说:“列装运-20后,新配备了很多种我们从没见过的车辆。时代进步很快,本领恐慌越来越强。”那时,王程程总结出一个“711”:一周干7天,一天11个小时。这“11个小时”的依据,是王程程把运输分队里每个人每天的出车时间加起来,算下来的平均值。

  说起这种紧迫感,王程程直言,为了培养自己达到一专多能,他一直在学习其他特种车辆。

  岗位为油车司机的一级上士赵猛正在学习驾驶电源车。“我想把驾驶保障面拓宽,甚至是修理、做饭,只要我一个人去就都能干。”

  去年,场站出色完成了整建制“零伴随”驻训保障任务,在每天油车司机上报加油量中,赵猛和战友们创造了单日加油的新纪录。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数字,在那一天刷新了赵猛的认知。赵猛感叹道:“不敢想象自己能做到。”

  午后,艳阳正烈,赵猛继续忙碌着,那些沿着导管被加注在油箱里的,还有赵猛的青春和热情。

  “场站是大家的场站,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主人”

  培养一名成熟的炊事员,需要多久?

  炊事五班班长常龙耀给出的答案是2~3年。这位三级军士长2010年来到炊事班,就在空勤灶当炊事员,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让他对烹饪有自己的理解——

  “做菜就和打仗一样,做菜的技巧就是战术,多掌握一项技巧,就多了一个战术,也为打赢增添了一份底气。”记者接过话:“菜品如何搭配,就如同‘调兵遣将’,首先‘冲锋’的是调料,然后下食材,大家‘紧密协同’。”“对对对,就是这样,菜做得好就像打了胜仗一样。”常龙耀笑着说。

  服务官兵,重在理念。用常龙耀的话说,就是“不能让官兵感觉我吃的就是大锅菜。保障,要把心贴上去。”

  中午,记者在食堂吃了一道烤鱼,这道让大家赞不绝口的菜,正是出自常龙耀之手。“下面烤得差不多了,要及时关火,再把上面烤熟,然后开全火把味道收住。”说起烹调技巧的经验,常龙耀打开了话匣子——

  “有些菜用水焯一下再做和直接做,口感是不一样的……”需要过油的菜虽然下饭,但又不能让大家吃得太油腻,常龙耀会用密漏把油筛一下,让官兵吃得健康。

  饭菜可口的秘诀,体现在烹调技巧,还体现在工作的用心上。“肥肠大家都爱吃,也确实麻烦,需要整个炊事班一起上。”常龙耀说,每次在处理肥肠的过程中,他们八九个人用盐、白醋和面粉一起揉搓,光处理、清洗肥肠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工序越麻烦的菜越好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会因为麻烦就不做了。”常龙耀知道,大家吃得好,投入工作就更有干劲。为了给官兵带来不同的就餐体验,常龙耀把家乡菜融入到食堂的菜谱中,每次都能让劳累的官兵大快朵颐一番。

  去年,场站执行演训任务,由于空勤人员的任务性质,需要全时段、多频次就餐,常龙耀说:“那段时间就像吃流水席,一会儿来一批,平均每天做8顿饭。”因为人手紧缺,常龙耀一个人兼顾五口锅,但标准依然不减。

  “这时候,做菜更不能浮躁。”一刀一刀认真切菜,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守着三尺灶台,常龙耀诠释了“用心做好菜”的敬业精神。

  官兵打饭的时候,常龙耀习惯站在远处,观察大家脸上的微表情。“遇到自己喜欢的菜,他们会一勺一勺往盘子里盛,不喜欢吃的可能看了一眼直接略过。”这时,常龙耀掏出本子,把大家普遍“略过”的菜备注在上面,为下次拟定食谱提供参考。

  测雨雷达站站长周宗栋也有一本自己的“宝典”。每次去维修气象仪器时,周宗栋总会随身揣着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当时的修理方法,有时间会进行归纳总结。

  “很多故障都有共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平时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准病灶。”周宗栋已经记了几个大本。

  那年大年三十,大家忙碌得热火朝天,准备搞联欢。这时,由于某设备线路老化,雷达数据突然中断。周宗栋一边向战友了解情况,一边冷静地思考处理方法,充满底气地说:“我可以解决。”

  夜里,营区宣传栏还亮着灯,“场站是大家的场站,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主人”标语格外醒目。看着天上一架架“鲲鹏”归航,记者想起了这些天,听到最多的话:

  “我们从未冲上云霄俯瞰祖国山川,却要决定着飞机起降的航程;我们未曾驾驶战机翱翔天际,却要保证飞行员们安全出行……”

  有些事业无关其他,只存在于内心的热爱。因为,笑容会说话,眼里的光会说话。

  图②:装备维护保养。

  图③:油车司机进行加油作业。

【编辑:刘欢】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韩正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开幕式 - 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工作效能(深度关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②)

韩正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开幕式

发布时间:2024-08-19 16:43:33 来源: sp20240819

  新华社哈尔滨5月17日电  (记者朱超、刘赫垚)5月17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哈尔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

  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昨天在北京会晤,共同擘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新愿景、新蓝图。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政治互信持续深化,经贸合作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401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双向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能源、化工、航空航天、互联互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中俄互利合作既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韩正指出,中俄博览会已成为促进两国地方间和企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合作、互信、机遇”。中方愿同俄方一道,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把握机遇,巩固双边贸易增长势头,密切地方和人文交往,共拓新的合作领域,为两国关系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亮点,不断丰富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普京致辞表示,我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晤,为两国关系发展和扩大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哈尔滨是俄中文化交相辉映的典范。我们珍视两国友好合作传统。希望双方深挖潜力,积极发挥俄中博览会平台作用,推动两国经贸、投资、能源、工业、高新技术、跨境交通、旅游、农业、地方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凝聚共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开幕式后,韩正同普京举行会见。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全面总结建交75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就下一阶段双方战略协作和互利合作作出战略部署。近年中俄合作势头良好,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深入对接,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中俄博览会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靓丽“名片”。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合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普京表示,我同习近平主席进行了内容充实、富有成效的会晤,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长远规划,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双方要密切协调配合,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推进远东—东北地方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好发展。

  韩正和普京随后一同巡视博览会展馆,听取两国合作情况介绍,与参展机构负责人互动交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8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