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上海电视节举办剧集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9-17 22:13:07 来源: sp20240917

原标题:优酷上海电视节举办剧集研讨会:悬疑、漫改、科幻成国剧精品新增量

6月25日上海电视节上,优酷举办“新审美、新题材、新表达——《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影视行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国剧精品化和多元化。2024上半年,优酷呈现系统性提速,不仅发布“港艺振兴计划”,还推出了《新生》《墨雨云间》等叫好叫座的悬疑剧、古装剧。优酷副总裁谢颖表示,创新是长视频的“生命线”,网络视听平台要主动求新求变,尊重并引领用户审美,打造内容生产力。

《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司若教授发布。《报告》显示,网络视听平台已成为受众获取精品内容、探索多元文化的视听阵地,以新题材、新审美、新表达满足受众视听需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

新题材上,悬疑剧、漫改剧、科幻剧成为国剧精品新增量。优酷今年将悬疑剧场升级为白夜剧场,出品的《新生》《微暗之火》等悬疑剧以情感真实、立体人物、影像文艺、精彩剧情点燃观众热情;《异人之下》《少年歌行》等漫改剧以奇幻向、真人向、系列化的方式,使得漫改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力量;以《梦之海》为代表的科幻剧稳中求进,正式升级为一条国剧新赛道。

新审美上,社会性、现实感、共情力、向善向美、诗意表达和电影感等,已经成为平台和观众的审美新共识。

新表达上,优酷热播剧《墨雨云间》《惜花芷》《花间令》等“她题材”,勾勒多代际女性群体,关注女性力量,实现女性剧集创新突破;《新闻女王》《家族荣耀之继承者》等重塑“新港剧”。

《报告》调研显示,青年观众偏好青春、悬疑、科幻题材,视频平台内容多元化与类型创新不仅满足了青年观众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更引领了剧集市场新潮流,为行业进步与观众体验升级注入新活力。

2024上半年,优酷亮点不断。古装剧领域,优酷连续推出《花间令》《惜花芷》《墨雨云间》,被观众称作“2024古装三杰”。有评论指出,此举令市场重拾了对古装剧的信心。其中,解压神剧《墨雨云间》,成为长视频暑期档第一爆款,带动优酷App连续多日登上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TOP3。

悬疑剧领域,优酷“白夜剧场”凭借《微暗之火》《新生》,在艺术性、商业性上大获成功,拓展了国剧精品化的新路径与新空间。云合数据显示,《新生》集均播放量拿下“三连冠”——获得2024纯网播剧、精短类剧集和悬疑剧集第一的成绩。

谢颖将平台上半年成绩归功于“好内容+好主创+演员适配”的方法论。据介绍,优酷在古偶剧方面,更愿意选择“成长型IP”,而在悬疑剧上则坚持原创剧本,启用电影导演,探索短精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优酷大量优质待播剧已经引起市场期待。优酷站内页面显示,《藏海传》《度华年》《执行法官》《难哄》《嘘,国王在冬眠》《少年白马醉春风》等多部剧集预约人数均已破百万。

圆桌论坛上嘉宾共话国剧精品化和多元化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国剧类型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当下剧集呈现出以人为本、社会话题、电影质感三大趋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坦言,剧集的创新表达已经超过电影,进入到剧集反哺电影的时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剧集越来越有自己的多样性,平台积极地推进创新,鼓励题材和艺术上的边界开拓,不仅激励了创作者,生产出更具社会性和现实感的高质量作品,也为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视听体验。

今年,优酷汇集影视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组建“酷评团”,以文艺评论为影视剧创作建言把脉,以洞见引领进步,推动更多好作品诞生。研讨会上,优酷副总裁谢颖、黄维嘉为“酷评团”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影评人、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颁发了聘书。

(责编:曹淼、李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短时临近预报如何破解天气“瞬间密码”? - 东西问|顾炜: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往为何像“走亲戚”?

短时临近预报如何破解天气“瞬间密码”?

发布时间:2024-09-17 22:13:09 来源: sp20240917

   中新网 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陈溯)2024年4月15日晚,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遭遇一场强对流天气过程,该县部分区域出现破记录的最强风速,达33.1米/秒。狂风肆虐下,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七四茶厂厂房顶棚发生倒塌。好在气象部门事先做出精准及时的短时临近预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紧急响应、果断处置,处于险情中的26名工友被迅速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等情况发生。

  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是什么?与常规的天气预报有何关系?它在预报服务中能解决什么问题、发挥何种作用?近日,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总师郑永光专门进行解读。

  短时临近预报包括了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两个部分,即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一般来说,未来0至2小时的天气预报称为临近预报,2至12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预报。二者与其他天气预报有何区别呢?

  郑永光介绍,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冷暖、干湿空气交汇频繁,暖季对流系统活跃,经常产生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而这些天气往往突发性强、尺度小、演变快,同时致灾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短时预报与临近预报主要针对强对流天气开展,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相比,其预报准确性更高。短时临近预报通常是基于观测实况,如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再结合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制作的区域更精细、更高分辨率的天气预报。

  短时和临近预报是如何做的呢?郑永光介绍说,临近预报是从“0”时刻开始的,即对当下实况天气进行监测。不同于借助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设备收集实时观测数据,监测是指预报员或算法软件依托观测资料,从现有的观测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手段。可以说,监测是临近预报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预报员需要了解并抓取有用的观测信息,再通过临近预报技术手段等对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

  过去,临近预报技术以外推预报方法为主,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对流系统历史移动路径的计算,预报接下来哪些区域可能受到该对流系统及其产生天气的影响。目前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近预报技术当中。

  而短时预报则是以快速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集合)预报为基础,与天气监测产品相结合开展的预报。现如今,通过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相结合,也就是“同化”,再由数值模式积分计算所得到的预报结果准确率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短时预报对象的尺度小、发展迅速等特点,数值预报会存在空报漏报情况。因此,预报员仍需在高分辨率数值(集合)预报基础上,根据现有天气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完成短时预报。

  针对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中国气象局已研发完成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3.0)。该系统集成了双偏振雷达、X波段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源精细观测资料,研发了智能识别和应用深度学习的短时临近预报等算法,并在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现共享和落地应用,成为气象部门尤其是基层气象台站防范应对强对流天气的一个必备工具。

  此外,中国气象局于今年6月发布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该模型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两大科学范式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至3小时雷达回波的预报能力,实现了深度学习与物理规律的无缝隙融合。该模型产品已经集成到了SWAN3.0。

  相较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因其对即时天气变化的敏锐捕捉而备受瞩目。但即便如此,短时临近预报依然是全球气象学界亟待突破的难题之一。

  郑永光解释道:“短时临近预报所‘诊断’的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因其‘个头小’、生命史短且变化多端,给预报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尤其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因为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时常常出现“十里不同天”的状况。另外,强对流等天气过程在时间上的突发性也为准确预报带来了挑战,易致预报研判产生偏差。

  当下,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能够助力预报员有效获取各类天气关键信息,但对于小尺度、突发性强的天气过程,对其产生影响的地形、边界层条件、水汽输送等因素仍难以精确捕捉和模拟,这也使得预报所需信息掌握并不完备。正因如此,当前短时临近预报面临着三大挑战:监测难、研判难、预报难。短时临近预报准确性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挑战,还需加强科技创新、多方协同,以更好地应对强对流天气演变带来的影响。

  2017年以来,国家气象中心陆续实施了多个重点研发专项,积极发展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技术,并引入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研发基于综合观测的突发性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对冰雹、雷暴、大风、龙卷风等的监测识别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积极开展SWAN3.0系统等建设,通过不断集成研发最新的预报技术,实现科研成果到业务应用的快速转化。

  在郑永光看来,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是一个国家气象综合实力的体现,从各种观测手段到数值预报,再到数据传输的信息化支撑,每一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预报能力的提升注定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