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有故事丨从破纪录到常态化 中老铁路助力“一带一路”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9-11 20:28:16 来源: sp20240911

  中老铁路上的“筑梦人”

  中老铁路穿越国门,跨越山河。中方建设者在老挝全身心投入到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工作当中,他们亲历了中老铁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也见证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心联通”。

  周正诚来自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担任中老铁路万荣站站长。他介绍说,万荣站是客货运站,目前中老双方职工共有60人。中老铁路开通以来,万荣站发送旅客人数和货运量都在持续增加,到万荣参观旅游的人员越来越多。

  周正诚:万荣是一个老挝的旅游城市,中国和韩国的旅游团、欧美的很多自由背包客都喜欢来万荣旅游。我们现在每天平均发送旅客1000人左右。

  周正诚2021年10月抵达老挝,先后在中老铁路孟赛站和纳堆站担任站长职务,今年年初来到万荣站负责管理工作。周正诚表示,老挝的交通和医疗系统并不发达,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首都万象,中老铁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民众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就医难题。

  周正诚:2022年的一天,我们临时接到一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旅客,那时候因为临近开车点,我们马上做了应急处置,把这个病人送上车,然后到万象进行救治。过了两天之后,他的家人到车站对我们表示感谢,他们一直跟我们说,幸亏有了这条铁路。当时我们感触还是比较深,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是比较有意义的。

  周正诚说,中老铁路开通运行两年多来,老挝民众对这条铁路越来越熟悉和认可。很多老挝员工为自己能够在中老铁路部门工作感到自豪。

  周正诚:我去了我们一个(老挝籍)员工的家,他家在村子里也算是中等的家庭,能明显地感觉到整个村子的人对他能够在铁路工作是比较羡慕的,这个员工很有自豪感。

  杨琪目前担任中老铁路万象运营中心万象调度所值班主任,2021年9月来到中老铁路项目开展工作。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杨琪亲眼见证了列车客货运量刷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纪录,不断跑出“加速度”。

  杨琪:这几年我们不断地刷新历史纪录。我们每破一次纪录,不管是客发、货发,还是装车卸车,那个感觉是又破纪录了,多么兴奋,多么自豪。后面逐步地历史数据一直在被刷新,到现在我感觉很正常,就是所有的都已经常态化了。

  杨琪表示,中老铁路旅客列车因经济、便捷、舒适的特点,成为许多老挝民众和到当地旅游、经商和开展文化交流人群首选的出行方式,铁路的畅通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杨琪:在老挝,相比于其他的汽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火车更舒适,更安全,也更快捷,特别在雨季期间,我们火车去琅勃拉邦或者去磨丁,只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如果乘坐汽车可能要一两天才能抵达。货运方面,老挝没有出海口,在没有中老铁路之前,很多货物运出去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本也是比较高的,但中老铁路开通以后,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铁路进行流通。

  杨琪介绍说,老挝政府及其民众对中老铁路有着很高的评价,无论是列车运行的正点率还是平稳舒适度,包括列车的服务工作,都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

  杨琪:普通老百姓有些人没有坐过火车,都很期待想体验一下铁路这种出行方式,还有像泰国、欧美国家,他们有很多人都在体验中老铁路,各种拍照打卡,他们也都是很满意的。

  李向亮2021年10月来到老挝磨丁工作,目前是中老铁路万象机辆运用检修车间磨丁列检所的一名货车检车员。

  李向亮:每个月我们都会安排中老职工交流学习。我们会安排培训师开展实时培训,平时深入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李向亮表示,在中老铁路开通前期,铁路工作人员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第一批老挝学员能够按时定职。如今,伴随着中老铁路带来的持续发展,列检所也制定了更多详尽的措施。

  李向亮:现在车流越来越来越大,我们就制定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人员培训,制定列检现场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和代班制度,定期检查材料库房,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

  工作之余,李向亮会向老挝员工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常用的老挝语,老挝员工也会主动向李向亮咨询相关的业务问题。在交流中,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照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老铁路的中方建设者们表示,能够参与到中老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当中,他们感到十分自豪。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铁路人,在海外工作,要不忘初心,肩负起光荣的使命。

  李向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铁路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所学传授给每一批老挝学员,让他们在中老铁路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同时我希望中老铁路各项工作不断推进,取得更好的成就。

  周正诚:要用自己的行动和汗水践行初心和使命,为推动“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我们的铁路能够越修越远,造福更多的国家。

  采编丨安然

  主持丨葛鹏

  制作丨杨晓蕾

  签审丨孙伶俐

  监制丨潘晓英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寻味中华|饮食)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 北京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寻味中华|饮食)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发布时间:2024-09-11 20:28:17 来源: sp20240911

   中新社 上海4月16日电 题: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作者 谢梦圆 杨海燕

  下午三点的上海,闲暇与忙碌并存,正如位于上海黄浦区内一家新中式茶馆里的景象。

  这家名叫tea'stone的新式茶馆位于繁华商业区内,与传统茶馆装潢古朴、配有热闹的说书、戏曲等娱乐项目不同,tea'stone更像咖啡厅,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有独立小餐桌和保护私密性的隔板,客人中有三两围坐闲谈的,也有独自办公者。店内冲泡吧台上,汉唐煮茶、明清紫砂壶、盖碗泡茶、现代科技萃茶“群英荟萃”。

  这样度过下午茶时光的方式,在上海并非鲜见,但却与下午茶爱好者王省记忆中的不同。当下,上海下午茶虽然延续了融合中西方元素,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创新,不能简单归纳为某种单一风格,正吻合了“海派”兼容并包特色。

4月,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tea'stone茶馆生意火热。  杨海燕 摄

  王省的祖父是一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商人,较早接触了西方文化。王省与祖父共同生活了30年,从他口中窥见了很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景象。

  在王省看来,当时主流的下午茶属于家庭式下午茶,是从中产家庭主妇的麻将桌上喝起来的,男性一般不参与。几位平时交好的太太们聚到一起,间歇时间享用一些点心和茶水,“当时上海的客厅里必不可少一张八仙桌,太太们打麻将打得差不多了就撤掉,再放上点心开始喝下午茶,比起社交属性,这更像一种生活乐趣”。

  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安置专门的藤凳和小桌享用下午茶,但不会出门或者在客厅外吃,“只有家里有草坪和花园的大户人家才会举办对外的下午茶,但这是极少的,并非主流”。王省说。

  虽然民国时期上海的下午茶文化和上海开埠后西方习俗的传入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仍存差异。在王省看来,西方下午茶更注重用具精美,而上海下午茶更注重食品本身。在此基础上,相较于西方,海派下午茶更看重茶食而非茶水,“除了搭配咖啡和奶油蛋糕,还会在西式餐具里装中式点心,比如上海人爱吃的春卷、酒酿圆子,这很能体现海派精神”。

新中式茶馆tea'stone店内茶座。  (tea'stone供图)

  对茶食的偏爱也许与中国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以茶食搭配茶饮享用的茶食文化自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盛行于唐宋。“茶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大金国志·婚姻》中,“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现代作家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中曾解释说:“茶食是喝茶时所吃的,与小食不同,大软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则明系蜜饯之类了。”作为浙江人,他在文中分析称,南北方茶食在根本性质上有很大区别,即北方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出自宫廷,所以称为“官礼茶食”,而南方的则是闲食,做工更为精细,以品味为主,常有糖、糕、片等类型。

tea'stone店内的创新茶食。  (tea’stone供图)

  在tea'stone店里,就有没肉的小笼包、没糯米皮的汤圆等创新茶点,外形仿制中式点心,制作原料却以蛋糕、奶油等为主,勾起不少顾客的好奇心。

  tea'stone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左荪告诉记者,之所以敢在上海核心商圈开一家茶馆与咖啡店“争先”,就在于看准了中国人与茶的“羁绊”。“传统品茶在年轻人看来可能与生活节奏不匹配或者觉得有门槛,但品茶的需求是有的,只是缺乏渠道去点燃。”

tea'stone店铺冲泡吧台的釜煮区。  (tea'stone供图)

  于是tea'stone在形同咖啡店的格局中创建了一个“中国茶的轻博物馆”,店中陈列着108种全品类中国茶,并注有相关文化背景。“一人一席一壶茶,我们保留但简化了喝茶的仪式流程。相较于传统茶馆,这样的形式更开放松弛,但不同于咖啡厅,顾客可以交换茶壶进行分享。”左荪说。

  “精美的餐具、茶饮搭配点心、一段空闲时光,这三样齐全了才算是下午茶。”如今,古稀之年的王省也认可了当今上海下午茶的创新形式,认为其本质遵从了海派文化的精神,“所谓海派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结合起来,要把本土的和外来的巧妙结合起来发扬”。(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