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

发布时间:2024-07-30 12:48:51 来源: sp20240730

   中新网 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陈杭)在今年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这是记者27日从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北京试点碳市场已覆盖近1300家单位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按行业发展阶段科学制订和更新方法学,完善及更新各行业先进值,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同时,北京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下称CCER)。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组织完成CCER系统开发建设、以及交易规则的制定。目前,CCER启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2022年以来,北京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北京还发布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基于该方法学,北京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借助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情况、核算减碳成效。这是全国第一个具备落地资格的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达2.4万吨。经审定签发的减排量可作为碳排放抵销产品,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产生的收益返还车辆所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鼓励民众低碳出行

  依托北京试点碳市场,北京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

  截至今年9月,北京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MaaS出行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有力推动了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协同改善环境质量。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减排,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提高适应气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完) 【编辑:房家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逐“绿”而行 绿色金融提升美丽中国含“金”量 - 北京:颐和园“两梅”文化展引客来

逐“绿”而行 绿色金融提升美丽中国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4-07-30 12:48:52 来源: sp20240730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杜燕飞)发展好绿色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各金融机构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切实提高绿色金融投向精准度,提升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水平,防范“洗绿”“漂绿”“假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已日益成熟,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

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探索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推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绿色保险业务发展。

一直以来,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是银行机构典型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并且已有众多创新实践案例。上述会议指出,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

“由于银行尚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抵质押碳资产的处置方式面临不确定性。”兴业银行研究报告指出,未来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与此同时,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支持大量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上述会议指出,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指导意见》强调,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

人民银行研究局此前表示,转型金融重点服务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可在确保“安全降碳”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上海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在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从该角度看,推动转型金融深入发展,做好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是未来一项重要工作。

“从最新绿色金融领域政策发展趋势来看,《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 年版)》《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将转型金融发展的相关要求纳入其中,预计未来转型金融将与绿色金融共同构成我国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兴业银行报告认为,《指导意见》强调“合理”融资需求,这需要金融机构对高碳企业客户转型路径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判断,防止“假转型”风险,这将对金融机构相关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责编:王震、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