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上的文脉 | 对话古建 “檐”语深深

发布时间:2024-08-03 17:34:30 来源: sp20240803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如果说古建是历史凝固的音符,那么三晋大地就是中华文明最优美的乐章。山西,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深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如今,被年轻人花样解锁,“玩转古建”成为时尚新潮。在云冈石窟,与千年大佛时空击掌;在晋祠博物馆,和圣母殿前木雕盘龙一同“比耶”;在平遥古城,扮演一回晋商少奶奶……当国潮遇上古建,当“Z世代”邂逅千年瑰宝,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这样热烈展开。

  “古建屋顶,艺术感拉满”

  “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色彩瑰丽的琉璃构件、巧夺天工的斗拱、美轮美奂的藻井……让山西古建的美藏不住了。“作为山西人,我们有这么多美的古建,我感觉很自豪。”博主@太原冯火火感叹说。

  走进张壁古堡,在空王行祠仰望,顶部的明代三彩琉璃在夕阳的映射下光彩夺目。绿色的鸱吻、蓝色的脊兽、黄色的垂瓦构成一幅美丽的“顶上”画卷,这些琉璃构件除了让建筑屋顶更有“颜值”外,还具有更强的实用功能。“古人的屋顶用的主要是陶片,吸水性强,不利于排水,采用琉璃,更能保护屋顶减少雨水侵蚀。”介休市博物馆副馆长段青兰说。

  木结构建筑是山西古建的优秀代表。斗拱,也被称为木构古建的“灵魂”。斗拱的存在,不仅能提高房屋抗震效果,还能利用特有结构,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万佛殿的斗拱用材巨大,外檐斗拱的整体高度约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如展翅高飞的雄鹰,颇具特色。“斗拱是中国古建的‘专利’,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技艺。”博主@江北对记者说。历经岁月的风雨,朵朵斗拱,仍如花卉般绽开在古建上,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近日,“我为什么在山西总是仰着头”一则话题上了热搜。因为不抬头,你可能会错过“天花板上的风景”。五彩斑斓的平棊、制作精巧的藻井……无一不体现古人在营造建筑时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山西也因古建之美频频出圈。据小红书副总编辑朱厚真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和体验山西,佛光寺的狗、大云寺的猫咪、五台山的黑狐,探访古建的思路不断被打开,古建博主们分享的“小众玩法”“独特机位”,更是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檐上‘显眼包’,大有深意”

  在山西古建上,游客会发现屋顶有动物驮着葫芦宝瓶等装饰构件,在屋脊上,还排列着各种走兽,这些装饰物蕴含具体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祖先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同时,一些走兽形象甚至表达了对后世的警醒。

  张壁古堡可罕王祠的屋脊正中央有一只狮子、一只大象分别驮着葫芦,象征着“四象太平”,中间的小楼房供奉姜子牙,希望家宅安宁。而真武殿屋顶的三个葫芦宝瓶较大,张壁古堡导游袁聪敏介绍说,古人会在这葫芦里装满五种谷物,取“五谷丰登”之意。

  说到文物界的“显眼包”,屋顶上神兽定占有一席之地。山西古建上的神兽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不失为“檐上一景”。这些神兽中最“亮眼”的就是鸱吻。鸱吻一般被放置在屋顶正脊两侧,鸱吻张嘴吞脊的形象,也被古人认为具有吞云吐雨的作用,能够为建筑避雷防火。脊兽的顺序一般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加上骑凤仙人共有十一个。在古建筑中,对脊兽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兽数为单数,走兽数量的多少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礼制规范。

  介休市博物馆有一位“网红”,名为獬豸,因可爱的表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獬豸,相传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也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很喜欢这个形象,来介休市博物馆游玩,必须打卡这个神兽。”视频号博主张丽斌对记者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神兽也走下屋脊,年轻人把它们做成表情包等形象,活跃在社交网络上。

  “逛千年古建,真的涨知识”

  游客在游览平遥古城时,会发现在县衙大堂的匾额上,书写着三个大字“亲民堂”,与常见的书写不同,这个民字多了一点。平遥古城景区讲解员牛芬告诉记者,这样书写是为了告诫官员要“爱民多一点”。这种书写方式在山西古建的匾额和对联中多有出现,人们可以从中领悟深刻的文化意涵。

  匾额是山西古建的重要构成,是古建文化的“点睛之笔”。除了匾额,山西古建的其他部分同样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在殿梁上,有“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的墨迹,证明该殿是我国五代北汉时期的原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扶梁功德签,记载了修缮大殿的捐款人的相关信息。“这些文字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提供了资料。”博主@太原冯火火说。

  从山西古建上,也可以看到东西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影子。介休市的祆神楼是祆教的建筑,在部分斗拱上有骆驼头和牛头形象的装饰,体现了波斯宗教的动物崇拜。在张壁古堡的三大士殿,柱子上端两侧分别是龙头和象头,龙是道教的象征,象是佛教象征,这种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两种宗教文化融合的趋向。

  “山西不仅有好风光,更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西古建的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我将和其他博主一起,用镜头记录山西古建,用短视频宣传山西古建,向观众呈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博主@江北说。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发现“紧箍圈”调控蛋白 科研人员揭示植物如何巧用免疫系统 - 山西4.3米焦化企业全部关停 加强停产退出期间安全管理

发现“紧箍圈”调控蛋白 科研人员揭示植物如何巧用免疫系统

发布时间:2024-08-03 17:34:31 来源: sp20240803

   中新网 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 郑莹莹)北京时间5月15日深夜,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水稻免疫机制的新成果,有助人们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巧妙地使用免疫系统这把“双刃剑”。

机制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王二涛团队、张余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祖华团队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介绍说,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水稻营养吸收和生长的丛枝菌根真菌与对水稻造成毁灭性病害的稻瘟病菌均属于真菌界,它们的细胞表面都覆盖着一种名为几丁质的多聚糖类物质。

  那么植物如何区分“有益”还是“有害”微生物的呢?原来“长短有别”:短链几丁质可以作为共生信号分子,而长链几丁质则会触发植物的抗病免疫反应。在建立互惠互利共生关系时,共生菌根真菌会释放大量短链几丁质作为信号,通知植物为建立共生关系进行准备。而病原菌则会极力避免几丁质分子的“泄漏”,尤其是长链几丁质,以免被植物识别并激活免疫反应。

  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OsCIE1的调控蛋白,它能够像“紧箍圈”一样影响免疫系统的“活跃度”。科研人员还通过合作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精确鉴定了控制OsCIE1“紧箍圈”松紧的关键位点。

  该研究以此阐明植物协同调节免疫、共生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了基因资源。(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