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博览遇“新题”:馆中设“馆”渐成风潮

发布时间:2024-08-25 14:29:34 来源: sp20240825

   中新社 兰州10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28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这意味着中国典籍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等具有典籍展示和研究功能的单位和机构,将联合推动典籍文化研究、典籍展览资源交流、典籍陈列艺术研究、典籍科技保护和典籍文化传播。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目前正在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展出,这是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和明清档案的又一次聚合。

  中国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表示,该展览是档案馆、研究院、博物馆、图书馆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的一次圆满联动,架起了各文化领域交流互鉴的桥梁。

9月7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兰州举行,小朋友们学习书写简牍中的文字。九美旦增 摄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简牍是中国古人在纸张发明之前采用的主要书写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就开始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已经将简牍编联成册,这些就是古代中国早期的典籍图书。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不断,中华典籍功不可没。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形式。据统计,中国近3000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和线装文献达20万个品种,超过5000万册/件,其中最珍贵的典籍大多保存在图书馆。

  主要典籍资源和精品展览大都分布在国家级馆藏单位、经济发达或文化资源丰富省份的大馆,偏远贫困地区缺乏优质的典籍文化资源;各馆主要展示自有特色馆藏,在帮助当地民众了解本地典籍资源的同时,还未及时满足大众享用新鲜文化资源的需求;馆际交流互动局限在行业内,跨行业交流频次低……

  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介绍,当前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相关单位都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典籍资源推广和传播等方面还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近年来,“在图书馆开设典籍类博物馆的风潮”在中国内地逐渐流行。

  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近十年来,举办原创展、联合展、交流展、巡展等近200场,逾1310万人次参观。吉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近年也先后开设典籍博物馆。此外,中国很多传统博物馆、档案馆也以典籍文献为重要馆藏,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传播典籍文化。

9月7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兰州举行,观众参观展出的简牍。九美旦增 摄

  “一些跨界合作将实体展览拓展至博物馆外,进一步拓宽了展览的边界及受众范围,形成了展品展示和展览宣传的新模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顾恒说。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郭向东表示,下一步,将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力量,不断为古籍博览交流注入新的力量;探索古籍博览的多元内涵,打造融合人、道、情、美、境于一体的优质古籍展览;利用 VR、AR、元宇宙等全新技术成果,搭建具有深度体验感、穿越感、历史感的古籍空间,为观众带来更高水平观赏体验。(完)

【编辑:刘星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北京雨后风起今天阵风将达七级左右 最高气温下滑至22℃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08-25 14:29:34 来源: sp20240825

  核心阅读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又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的初衷、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深刻认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用更多的改革成果来增进人民福祉,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彰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谁”“依靠谁”是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实践充分表明,牢牢把握改革价值取向,确保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带领人民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牢价值取向,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确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各方面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坚决改、马上改,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又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需要和可能,把增进人民福祉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实际,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力度过大或者过小、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影响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要锐意进取、立说立行、紧抓快办,找准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又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避免急躁冒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各类群体,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抓住重点,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使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诉求。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把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实施人民所认同、所拥护的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行性,让改革更深入、更广泛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改革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也是推进改革的主体。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中汲取养分,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共识,最大程度激发改革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依据,让人民群众来评价改革的成效。

  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民生事业发展规律,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着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改革受益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