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宋画?

发布时间:2024-08-25 14:34:54 来源: sp20240825

   中新网 杭州12月26日电 题:文化观察: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宋画?

  作者 严格 谢盼盼

  采访《走进宋画》作者李冬君老师,是在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凤凰山下,800多年前,这里也是很多传世宋画的诞生地和珍藏地。

  作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休教授,李冬君在历史学界有着“文化江山一女史”的称呼,她和丈夫刘刚先生一起写作了《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这样一部贯通文史的作品,用哲学思辨和诗化语言将数千年中国史一气呵成。

李冬君个人照。受访者供图

  近日,她带着新书《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来到杭州,将宋画的气韵缓缓展现在大众眼前,该书展现跨越400年的绘画史,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

新书《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受访者供图

  宋画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中的“天花板”。从10至13世纪,李冬君把这个时段定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比从14世纪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要早3个世纪。

  在她看来,在宋画之前,艺术的表现形式大部分是人物画,比如画神仙、圣人、烈女等。人物画是教化的手段,而非纯粹的艺术。

  中国绘画到宋代发生了变革,那就是出现了山水画。

  李冬君说,在山水画家的笔下,绘画艺术开始表达内心世界,并有了独立的表情,那一时期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是士人话语权的觉醒与表达,他们开始越过唐代从魏晋山水诗,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汲取营养,开始用山水画构建自己的理想国。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李冬君用《世说新语》中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次文艺复兴和宋画的精神内核。

  李冬君是学思想史出身,硕士、博士都是学先秦诸子。她从思想史进入绘画史,因为她觉得只有用思想史才能解读为什么宋代绘画是艺术的天花板。宋画也因为具有思想力,才变得如此璀璨。

  山水画的特征,在两宋发展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脉络。

  北宋时,社会安定,经济富庶,都市发达,文人为政,印刷术的推广,知识的普及,使绘画成为时代风尚,北宋的山水画家建构“全景式山水”,满足于一种景仰的心理。如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一幅近12米的壮丽长卷,青绿山水,金碧辉煌,承载了大宋王朝的江山理想。

  《千里江山图》作者是王希孟,但除了此画名不见经传,李冬君考证,其实这个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本人,“做自己”和“做皇帝”,他在《千里江山图》实现了统一,他画的就是自己治国理政的“理想国”。

  目前《千里江山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上钤“缉熙殿宝”,缉熙殿是南宋理宗的书房,当年《千里江山图》也就珍藏在记者采访李冬君的凤凰山南宋皇城。

  而800多年前南宋画家在凤凰山下的创作,“残山剩水”成为偏安时代的印记,南宋画家更注重在斗方、册页、团扇上,截取“小景式”,回味或摄取自然的营养。如宫廷画家马远喜欢在构图上以偏概全、以小见大,只画景物的一角,但又能从中表现出图画外广阔的空间,让人遐想连篇,人称“马一角”。另外一个画家夏圭画景只画景物的一半,故名“夏半边”。

  “残山剩水”的画风经常为后世讥讽,但李冬君认为,经靖康之耻南渡之变,除了南方山水与北方相异,无常感使南宋人转而珍惜身边实景、珍惜小而精美之物,珍惜有时间感的、可供掌控、近在眼前的美物。就是眼前景是什么就画什么,真山真水并不都是完美的,自然的美多半是残缺的美。南宋的这种“小确幸”的残缺美,在后世发展为不对称的美学范式影响至今。

  令她觉得遗憾的是,不少绘画艺术史,对宋画的关注点基本在于尺寸多大,画家是谁,用什么材料,以及表象的政治观念的解读,并没有进入宋人画家的精神内在,解析宋画的气韵。

  “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回到希腊,那东方的文艺复兴就重新走进宋画吧。”李冬君说,希望读者能一起走进宋画,再次提升和滋养自己的美育,提升对于中国国学的理解,再走出来就会有全新的认知。(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六期正式启动 - 卡尔动力获内蒙古首张L4级自动驾驶重卡测试牌照 加速迈向无人化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六期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4-08-25 14:34:55 来源: sp20240825

  新华社里斯本6月25日电  (记者赵丹亮)中国科技部与欧洲航天局的科技合作“龙计划”五期总结研讨会暨六期(2024—2028年)启动会24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幕。

  “龙计划”是中国科技部与欧洲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地球观测领域大型科技合作研究计划。202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正式承接此项计划的中方执行管理工作,与欧洲航天局对地观测部共同负责计划具体实施。

  会议开幕当天,中欧双方正式签署了“龙计划”六期合作协议书,内容涵盖陆地、大气、气候变化和大数据等10个重点领域,双方将通过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式持续促进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和应用发展。

  中国驻葡萄牙大使赵本堂在会议致辞中表示,“龙计划”是中欧科技合作的典范,更是“科学无国界,造福全人类”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的生动体现。双方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欧双方通过支持“龙计划”框架下合作研究、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数据共享等,培养了一支稳定的中欧对地观测联合研究团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翔视频致辞表示,“龙计划”启动20年来,合作机制日臻完善,资助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研究领域、共享数据源、参研科学家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扩大,相关合作成果助力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人民福祉。

  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尔视频致辞说,“龙计划”是欧中合作历史最悠久、合作成果最显著的项目之一,不仅促进了欧中科学家深入交流,也推动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为期5天的会议将进行五期成果交流、六期项目介绍等,重点聚焦地球观测技术前沿发展和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来自中国和欧洲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6日 13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