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开放合作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24-08-21 15:57:01 来源: sp20240821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更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来看总台央视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丛亮的专访。

  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成功打造。与此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10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累计达19.1万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已扩展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成为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 丛亮:共建“一带一路”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搭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

  丛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既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谋和平求发展仍是各国共同心声。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发展新机遇,全球经济恢复发展亟须注入新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 丛亮:尽管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道阻且长。但各国谋和平、求发展的共同心愿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利因素正在加速地集聚,未来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支撑。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加强开放合作,更紧密同世界联系互动,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 丛亮:深化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重大合作平台,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水平,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持久的动力。(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稻田管理有了“数字大脑” - 中央气象台4月21日6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稻田管理有了“数字大脑”

发布时间:2024-08-21 15:57:02 来源: sp20240821

原标题:稻田管理有了“数字大脑”

  村民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红旗街道红旗种业基地收割制种水稻。

  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本报记者 金 凤 通讯员 孙小雯

  10月22日,在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核心基地的水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的稻麦智能测产收割机高速运转、吞稻吐粒,一边收割,一边测产,车载电脑实时生成该田块的水稻产量、品质空间分布图,为下茬作物种植提供一张“数字明白图”(即作物肥水药处方图或产量/土壤肥力分布图)。一旁的“稻情巡检机器人”搭载多光谱/可见光相机、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守护着稻田。这幅生动的现代农业场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智慧稻作技术观摩现场。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小军介绍,他们团队利用数字稻田技术、遥感长势监测以及农作处方数字化设计等3大技术,融合田间前茬作物产量空间分布图和数字农田基础数据,通过天空地网监测平台,同步实现水稻长势无损监测与农作处方的数字化设计。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副业办公室副主任马龙介绍,智慧稻作技术在园区应用后,园区农田管理水平、苗情获取效率、处方设计精度、农机作业质量等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的应用,革新了传统施肥作业方式,作业效率较常规方式提高了5—6倍,节肥10%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表示,目前团队已基本实现了以“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智慧服务”为内涵的现代稻作技术体系,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可实现作物生产管理从粗犷到精确、从高产高效向绿色低碳、从有人到无人的转变,依托数字稻田技术、稻情遥感监测技术、种肥水药智能决策技术等核心技术,为水稻全程生产管理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责编:罗知之、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