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5 17:43:59 来源: sp20240815

  近日,山东青岛堃方源食品有限公司向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申请企业地址变更时,只提交了一份租赁协议就通过了企业住所证明审核。“以前还得准备产权证明材料,需要找房东要相关证明,现在一份租赁协议就能搞定,太方便了!”公司负责人常燕说。

  “部分住所(经营场所)因历史原因权属复杂、证明材料繁琐,导致合法有效的产权、使用权证明获取时间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商事经贸科负责人王娅介绍,今年8月中旬,西海岸新区对产业园区、大型商超、楼宇等集中管理的地址推出住所(主要经营场所)权属备案制,通过提前备案一套完整产权证明材料,其后续入驻经营主体只需提供与备案园区或办公楼宇等的租赁合同或无偿使用证明即可。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深入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堵点、难点,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发展质量“三个大提升”。

  今年5月,西海岸新区优化审批流程,社会投资项目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由建设单位先行确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审批部门现场为项目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确保项目拿地后一次办好所有开工手续。

  “一个项目过去从拿地到开工平均需要两个月,现在两个工作日内便可完成。”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刘伟志介绍。

  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的同时,西海岸新区也在着力构建全过程政策保障、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资源配置的营商环境特色服务体系——

  针对政策获取“碎片化”问题,对全区各类涉企奖补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精细分类,汇编形成《惠企政策词典》,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申报条件、流程等信息;针对小微企业创业难问题,在全区认定公示13家“商务秘书企业”,为8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虚拟地址登记”等服务;针对招工难问题,创建全国首家直播带岗产业园,举办“直播带岗”等系列招聘活动150余场次,达成就业意向7.2万余人次……

  在今年出台的《青岛西海岸新区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实施方案》中,西海岸新区推出305项改革攻坚任务。“我们将聚焦政策、服务、要素、市场、法治、人文,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全力创造一流营商环境。”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部长、区“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陆莹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4日 0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并网 - 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建议用光伏发电来替代现有的火电系统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并网

发布时间:2024-08-15 17:44:00 来源: sp20240815

原标题: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并网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记者温源)“十四五”时期国家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近日成功并网,该项目也是国内一次并网的最大单体光伏项目。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由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联合亿利集团投资建设。项目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占地10万亩,配套容量400兆瓦/800兆瓦时(即最大充放电功率400兆瓦,总储容量800兆瓦时)储能系统以及10万亩沙漠治理生态建设工程。

据了解,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预计年均发电量约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9万吨。该项目将同步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法、无人机飞播等先进技术,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约200万吨。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是我国首个在沙漠区域大面积应用柔性支架材料的光伏治沙项目。项目采用“板上双面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双层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通过双玻组件实现板上双面发电,可增加发电量5%~10%;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药材等作物,实现立体生态种植;板间运用先养鸡后养羊的“畜禽草耦合”治沙技术实施养殖,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光伏+”多重效益。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紧盯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全球首个商业运行的兆瓦级钙钛矿光伏项目,实现了钙钛矿光伏组件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建设期间,项目还吸纳了超过1000人次农牧民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