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发布时间:2024-08-29 19:44:53 来源: sp20240829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李红梅、刘温馨)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1月31日至2月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遭遇今冬以来最大范围、最长时间的雨雪天气过程。1月31日凌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1月31日9时,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江西、重庆、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1月31日白天,青海、甘肃、宁夏、河南等地部分地区出现雨夹雪或小雪,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雨。中央气象台预计,本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冻雨面积大。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9省份部分地区降雪量可达10—25毫米,局地超过30毫米;山东、河南、湖北等7省份部分地区有冻雨,冻雨影响面积共计43万平方公里。陕西、山西、河北等11省份部分地区过程累计降水量将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应急管理部决定于1月31日10时针对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Ⅳ级应急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铁集团等部门单位于1月31日派出2个工作组,分赴河南和湖北协助指导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开展联合专题会商,视频调度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10个省份,研判低温雨雪冰冻发展态势并部署防范应对工作。

  会商强调,要提前落实应急保通预案,预置抢险队伍和物资装备,加大铲冰除雪和路面巡查管控力度,加强跨区域路况信息和管制动态通报共享,全力保障交通畅通。要突出电力保供,加强输电线路巡视和覆冰观测,有效除冰融冰,保障主网运行安全,提前研判高风险区域,预置抢修队伍、物资、应急发电车等,及时开展应急处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1日 14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国家原子能机构:积极推进核能安全与发展合作 - 让蓝色星球永葆清澄底色

国家原子能机构:积极推进核能安全与发展合作

发布时间:2024-08-29 19:44:54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马帅莎)对于中国未来的核能国际合作计划,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近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将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积极推进和平利用核能安全与发展合作。

  4月15日至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电厂运行安全国际大会在北京举行。刘敬在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刘敬介绍了中国的核能国际合作成果。他提到,在合作共享核能发展红利方面,中国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优势,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平利用核能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敬举例称,中国在巴基斯坦建成6台核电机组,其中包括2台“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为巴基斯坦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资建成乌里宾核燃料组件厂,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哈“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的标志性合作项目。中国在非洲纳米比亚投资建设的湖山、罗辛两大铀矿产能稳步提升,被誉为纳米比亚“国家名片”,为当地社会民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已累计为2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近200名核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

  为推进核领域国际合作,刘敬表示,国家原子能机构将坚持核科技高水平自强自立和高水平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同向发力。通过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核能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早日攻克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可控核聚变等世界性难题,为全球核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赋能增效。

  他强调,要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深度参与核领域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坚定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推进核安全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核安全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维护核产业供应链安全,持续推动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刘敬指出,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发挥中国核科技优势,主动搭建合作平台,推出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核技术应用示范合作项目,与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共享核能发展成果,并发挥核科技优势,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环境治理等挑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