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闯”海南:找到自身事业与自贸港建设契合点

发布时间:2024-09-24 21:30:00 来源: sp20240924

   中新社 海口6月2日电 题:外籍人士“闯”海南:找到自身事业与自贸港建设契合点

   中新社 记者 张茜翼

  来自英国的David Adrian Janke近日特别忙碌,前不久才完成《外籍人士在琼服务手册》《2024年海南自贸港投资政策攻略》的翻译工作。他说,“自贸港建设推动海南进行更多的对外交流,所以也带给我更多事业发展的机遇。”

  David Adrian Janke在海南工作生活4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杨龙贤”。2022年,他成立一家翻译公司,主要承接海南政府机构、国际传播机构的翻译服务。

  “住在海南,工作可以跟全国、跟全世界接触。”杨龙贤认为,他找到自身事业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契合点。

图为David Adrian Janke正在翻译工作。 (受访者供图)

  6年前,中国宣布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当时正在海南求学的巴基斯坦小伙吉姆看到了商机,随后在海口注册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他在把握商机的同时,也感受到“开放、高效、便捷”的创业环境。

  “我们主要把中国的医疗设备、电子设备和电动自行车等产品卖到欧洲和巴基斯坦,近几年国际业务增长更快,想要中国产品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吉姆说,身在“买全球、卖全球”的海南自贸港,他也可以将世界好物带到中国。

  近年来,海南在政策体系、事业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外籍创业者各展其才。今年以来,海南59国免签政策扩围、外国人支付便利化措施、加快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到海南旅行、生活、工作。

  这一系列举措让加拿大教育学博士Patrick坚定在海南发展的信心。5年前,他根据自己的专长,在海南开设一家英语亲子咖啡馆及相关企业,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说,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向其他外籍创业者证明,“可以对海南的未来充满期待”。

图为来自菲律宾的Lena一家四口在海南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来自菲律宾的Lena一家四口在琼生活了17年,早已把海南当成“第二个家”。在她看来,在海南生活“亲切自在”,外籍人士在一个签证证件办理窗口可同时申请及领取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效率很高”。

  “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建议,就会拨打12345热线,政府部门很快就有回应。”杨龙贤说,“政府部门愿意用心倾听我们的意见,这点做得非常棒。”(完)

【编辑:陈海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考研难还是读研难?克服困难比确定答案更重要 -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思想纵横)

考研难还是读研难?克服困难比确定答案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4-09-24 21:30:01 来源: sp20240924

  “我有考研的能力,但没有科研的水平。”“考研是种对应试能力的考察,但读研是种对综合素质的评估。”这些天,湖南湘潭一名研究生发布了一则视频,分享自己读研两个月来的感悟。相关话题“到底是读研难还是考研难”,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

  读研难还是考研难?这是媒体进行的议程设置,也是戳中人心的灵魂发问。

  围绕这则视频的讨论里,有人说,没考上不甘心,考上了不开心;有人说,考上研只是拿到研究生生涯的入场券,长跑才刚开始;有人坦言,自己能考上本就不是因为科研底子多扎实,面对真正的学术,难也认了……翻看评论区会发现,真正“二选一”的并不多。

  现实中,类似的“二选一”问题还要更多。比如,“考大学难还是读大学难”“考研难还是就业难”“考研难还是考公难”。“难”总是花样百出的难,或者说,没有哪一种选择是轻松的选择。笔者联想到一句笑谈: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说考上大学就好了;读大学的时候,爸妈说工作了就好了。某种美好的想象,似乎总在未来等待。

  这难道是,难的总是现在,希望只在远方吗?

  客观来说,发布这则视频的学生刚开学不久,两个月的学习体验,还不足以使其对读研作出全面的评价。作为阶段性的个体感悟,其体验只是一种参考。

  “难”的体验,换个角度看,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它折射出这名同学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折射出学校乃至于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有更高定位。研究生学历没法靠“混”和“水”得到,必须用扎实的学习和努力来获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到“难”就对了。

  平心而论,“难”的滋味不好受,而且很复杂。视频当事人其实是万千研究生“萌新”的一个缩影,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面对专业,“没有方向感和目标”;面对文献,“没有阅读热情”;面对研究,“考上了就闲鱼了,没什么动力”……

  由此可见,与其说“难”是一名新手研究生吐槽的关键词,不如说“没有”才是;与其说困扰很多研究生的是客观存在的学习障碍,不如说是种茫然和无力的感受更令人沮丧。

  考研时,披星戴月,必胜的劲头取之不竭;读研时,萎靡不振,有一身劲也没处使。体验错位的背后,本质上是要求错位。正如视频中研究生的感受,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是一码事;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不是一码事。

  “热爱”这个词,自带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不得不说,是现实的许多因素让这种色彩黯淡了。

  在今天,我们可以对读研作两种理解:其一是搞科研、做学术,其二是攒学分、升学历。不同的价值追求指向不同的内涵理解。不管出于哪种目的,读什么样的研,都是人的自由选择,都应当被尊重。与此同时,不管为什么而读研,读完了研,最终都得走向市场、走上岗位。可如今,就业难,也是研究生必须面对的另一种难。

  必须指出,研究生的难是分阶段的,既有从前备考的艰辛,又有当下学习的烦恼,还有对未来的隐忧;研究生的难也是分人的,一千个研究生,就有一千种难度体验。所以,考研难还是读研难,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争论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克服困难,比确定答案更重要。

  克服困难的第一步是给困难画像,拆解为具体目标。如果你是一名备考的学生,你最大的难是下个月的考试;如果你是一名学术型选手,你的难可能是学会某种研究方法;如果你发觉自己不擅长学术,你的难是完成学业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论如何,瞄准目标,保持定力,这是人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事情。

  而要从根本上回应研究生的难,则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改观。把辛辛苦苦考上研的学生,把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人才,送到他们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去,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成长。

  李林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