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发展大局 共筑航天梦想(观沧海)

发布时间:2024-09-08 14:03:09 来源: sp20240908

  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应邀赴香港、澳门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航天员同数千名港澳青少年交流互动,让港澳青少年“直面”遥远的宇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吸引了众多香港市民观看,“科技荟澳系列活动”激发了澳门市民的科学探索热情……“有朋自太空来”,港澳市民加深了对祖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认识,为祖国航天事业成就由衷自豪。

  祖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倾注着港澳同胞的支持和期盼。从嫦娥五号工程中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到天问一号“火星相机”,再到3项香港学生实验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天舟五号搭载“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近年来,国家航天事业中的港澳元素熠熠生辉,港澳地区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深入参与重大科研任务的机遇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个基础前沿类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香港开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通信、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对港澳新增开放15个专项;国家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一系列机遇背后,是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坚实步伐,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

  同心同行,同频共振。香港、澳门进一步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将在服务国家所需中实现更好发展。国家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香港未来创科发展制定了清晰路径和系统规划;澳门特区政府推动澳门高校、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科学馆加强发挥联动作用,积极为国家及特区培育具备家国情怀的科技领域人才……可以预见,港澳和内地的科创合作将结出更多硕果。

  祖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港澳青少年为之振奋自豪。“航天员需具备哪些特质”“人类到太空生活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在代表团与港澳青少年的交流现场,一颗颗对科学求知求索的种子悄然种下。港澳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科发展的生力军。进一步了解祖国航天事业,有助于激发港澳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逐梦苍穹,未来可期。在国家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已有港澳候选者进入最后阶段。展望未来,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香港、澳门一定能在参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7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学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求同化异 - 胡润研究院发布中国流量新势力和国潮品牌百强榜

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学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求同化异

发布时间:2024-09-08 14:03:10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网 上海6月17日电 (陈静 黄黎明)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主任解超教授17日对记者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体现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着力研究学术基础、研究实践导向、讲国际视野、讲历史维度。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李君如研究员亦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在民众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求同化异,适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李君如指出,破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难点和堵点的关键在于: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自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去考察;同时,认真领会“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概念,是破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难点和堵点的关键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举行。(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供图)

  “中国式现代化在内涵上的变革,成功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固有观念,彰显出鲜明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标志性范畴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从范畴和模式两个维度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出见解,“中国式现代化在模式层面的变革,有力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解读,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创新,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具有深刻创新性意义的内容基础。”

  在解超看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要确保其能够深入解析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改革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话语解释。“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还需深入挖掘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他说。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官员、学者各抒己见。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表示,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中国问题和时代问题为观照,处理好中西、内外和古今之间的关系。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宣传处(哲社办)处长赵扬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融通各个学科优势资源,积极回应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课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系统需要注意文明的传承,需要进行扎实的创造性研究,需要注意源和流之间的统一。(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