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厦门实践” 为美丽中国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4-07-13 12:09:20 来源: sp20240713

  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

  如何阐释深学笃行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勇担重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和厦门市主要负责人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深学笃行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代表的“厦门实践”

  新华社记者: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过程中,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代表的“厦门实践”具有怎样的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指出一条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实践”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充分体现人民至上。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筼筜湖综合治理是对市民群众“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强烈呼声诉求的真切倾听和积极回应。

  二是充分体现问题导向。筼筜湖综合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被污染的水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及污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开展治理。

  三是充分体现系统观念。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注重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的核心要义,是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注重总结厦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实践成果,又学深悟透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推进陆域、流域、海湾、海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范本。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工作,提出既要防止“愚昧造成的破坏”,更要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定位;强调厦门市得海独厚又得天独厚,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这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实践,使得厦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注重永续发展。现在厦门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60%以上,单位国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发端,厦门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新格局。现在筼筜湖、环岛路片区发展成为总部经济区,五缘湾片区建成高端商务区,环东海岸线周边建起了厦门科学城。事实证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经过时间沉淀和实践检验,“厦门实践”愈发显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实践推动力。

  “厦门实践”蕴含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新华社记者:“厦门实践”体现了怎样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厦门实践”践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求,呈现的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城乡一体系统治理,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厦门市统筹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现了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山水海城”相融共生。

  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厦门市始终秉承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区域协同、治理协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湾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厦门市率先探索“多规合一”,推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的城乡一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2014年,厦门市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启动“多规合一”改革。从确立“一屏一湾十廊”生态格局到提出青山计划、蓝湾计划、绿水计划、碧廊计划等,始终锚定建设美丽厦门目标不放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实现“多规合一”列为改革重要任务之一。“厦门实践”是以空间治理推进“多规合一”的生动写照,有力改变了多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走深走实,形成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厦门实践”坚持系统论的观念,“以一个湖带动一座城”,充分体现系统科学的治污思路。

  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施策。筼筜湖是一个海水湖,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陆上。筼筜湖综合治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统筹考虑水里和岸上、湖区和外海、污染和生态,治湖、治水、治海,深入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化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实现了筼筜湖环境状况显著改善、资源功能大幅提升、生态系统全面优化的治理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建立健全海漂垃圾治理的“海上环卫”机制,加强陆海统筹,协同推进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厦门市在这些工作中先行先试、大胆实践、走在前列,探索走出了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之路。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厦门破解了海湾型城市资源约束紧、污染排放高、人海矛盾多的污染治理难题,开启了一体推进美丽山川、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的新实践新探索。

  推动滨海地区和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厦门实践”对于滨海地区和海湾型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厦门实践”为我国滨海地区和海湾型城市破解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难题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绿色发展,为滨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探索路径。厦门大力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促进海洋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着力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闽台海洋产业对接先行区,加快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走出一条人海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源头治理,为滨海地区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形成示范。厦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在海洋生态保护过程中注重关口前移,大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推进流域治理、城市和农村污水治理,全面整治入海排放口,严控和削减陆源污染物。

  坚持系统治理,为海湾型城市提升人居环境打造样板。厦门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开展退垦还海、养殖清退、岸线整治修复等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一体推进陆域、流域、海湾、海域高水平保护。

  作为现代海洋城市,厦门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破解海湾型城市生态保护世界性课题提供了“厦门实践”。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厦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高水平生态修复助推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人海和谐的理念转换,拓宽了“两山”理念转化通道,有力证明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厦门实践”谱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海湾型城市治理的新篇章,是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美丽中国、活力海洋建设的样板。

  “厦门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发展。厦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引领产、城、海高质量发展,有力助推了海洋强市乃至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定位,坚定不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厦门实践”

  新华社记者: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将“厦门实践”发扬光大?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厦门市积极构建高效有力的生态制度体系、美丽和谐的生态安全体系、宜居适度的生态空间体系、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绿色低碳的生态生活体系、幸福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2022年所辖6个区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二个副省级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支持厦门市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继续协同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在更大尺度上、更长链条上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深入践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厦门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厦门经验、厦门方案、厦门样板。

  我们要始终秉持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决心和韧劲,始终坚持投入不减力、治污不松劲、修复不断档、美化不停步,推动滨海地区和海湾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展望更美好未来,我们更加坚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可感可知可及,必须知责担责,加力加压,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新时代新征程上,厦门将怀着特殊感情,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使命和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持续践行筼筜湖综合治理成功经验。

  系统实施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针对突出生态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实施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造全域空间规划“一张图”。

  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和补偿机制,创新推进从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到执法监管等全链条管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全国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时代新征程上,厦门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不断拓展海洋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分享中国方案,讲好筼筜湖综合治理故事,努力把厦门打造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窗口,努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厦门力量。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王立彬、康淼、高敬、陈炜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沿着先行者的足迹 - 大范围雨雪开启 今天陕晋冀鲁豫部分地区有大雪天气

沿着先行者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4-07-13 12:09:21 来源: sp20240713

原标题:沿着先行者的足迹

今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联合组织北京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和日本东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余名师生,沿着当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足迹,花费一周的时间重走内蒙古阿拉善盟及周边地段,全程约4500公里。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呼吁成立的,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组成的学术科考团体。首批中方科考团员有徐炳昶、袁复礼、黄文弼、丁道衡、詹蕃勋、龚元忠、李宪之、刘衍淮、崔鹤峰、马叶谦等。科考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术界的觉醒,结束了任由外国人随意拿走我国大批珍贵文物的屈辱历史。

1927年5月9日,科考团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出发前往包头,开启征程。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们走进干旱贫瘠的大西北,足迹遍布广袤的内蒙古、甘肃和新疆,涉及面积约460万平方公里。科考涵盖考古、气象观测、地理与测绘、地质古生物调查等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堪称人类科学探查史上的一个壮举。

首次西北科考至今已近百年,当年的先行者都已离世,记载着他们考察日志的纸张早已泛黄。然而,他们的不朽事迹一直被人们讲述、追忆。在他们开辟的西北科考之路上,后来者仍在前行,延续他们的事业,感受他们的艰辛与成就。

黑城遗址

“千里荒漠中形成了一片绿洲”

为了扩大勘察范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出发不久后即分为三路,包括大部队、南线分队和北线分队。1927年9月,大部队抵达内蒙古额济纳旗。

他们在这里扎营居住了一个多月,进行重点科学考察,补给食物和生活用品,为下一步进入新疆做好准备。

9月26日,他们来到黑城遗址。科考团中方团长徐炳昶在《西游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当天的情况:“天甚热。到时两点刚过,所带的水已经喝完,还是非常渴。黑城为一正方土城,东西、南北各半里余,垣堞大体完整。”

黑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西夏时期,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2公里的荒漠上,属于居延文明的一部分,一度成为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蔚为壮观。

奇特的是,西夏和元代两座城址先后叠压在一起,城内埋藏着丰富的珍贵文书,出土了大量书籍和其他文物,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以及文学、艺术、宗教、民族、交通、农业、纺织等方面。

在黑城遗址的荒野,大风吹起沙粒,时不时地打在脸上。

“对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来说,前往黑城遗址的路是比较好走的。当年,他们虽然没有在这里进行长时间考古发掘,但也做了一些勘察。”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暨黄文弼中心副主任吴华峰说。

这次重走之路的策划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徐维焱说:“因为黑河,额济纳旗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千里荒漠中形成了一片绿洲。但在新疆哈密以西,当年其他的成员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很多时候,他们要准备好几天的水源,才能往下一个点走。”

曾对黄文弼科考地图做过分析的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西村阳子说:“黑河的走向,从西南流向东北。过去黑河从黑城的西边向北方流淌,终年不息。现在因为河流改道的原因,黑城周边已经没有水了。”

不让额济纳绿洲和居延海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这个时代的使命。

葱都尔气象站

“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1927年9月28日,大部队到达额济纳河畔,气象组在葱都尔一个山包上设立了第一座气象站。在这里,他们首次系统采集到了额济纳地区气象资料。

“科考团考察了很多山包,最后决定把气象站扎营在葱都尔。这里取水方便,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说。

大部队与当地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阿拉善王子还到葱都尔气象站做过记录工作。“从他们的探险日记中看,可以说是一抹亮色,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他们拉着横幅,布置彩旗,准备菜肴,还平整出一片土地,组织了体育比赛,分成两队,跳远、跑步、拔河,比赛结束后,大家在篝火边唱歌跳舞,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天。”朱玉麒补充道。

时至今日,前往葱都尔气象站的路途仍不轻松,车轮常会深陷在戈壁的流沙里。大家只能下车,顶着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在茫茫沙漠戈壁中,直到远远望见一座孤零零的敖包,小心翼翼地走过一片淤泥地,才来到当年的气象站。

“葱都尔气象站的敖包,是当年科考团员的精神寄托。气象工作枯燥且冗长,每天要量表、看表、记录,做完这些,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在这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们常常会登上敖包,或眺望远方,或谈天说地。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休整。”徐维焱感慨地说。

“科考团员留下的日记比较详细。此次我们来到葱都尔气象站,虽然现在的生态、地貌有些改变,但站在敖包旁,眼望额济纳河,走在居延海边,就觉得日记里的那些记载更鲜活了。”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黄文弼中心讲师徐玉娟直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此情此景,很难不心生感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还是小伙子的马叶谦,白天在太阳暴晒下做记录,晚上借昏暗的灯光给母亲写家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长星提到的马叶谦当年只有26岁,却不幸牺牲在此。在敖包前,朱玉麒带领大家祭奠马叶谦,向这位把生命定格于此的先辈,表达敬意与缅怀。

三角城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城之一”

“11月13日遭遇沙尘暴,骤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帐篷内到处铺了一层沙,在帐篷内吃饭,沙土仍积饭上若干厚。”徐炳昶在《西游日记》中写道。96年前,西北科考团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地区或无人区,沿途的众多地点没有准确地名甚至无名,行进中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道路,只能靠骆驼队运输,科考团员风餐露宿,跋涉千里,历经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沙尘暴,以及缺水、缺粮的考验。

1927年7月4日,袁复礼带领的南线分队便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前行。南线分队有成员詹蕃勋、龚元忠,采集员白万玉,3名工人,还有骆驼15匹。10月中旬,他们到达甘肃民勤。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是河西走廊上一块被沙漠三面包围的重要绿洲,南接武威,是沙井文化的最初发现地。

民勤县有个三角城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红沙梁乡西部,距县城55公里,始建于西汉,是民勤境内汉长城的最西点,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在甘肃,还有个叫三角城的地方。比如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的三角城遗址,面积约43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这两个三角城,袁复礼先后都来过,并进行了发掘和考察。

“这次重走考察之路,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两个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是月氏人建造的,远离中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城之一,与中原古城完全不一样,非常罕见。民勤三角城是凉州北边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唐代在附近设立白亭军。这两座古城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一般也很难到这里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沈琛说。

“这次是我们第六次重走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除了当年大部队的去程路线,还依据袁复礼南线分队的路线,实地了解他们如何穿越沙漠,如何行走在民勤的河西走廊上。如果不实地重走,就很难理解袁复礼当时是怎么考虑的。这次实地重走,证明袁复礼考察线路选得非常准确。这确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要道,也是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分界地带。”朱玉麒总结道。

(记者 计亚男)

(责编:李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