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宝总泡饭”走红 解读:长期吃泡饭健康吗?

发布时间:2024-07-21 11:00:55 来源: sp20240721

  近日,走红全网的电视剧《繁花》带火了胡歌同款“宝总泡饭”。在剧中做出这道菜的夜东京老板娘玲子饰演者马伊琍更是表示,自己至今早饭还经常吃泡饭。

  泡饭是上海的一道传统美食。资料显示,上海泡饭分两种,白泡饭是隔夜冷饭加水烧开或者干脆就用开水泡一下即食。咸泡饭则是隔夜冷饭加上隔夜菜烧开,连水带饭一起下肚。

  随着“宝总泡饭”的走红,“吃泡饭是否健康”的话题也引起了公众关注。有人认为,泡饭就像米粥一样绵软易消化,可以养胃。但也有人表示,吃饭时不应该喝水,泡饭是伤胃的。

  1月1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肖江卫教授,就大众关心的“泡饭”问题答疑解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水泡饭和米粥有较大区别,易消化也不等于养胃,大多数人偶尔吃一下泡饭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但最好“科学吃美食”。

  水泡饭不等于米粥 易消化不等于养胃

  “水泡饭不等于米粥,水泡饭还没有到达粥的状态,饭还是饭,水还是水,俗话说‘汤泡饭,嚼不烂’。”肖江卫表示,吃水泡饭时,水米交融的性状会加速人体的吞咽反射,本能地只嚼几下就咽下去。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大颗粒直接进入消化道,对原本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容易给脾胃增加更多负担。但是米粥不同,粥基本上不需要胃再做太多揉碎工作,可以直接变成食糜,淀粉酶可以充分作用于它,所以不需要嚼就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

  肖江卫提到,易消化不等于养胃。因为胃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当胃处于不舒服的特殊时期,吃点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像白粥、面条等确实是“刚需”,但如果过了特殊时期,就应逐渐补充全面的营养,增强胃黏膜防卫能力和身体的免疫力。

  “我们的胃会根据进食的量和食物的消化程度,动态地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如果长期食用过于软烂的食物,胃的消化功能可能会逐渐减弱。相反,如果经常食用较硬或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肖江卫科普道。

  同时,他提醒,“开水泡饭”营养成分较单一,日常生活中偶而品尝一下可作为口味的调剂,也常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饮食恢复期的一种过渡,但并不建议长期食用。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性,同时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养胃”。

  泡饭升糖指数高于米饭 长期食用或导致多种疾病

  曾有报道称,有人因长期吃泡饭患上糖尿病。为什么吃泡饭会导致糖尿病?肖江卫介绍,泡饭升糖指数低于白粥,但比米饭要高。因为其好消化吸收,极易升高餐后血糖。如果是肉汤泡饭,会含有大量的嘌呤;如果是菜汤泡饭,会含有大量的盐、酱油、油脂、糖等。如果用肉汤、菜汤泡饭则很容易将这些成分全部摄入体内,热量会超标,容易升高血脂、血糖,不利于健康。

  此外,长期吃泡饭还可能导致咀嚼功能减退、胃功能退化等疾病,以及其他健康隐患。

  泡饭最好晚餐吃 一周最多吃三次

  肖江卫表示,小孩、老人、三高人群、心脑基础病患者、肾脏基础病患者等不适合吃泡饭,会引起消化功能减退等,影响身体健康。而其余人群偶尔吃一下泡饭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不过,泡饭不宜多吃,一周最多三次。一日三餐中,早午餐不适合吃水泡饭,经过白天的营养补充,晚上来一碗清淡的菜汤泡饭,不仅解腻,而且不会导致能量超标。

  此外,肖江卫也谈到,水泡饭源于过去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当时大多数人的家里不通煤气,一大早生煤球炉烧饭又很麻烦。于是,开水泡隔夜饭吃几口显得很方便。像宝总那样吃泡饭,要六样小菜(腐乳、各色酱菜),已十分讲究,但总结起来也就一个字:咸,营养价值十分有限。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建议大家平时要营养搭配,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性。

  “宝总泡饭”虽然绵软可口,但如果长期单一食用或摄入过多的汤水,可能会对胃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有营养不良的风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应尽可能保持饮食均衡。同时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宁芝 【编辑:陈文韬】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初冬体感”上线,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民要论)

“初冬体感”上线,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2024-07-21 11:00:55 来源: sp20240721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寒风瑟瑟,昨天早晨上海气温创新低,个别郊区最低气温低于4℃。路上,不少行人已穿起羽绒服。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测,近期全国范围内将迎来两股冷空气影响,本市所处的南方地区气温将持续走低。此轮冷空气影响过后,今日气温有所回升,到周四前后将有新一轮冷空气“补货”,本市将再次迎来降温、降水和大风过程。

  “初冬体感”上线,加上秋冬本就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忽高忽低的气温“过山车”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机。记者从申城几家医院获悉,自这轮降温以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就诊量有抬头趋势。对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医生提醒,近期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房间适当通风,身边备好常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突然降温易诱发慢性病急性发作

  张老伯患有“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时一直很注意保养,无奈近期气温变化大,让他感觉有些吃不消了,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只好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

  “气温变化,人的呼吸道最易感知,近期因呼吸道疾病来就诊的患者确实有一定增加。”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谢国钢告诉记者,感冒、流感、鼻炎、咽炎、老慢支等均是秋冬易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许多老人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随着降温容易出现气道收缩或感染,从而诱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

  “老年人体弱,急症起病凶,不要有‘扛一扛’的想法。”谢国钢建议,老人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近来,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少,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明明有咳嗽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异常,这是为什么?“许多呼吸道疾病有季节性,咳嗽也不例外。”谢国钢解释,这往往与干冷空气刺激、过敏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他提醒,患者可从饮食起居入手,如少吃海鲜、羊肉等发物,注意保暖,保持居室通气,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做好防护以降低疾病发作。

  心梗伺机而动,切忌“要风度不要温度”

  除呼吸道疾病外,秋冬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尤其是本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更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

  “降温后人体血管骤然收缩,带来最直接的‘后遗症’便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了起来。”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北院)主任张奇告诉记者,从近期门急诊接诊数据看,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

  就在前几天,张奇刚接诊了一位患者,70多岁的胡老伯在晨练后突然出现胸闷的感觉,休息了一天也得不到缓解,就到院就诊了。检查显示,胡老伯是急性心肌梗死,因在家“闷”了一天,已发展成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好在团队第一时间为他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胡老伯情况稳定,已回家休养。

  复盘胡老伯的发病过程,张奇找到了一个关键细节,患有高血压的胡老伯锻炼前后未能及时穿脱衣物,冻着了。“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如果着凉受寒,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随时做好保暖工作,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

  回顾近几个月接诊的心梗病例,张奇表示,5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占了近六成,年纪最轻的刚三十出头。“即使是平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人群,包括中青年,一样可能突发心脏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保身家’。”他特别提到,不少人到了秋冬习惯在洗澡时将水温调高,洗澡时间也比较长,“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适人群就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意外。所以,洗澡别太久,10到20分钟为宜。”

  医生同时提醒,除做好保暖外,慢性病患者身边要备好常用药,忌擅自停药。随意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可能引发生命危险,慢病患者也可在家自备血压计,随时监控血压情况。(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