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队友的4个月 如何穿越心中那条“河”?

发布时间:2024-07-04 18:01:59 来源: sp20240704

  回访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队员

  失去队友的4个月 如何穿越心中那条“河”?

  “我一直想回去看看那道河沟,看看那个场景是什么样子?能回去我很高兴,但也很紧张,因为那些东西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在心里。”

  2023年11月30日,距离北京7月31日暴雨已过去4个月,刘文永第一次回到那个让他经历生死的地方,那个令他永远失去两位队友的地方。

  刘文永,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员,代号“一休”。在失去队友王宏春和刘建民的4个月里,他如何穿越心中的那条“河”?

  重忆

  “我们必须把这4人接上”

  4个月,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寻常的100多天,但对接连失去两位队友的刘文永来说,却仿佛经历了4年。

  这一切,始于2023年7月30日。那天,北京中雨转暴雨,当晚8时许,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接到佛子庄乡白草洼村一名女子求救,称家中水深已达两米……救援队立即组成16人小分队奔赴白草洼村。然而,由于道路受阻,直到晚10时许他们才赶到附近。此时,大水已封死前行的路,小分队只能紧急调整,一边将信息告知当地政府,并帮助进行群众安置、保障,一边择机施救。

  7月31日凌晨3时许,蓝天救援队折返到班各庄大桥,发现处于十字路口的大桥地基已损毁,如果通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于是,刘建民和5名队员组成劝导小队,与2名路政人员配合拦截、劝返车辆。另外10人小组,则徒步冒险转移白草洼村受困群众。

  天色渐亮,水越来越大。上午9时许,队员和路政人员乘坐两艘橡皮艇把两名被困群众刚送上岸,河道突现洪峰,路政人员乘坐的皮划艇发生侧翻。刘文永所在皮划艇接上落水4人,顺着急流往下游漂去。

  于是,4人一艇变成了8人一艇。然而,一艘皮划艇最多可坐7人。“但我们必须把这4人接上,不然他们只能是死路一条。”刘文永说。

  之后,一个大浪把刘文永所在的皮划艇打翻,艇和人都被冲走。“那个浪有三四米高!”

  大约半小时后,在下游两公里处,刘文永和队友“懂事儿”首先被找到并送往医院。约7小时后,另外两名队友也获救。队里随即安排没有任务的队友配合无人机寻找最后两名失踪队员——代号“追梦人”的刘建民和代号“23”的王宏春。

  8月1日下午,41岁的王宏春在下游约30公里处被发现,已无生命体征。8月3日上午,47岁的刘建民在下游70公里处被发现,已不幸遇难。

  重返

  吃火锅的约定没能成真

  11月30日,记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再次见到刘文永时,已时隔4个月。阳光打在他脸上,能看到笑容,但也能看到难以言说的复杂表情。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北京暴雨的受灾点——那个他亲历生死的地方,那个令他永生无法忘记的地方。

  冬日的山路边,村民房屋的墙上依然留有洪水退去淤泥的印记。曾经倒塌的大桥已重建,曾经被水淹没的马路,铺起了柏油路。

  刘文永开着车,诉说着这4个月的经历。车行驶到一棵白杨树旁,他突然停下,驻足良久,语音低沉地说:“两位队友漂走的位置,就在这棵白杨树边上。当时,大水冲下来,一排树就剩一棵了……”

  他依然记得,洪水中的一幕幕艰难时刻。比如,王宏春几次对他喊——“哥!我要漂出去了。”他赶紧把王宏春的腿拉过来,坐在自己身下,安慰她“一定没事”。可是最后,船还是翻了,人没了。

  刘文永讲完这一段经历,很久没再说话。

  那场洪水给刘文永留下的印记并不都在心底,因为,有些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洪灾过后,他再不愿吃火锅,因为一想到火锅,就会想到牺牲的王宏春。刘文永清晰记得,那次救援之前,王宏春自费买了一大堆火锅食材存在队里,说救援结束,大家一起好好吃一顿。但这个约定,再也无法实现。

  “我4个月没吃火锅了,以前冬天特别喜欢吃……”刘文永说。

  收拾心情的刘文永,继续上路。当车开到自己当时获救上岸的地方,他的情绪瞬间复杂。指着一处凸出来的直角管道,他说:“我就是从那里爬上岸的,那是我们当时唯一能求生逃命的机会。”

  “我一直想回来看看,看看那个场景是什么样子?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心里。”刘文永说。

  重生

  为了“信仰”将继续救援

  另一位牺牲队友刘建民的家,和刘文永的家离得很近,“每周都要去建民家待上半个小时,想看看有什么能帮的,尽点微薄之力。”

  刘文永说,洪水后的两个星期,他一直奋战在救灾一线,试图用忙碌去麻痹自己失去队友的伤痛。等到救灾任务渐渐少了,一次散步时,他看到一则餐厅转让的信息,于是接手了那个卤煮火烧店。这是他在继续救援队工作之外的又一份工作。

  刘文永的小餐馆成了队友们的“根据地”,他每天会多包几十份饺子,存着,“如果队友有需要,最起码在我这吃饱是没问题的。”

  灾情结束后,蓝天救援队开了培训班、研讨会。国庆假期,还组织队员去外地学习了“激流勇进”。刘文永说,那次培训,他针对水域救援学了好长时间。

  “灾情之后,来了很多新队员。”刘文永感受到,那场洪水之后,很多人的善心被唤醒,很多人打听如何加入蓝天救援队,其中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这也让刘文永想起了自己当年加入救援队的往事。“2019年左右,当时机缘巧合看到一篇报道,上面留了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的电话。我当即拨通电话,和队长聊了20多分钟。”

  谈到队长陈海军,刘文永言语间满是尊重。“队内的装备几乎都是他自费买的,他的工资基本上全部用在队伍建设上了。”

  两位队友牺牲后,有一次队长跟刘文永讲,“幻想着‘23’会带着建民从大门口走进来。”

  刘文永说,他和队长很少提起牺牲队友的事,“有次吃饭看见队长掉眼泪,我特别理解他。”

  经历了那场灾难,刘文永说,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现在大家压力都大,可能很多时候会抱怨。其实在面临生死时,这一切都不叫事。”

  经历了那场灾难,刘文永对“绝望”一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落水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拉一把。其实咱们平时生活也一样,有人跌倒了,也想有人能扶一把。我们经常去救援别人,但我也体验了一次成为被救的人。”

  刘文永说,通过那次救援,他还看到一种希望,比如,政府的资源响应很及时,百姓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每天很忙、很累,却没人喊退出……

  “我们活着的人还要努力生活。”刘文永说,队里特意给当时参与救援的一线队员定制了纪念章。对他们来说,这是纪念,也是缅怀。

  “每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碰撞在一起,组成一个圈子。”这是刘文永对房山蓝天救援队的理解。为了这份“信仰”,刘文永说,会将救援继续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何金蓝 【编辑:叶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探访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 看看“未来之城”长啥样 - 叙利亚阿勒颇机场再遭空袭被迫停运

探访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 看看“未来之城”长啥样

发布时间:2024-07-04 18:02:00 来源: sp20240704

  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昨天开始在深圳举行,来自全球隧道工程产业链的近200家参展商,带来了他们顶尖技术产品。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一系列智能技术装备不仅亮眼,而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

  走进展厅,记者首先被眼前一台刚刚揭幕的新装备吸引,这个橙色的汽车不是用来运货的,而是全球首发的隧道智能综合检测车。

  总台央视记者 郑连凯:虽然受到空间的限制,检测车上的装备不能伸展手脚,但是它的全身都是智慧装置,上面方形箱子里装的是雷达检测系统,它可以确保检测车在隧道内以时速80公里运行时,快速给隧道做一个全身体检。正是看好了它的这一功能,塔吉克斯坦相关部门在首展当天就签下了订单。

  可以给隧道做体检的,不仅有这种大块头,也有这种便携式的“机灵鬼”。你看它就像我们电视记者经常用的这个编辑本一样,可以随工作人员在超大设备不能进入的异形隧道内,探测前方100米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岩溶、断层等不良地质,确保列车安全运行,这一技术处于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总台央视记者 郑连凯:再来看一款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的模型,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按1∶20比例缩小的模型,实际上它的直径超过15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它的体重约3900吨,相当于2000辆家用汽车的重量。而且它最绝的是,在中间这个位置可以自带隧道管片,一边掘进,一边安装,比普通的掘进方式节省20%的时间。目前它的实物正在即将贯通的格鲁吉亚南北公路隧道上作业。

  不光是掘进速度快,盾构机刀盘的焊接也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了。这个形似手臂的焊接机器人,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技术平台,实现刀盘焊接路径的全智能化控制,它可以在减少人力40%的情况下,提高工效50%,在南通至宁波高铁的苏州东隧道内,这项行业领先技术已经成功应用。

  2024世界隧道大会专业展厅的面积达到了20000平方米,这里汇聚了国际隧道协会成员单位的近200家展商,涉及隧道建设、材料、装备、设计、施工、科研、高校等类别。展览规模创50年来新高,展会期间中外展商还将举行一系列洽谈、签约活动。

  开发地下空间

  成就“未来之城”

  在本年度世界隧道大会上,地下资源促进全球可持续未来的话题引发关注。通过不断发挥创造力挖掘地下空间潜能,构建更紧密的社区和优质公共空间,“未来之城”值得期待。

  总台央视记者 李伟代:展馆里的这个沙盘,展示的就是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的场景,地面之下,未来可以开发成为地下管廊、地下场馆、地下农场等等。再往这边,通过穿江越海的隧道,可以解决交通和能源等方面的传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就是两条地铁之间的联络通道;而这种竖方向掘进的空间,可以用来做通风井和地下停车场。

  其实,沙盘里的不少场景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就在深圳前海城市新中心,这个被称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湾区书城正在加紧建设。它与深圳地铁5号线宝华路站直接联通,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是地上面积的近3倍。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湾区书城项目主任 张韬:地下联通通道与周边城市和区块完整连接,建成后项目屋面是一个市政公园,通过地下八个连廊通道,可以与周边公共设施形成一个沉浸式文化体验目的地。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即将通车的东六环路改造工程隧道把7.4公里长的东六环路引入地下,不但能打通现有的多条地面道路,缓解东六环路交通拥堵的现状,还能够织补城市空间,让多个功能区组团融合发展。原有路段改造的公园,将为市民提供约50公顷的绿色空间。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总经理、国家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高红兵:从节能从综合利用的角度,更符合我们整体发展趋势,满足了大家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的一些需求,这是有效解决我们大城市病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目前,我国建成地铁8543公里,显著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建成地下综合管廊5100公里,城市集约发展让城市韧性更强。我国建成的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超过5万公里,打通“咽喉要道”,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普莉希拉·P·纳尔逊:中国地下空间的发展是一个现象级的成就,有很多建设方面的经验是值得世界学习的,特别是中国对地下空间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在一些新的城市旧的城市都有广泛运用,所以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的样例。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地铁和地下综合管廊,绿色、低碳、智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成一个个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枢纽、地下街区、地下管廊等地下空间设施,让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生活更便捷。(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