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强国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3 19:25:20 来源: sp20240813

  作者:王国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全面系统擘画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金融各方面工作做出了具体、精准和周密的安排部署,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在领导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中国化。

  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自瑞金红色政权建立伊始,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就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工作围绕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三期叠加”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展开,在应对百年变局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骄人成就。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创新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金融理论、金融实践的根本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破解人民群众在金融需求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变金融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提高人民群众在金融消费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经济部门,不论是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看还是从产业部门循环看乃至从企业资金循环看,金融的天职都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金融高质量发展以能否充分适应和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度量标准。为此,党中央一是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是识别、评价、组合(或分散)和管理风险的系统性机制。在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体系中,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险易于通过信贷渠道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各项金融工作必须时时关注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变化动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体经济部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辅相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供给结构调整、供给质量提高拓展市场需求空间、优化市场结构,又为实体经济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和提供资金配置的市场机制。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情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都将引致难以预期的不良后果。经济发展、金融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行,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因此,应以“稳”为基点。“稳”不是不求前行,不是故步自封;“稳”的目的在于“求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高的新成就。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与此对应,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情况持续展开全方位创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市依法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机理,这决定了金融创新必须以法治为圭臬,不可无规矩地展开,也不可将任何调整变动都视为“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开放,以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安全,在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相协调的基础上展开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金融供给侧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经济创新的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持续展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有效解决金融领域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行为习惯。

  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体企业间建立在批发性交易基础上的赊买赊卖形成了金融信用的第一种类型,即商业信用。这种内生于实体经济的信用属于直接金融范畴。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以后,商业信用工具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扩展到提货单交易、仓单交易、公司债券、企业间借贷、应收账款证券化、商业信用卡、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实体企业间货物批发性交易的展开,商业信用相应开展。1996年《票据法》开始实施。但在实践中,银行承兑汇票占了商业票据的90%,商业承兑汇票常常缺乏商业本票,由此,中小微企业在将货物供给大型企业和投资项目建设中,货款被拖欠成为经常现象,导致中小微企业不得不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信贷资金以弥补资金缺口,由此,直接金融大量向间接金融转变,拖欠货款的风险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2006年以后,国务院出台多项法规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货款被拖欠问题。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要强化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加强对恶意拖欠账款案例的曝光。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直接指出:要切实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金融市场功能不足。金融市场是实体企业融入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金融体系中,各类企业可以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真正短缺的是资本金,因此,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展企业的资本金来源渠道应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心。30多年来,股票市场等获得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体企业对资本性资金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中国经济运行中并不缺乏资金。2023年9月,“住户存款”达到134.75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为96.3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达到79.07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为54.56万亿元),但资本市场却因缺乏资金支撑难以发挥枢纽功能。资本金是实体企业负债和守信的基础。在资本金不足的条件下,资本无序扩张、财务造假、挪用上市公司募股资金等现象都将显现。高新技术研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需要有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市场中却充斥着大量短期资金。由此,推进城乡居民消费剩余资金向资本金的转变,是我国金融市场必须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利率效应减弱。在金融活动中,利率高低影响着借款人、投资者等的利益,因此,调控利率以引导资金流向和流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抓手。但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利率效应并不明显。对大多数实体企业而言,资金的可得性比贷款利率高低更为重要,因而在信用资金借贷中,企业对利率的关注低于对资金可得性的关注。对居民而言,资金的安全性比存款利率水平高低更为重要,因此在存款利率下行过程中,居民的存款余额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2022年以后,定期存款(尤其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但居民定期存款余额却从71.27万亿元快速增加到96.37万亿元(增长率35.22%)。未来,提高利率效应,增强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是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发挥金融市场功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金融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新冠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冲击,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等举措所引致的信贷风险,会加大金融风险的累积程度,这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提出金融监管应从机构监管为主向功能监管为主转变,以实现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全覆盖,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这项工作的推进低于预期,金融监管依然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应着力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切实提高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具有纲举目张的效能,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中,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组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可选择的政策类型、数量和搭配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聚焦于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着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一是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商业信用机制,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的形成。二是优化金融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拓展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渠道,支持多元化股权投资。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股市投资功能,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债券市场,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加快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保证金融安全基础上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

  提高金融机构的功能。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发挥它们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功能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功能;引导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落实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机制,拓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构建产融风险隔离机制。

  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同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金融市场操作团队,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全面强化金融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着力落实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在法治化市场化基础上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运用资产处置债务。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显性风险和隐形风险应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构建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阻断机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93〕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于晓】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落地 - 填补空白 全国首个600兆瓦空冷机组增汽机乏汽改造项目投产

“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2024-08-13 19:25:22 来源: sp20240813

  在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群众从网上办成“一件事”。

  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季慧敏帮助群众办理手续。

  在江苏省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群众办理就业和保险业务。   赵启瑞摄(人民视觉)

  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公安局曙光派出所,户籍民警为群众一次性办理户口、身份证等相关业务。   于子淳摄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部署。首批重点事项清单有准入经营等企业事项和出生、入学等个人事项,共计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落地?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建设渠道

  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展板,有服务指南、操作指引、“VR导办平台”等。试着扫下“VR导办平台”中“我要开蛋糕店”的二维码,随后手机界面进入了一个“审批样板间”,需要审批的事项一目了然。

  《指导意见》要求,要“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完善集约高效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要合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和专业服务窗口,除特殊情形外,原则上政务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统一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无差别受理窗口”位于德城区政务服务大厅中心。“在这儿,工商、食药、卫健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及教体、文旅、城管等低频政务服务事项都能一窗受理,共计369个事项。”德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张晶甡对记者说,“群众最多只需跑一次,就能在规定时间内拿到办理结果。”

  “您的事项已经办好了。”只见工作人员季慧敏在键盘上来回敲击,三下五除二就帮群众办成一件事。“我们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与筛选。”季慧敏说,“参加工作以后,首先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从前台窗口材料受理再到后台审批要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顶个的‘全才’。”

  出生、入学、退休等个人事项如何高效办理?工作人员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带着走进24小时自助办理区。在这里,社保医保缴费、不动产登记查询等业务均有相应机器。范女士准备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来进行机动车过户。在机器上点了几下,不到10秒钟,证明就出来了。

  作为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出生、入学、退休等“一件事”被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为此,德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置了“潮汐窗口”,针对入学事项办理时间集中的特点,平时只安排少数工作人员,在入学事项办理高峰期加派人手,节约群众办事时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事项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推动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地坛庙会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活动规模大,审批程序却很简单。“主办方只需在网络上提交申请。”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局审改协调科科长陈晨告诉记者,“我们指导他们通过北京市政务服务网‘办好一件事’专区中的举办大型展览展销活动‘一件事’模块进行活动申报。审批完成后,我们亲自‘送证上门’。”

  创新模式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需要各个部门互联互通。”陈晨介绍。以开小饭馆为例,过去群众需要依次跑市场监管、卫健和消防等部门,做“一堆事”。如今只需要手指点一下或跑一个窗口,申请就会同时发送到相关部门,变成“一件事”。“之前相当于‘串联’,现在变成了‘并联’。”陈晨说。

  成效实实在在。“我们聚焦市场准入领域,减环节、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推动企业开办全流程从22.9天缩短至现在的1天。”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

  “这需要我们转变工作思维,以目标为导向,把越来越多的单事项打包成‘一件事’。”陈晨介绍,“除常规的‘出生一件事’等事项外,东城区政务服务局还结合区内文化演出活动多的特点,力争推出‘非备案演出场所申请演出一件事’,为区内文化从业者带来便利。”陈晨举例说,东城区有很多咖啡馆,夜晚就会变成一个个演出场所,“申请演出一件事”推出后,申请者只需要跑一次,所有审批手续都能办下来。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不仅要打破部门壁垒,也要突破地域限制。《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聚焦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持续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做到就近办、异地办。

  依托公安部“跨地域户口迁移信息网上备案系统”,户口迁移如今实现“跨省通办”。家住北京的修先生原籍在黑龙江哈尔滨,去年想通过“老人投靠独生子女”落户北京。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建国门派出所户籍民警接到“跨省通办”提示后,立即与哈尔滨某派出所取得联系,当日就完成迁移事项。

  “本以为要回哈尔滨开证明,一来一回需要好几天。没想到上午递交材料,下午就被通知办好了,太惊喜了。”修先生说。

  扩面增效

  在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有一群“红马甲”穿梭于此。“他们是帮办代办员,可以代替群众跑腿,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们。”陈晨说。

  《指导意见》提到,要“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增强帮办代办能力。健全线上线下帮办代办体系,明确人员配置、工作职责、责任边界、服务内容,提升帮办代办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度。

  对德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员王文霞来说,今年年初的一次跑腿让她记忆犹新。“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园区要整体搬迁,大概30多户商家。”王文霞说,同时来办事大厅办理搬迁落户新园区的手续,对这几十名经营者而言不是特别便利。于是,王文霞和同事驱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园区,提供送上门的审批服务。在办理过程中,经营者们有什么疑惑,王文霞和同事都会热情解答。

  “如今,我们组建了一支由106名专业政务服务骨干组成的‘德力帮办’跑腿团,首批发布了109项政务服务帮办跑腿事项清单。”张晶甡说。

  未来,“一件事”的涵盖范围会越来越广。《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网络通信等公用事业领域高频办理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接入政务服务平台”。记者尝试在北京市政务服务网搜索“水电”一词,第一条就显示“水电气网协同报装‘一件事’集成服务”。摘要为“水电气网”“水电气联办”“办好一件事”等。

  扩大服务面,也要扩大覆盖人群。德城区政务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政务“主播团”,每周在平台进行几场直播开启“云课堂”,为人们讲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利和具体操作方法。“说是课堂,其实并不是一板一眼的讲课,而是在和观众互动中,以聊天的形式讲解政策,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政务服务工作。”张晶甡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不断深化‘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建设,以高效办好每一件政务服务‘小事项’,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陈晨说。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赵昊摄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