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祭灶新年到 石家庄六旬老人坚守“忘不了的老味道”

发布时间:2024-08-29 19:02:21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石家庄2月2日电 (俱凝搏 甄建坡 魏玲娜 王文文)“糖瓜祭灶,新年来到。我们家世代做糖瓜,到我这是第五代了。”2月2日,河北石家庄无极县东阳村63岁的李根法正在忙活制作糖瓜。

  当日恰逢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常说的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石家庄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就是李根法家传承五代的糖瓜坊,也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极东阳糖瓜”制作的坚守者。

李根法家的作坊里,工人正在进行拔糖。无极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东阳村糖瓜制作始于清朝末年,早年当地村民用玉米、红薯、大麦为原料制作糖瓜,并将这一传统民间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随着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纯手工制作糖瓜比较累人,慢慢地现在就我们一家年年做,纯手工制作。”李根法说。

  腊月,是李根法和伙计们最忙碌的一个月,平均每天要做100斤左右的糖瓜。走进作坊,两口大锅正冒着热腾腾的香甜味儿,几名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屋子里满是年味。

  无极东阳糖瓜制作工艺讲究、复杂,需经配制、发酵、搅糖、打糖、冷却、拔糖、开条成型等多道传统手工工序。李根法说,制作糖瓜,熬糖火候最重要,需要几个人接力式重复搅拌上千次,直到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能制出上好的糖瓜。

无极东阳糖瓜。无极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为保证老味道纯正,李根法的作坊里制作工具一直沿用旧时民间传统的拔糖木杆、木铲、木刀、木勾、木棍、泥盆,生产的大圆糖瓜、四角糖瓜、糖条等糖瓜颇受欢迎。

  “老李家的糖瓜酥脆甘甜,入口即化,余香留口,有小时候的记忆,更有浓浓的年味,我们家老人孩子都爱吃。”专程开车过来买糖瓜的石家庄市成女士说,她今年还介绍了很多邻居朋友一起买,欢欢喜喜过大年。

  “只要有人喜欢,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作为“无极东阳糖瓜”非遗传承人,李根法笑说,糖瓜除了有浓浓的年味,还能健脾和胃、润肺止咳,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多多美言,老百姓吃了糖瓜,一年更比一年好。(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 “9月成交翻了三四倍 10月还是零开单”

天天学习|“大食物”托起“小幸福”

发布时间:2024-08-29 19:02:23 来源: sp20240829

  一蔬一饭,人间至味。

  诱人的肉片、美味的鱼虾、鲜美的菌菇、翠绿的蔬菜、丰盛的水果……餐桌上丰富的“海陆空”美食,映射着美好生活。

  咫尺餐桌,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的牵挂。

  他常常提及一个观念——“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追溯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

  “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习近平到任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后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

  没有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江南鱼米之乡。彼时的闽东,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

  深入调研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张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习近平关于“大粮食观”的所思所想。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把思路打开,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这不仅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条件下“吃得饱”的问题,也是为了满足国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

  “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2024年3月20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渔民驾驶养殖船进行海参养殖作业。

  习近平在《福宁府志》中了解到霞浦三都澳海域有一片官井洋盛产大黄鱼,便推动大黄鱼科研攻关,破解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开启了宁德全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

  今天,闽东大黄鱼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产品之一。全国超八成大黄鱼产自宁德。

  耕地给不了的,森林也可以给。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在福建,人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养蜂、育禽、种植中药材、栽培食用菌,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福建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30多年前,习近平用“大粮食观”阐释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刻。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东北林海到黄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来到种植、养殖基地,考察“大食物”,关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

  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

  在江西于都县看大棚蔬菜,他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森林到海洋,“大食物”的广度不断拓展;从农作物到微生物,“大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小小餐桌,悄然发生变化。主粮不“主”、副食不“副”,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正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食物80%是主粮,一碗米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甚至酱油拌饭就是一顿。现在日常吃一小碗饭、几个菜,已是寻常事。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稳稳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