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防汛抗洪|公安部调度指挥湖南公安机关做好华容县决口抢险救援

发布时间:2024-07-12 12:41:47 来源: sp20240712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熊丰)记者6日从公安部获悉,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后,公安部调度指挥湖南公安机关迅速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抢险救援、群众转移、交通疏导、秩序维护等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紧急调拨一批防汛装备物资运往救灾一线。

  公安部要求,要全力搜寻受灾群众,进一步搜寻垸内及行洪区内的被困群众,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安置,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要做好群众后续转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工作方案,做好后续群众转移的充分准备。要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维护,落实各项调度管控措施,保障受灾群众有序转移,确保抢险救援车辆顺利通行。要针对性加强救援现场及周边警力部署,强化群众安置点秩序维护和社会面巡逻防控,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生活物资保障。

  险情发生后,湖南公安机关迅速调集警力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省公安厅连夜调拨橡皮艇、救生衣、救援绳等一批救援物资,岳阳市公安局调派600余名警力驰援,开展人员搜救、群众转移安置、交通及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并会同应急抢险救灾部门坚决守好“第二道防线”。同时,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强化群众安置点、物资存放点等重点部位巡逻防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受灾地区秩序稳定。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文古诗词走进首尔地铁 - 太保家园南京国际颐养社区开业

中文古诗词走进首尔地铁

发布时间:2024-07-12 12:41:49 来源: sp20240712

   中新社 首尔1月21日电 (记者 刘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近日,首尔市政府选定一批外国诗歌贴在地铁屏蔽门欢迎各地游客,李白、杜牧、辛弃疾等中国知名文学家的古诗词入选。

  据首尔市政府介绍,此次在地铁屏蔽门上张贴外国诗歌,是向到访首尔并乘坐地铁的外国人表达欢迎之意,并用日常生活中的诗给他们带来乐趣。首尔市政府此前统计过去一年来访韩游客人数最多的13个国家,选出这13种语言的24首诗。13国语言包括英语、汉语、日语、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荷兰语。

  随后首尔市政府通过专家、各国驻韩大使馆等多种渠道,收集各国知名诗作,最终选出24首诗。市政府考虑各国大使馆的位置,以及与主要国家相关的地点等,选定首尔站、市厅站、明洞站等13个地铁站。

当地时间1月21日,首尔地铁明洞站张贴的中文古诗。  中新社 记者 刘旭 摄

  首尔市文化本部长崔景珠表示:“在地铁屏蔽门上贴外国诗,体现出首尔地铁不仅为外国游客提供导向服务,还让他们感受首尔市拥抱全球市民的感觉。”他还表示,“希望外国游客和首尔市民不受语言限制,共同享受日常生活中的乐趣。”

  据 中新社 记者了解,入选的24首诗歌中有三首中文诗词,分别是明洞地铁站的《山行》(杜牧)、弘益大学站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和大林站的《山中问答》(李白)。

  记者21日来到首尔地铁明洞站看到,在6-1号屏蔽门两旁的透明玻璃门上用白字印着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山行》,下方还印着韩文翻译,并标注杜牧的生卒年和国籍及译者。

  除中文诗词外,明洞站还贴有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自我之歌》节选、日本徘人松永贞德的俳句和首尔市民的韩文诗作等。

当地时间1月21日,首尔地铁明洞站张贴的中文古诗《山行》及韩文翻译。  中新社 记者 刘旭 摄

  首尔市民申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尔市政府通过地铁介绍各国诗歌是很好的方式,虽然他看不懂中文,但是通过韩语翻译的内容,可以理解到《山行》这首诗描述了秋天山中枫叶的景象。申先生表示,他通过这些诗词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也感受到世界各国的人都很相似,大家都懂得欣赏美好,也都会以诗歌方式表达。

  在明洞站候车的中国游客裴女士说,她来自上海,此次趁寒假带女儿来旅游,看到站内的中国诗感到“自豪、亲切、温暖”。裴女士的女儿刘同学也表示,“觉得很自豪,中国文化也传播到了这里”。

  裴女士认为,在地铁站介绍各国诗词,能让世界各地游客因文化共鸣而感到亲切,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方式。(完)

【编辑:陈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