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更好统筹旅游供给与需求

发布时间:2024-08-25 19:57:02 来源: sp20240825

  【光明论坛】

  作者:马仪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

  年初以来,各地文旅热点不断涌现。“温暖驿站”“背诗免票”“王婆说媒”等特色文旅新玩法,吸引不少人奔赴远方。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地方呈现“一票难求”的火热景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2024年国人消费意愿榜单上,旅游位居首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打算在旅游方面增加消费,这一比例为5年来最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面对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旅游产业成为含金量十足的幸福产业、民生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统筹“五对关系”,“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对关系”其中之一为统筹供给与需求。统筹好旅游供给与需求,要求切实面向广大游客的本质需求丰富供给。旅游是为了发现目的地,更是为了发现自我。发现对美的感动、发现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发现与大自然的关联感等,都是旅游活动中的深层次需求。特别是现在的年轻游客,其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长途跋涉不惧曲折,为的是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自己想看的风景、见自己想见的人,他们更敢于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真正回应自己内心的感受。

  近年来,滑雪、潜水、徒步、登山、骑行、观星露营等专项旅游市场越发火爆,正是因为这些活动能满足众多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社交的需求。“村超”、马拉松等节事旅游方兴未艾,也是因为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活动”。《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影视剧带火一个个目的地,在唯美的风光背后,剧中营造的闲适与悠然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山东淄博、甘肃天水、河北正定等地的“出圈”,不仅因为极具地域特色的美味,还得益于从政府到市场主体的善意契合了年轻人的真诚欲求。这些旅游新动向启示我们,摸清认准游客的本质需求,是做好旅游供给的题中应有之义。

  统筹好旅游供给与需求,要求用创新性供给匹配和创造需求。旅游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游客逛过好的景区,体验过好的项目,品质差一些的景区和项目就算略有不同,也很难让游客提起足够的兴趣。随着旅游经验和经历的丰富,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迷茫,不知道旅游的下一站要去哪里,导致旅游需求外流和近程替代。对此,旅游供给方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培育更多新业态、研发更多新产品、营造更多新场景,匹配和创造游客需求。实物消费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但旅游作为精神文化需求则变化很快,缺少创新可能意味着接待游客的同时目标客源在减少。

  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也是破题关键。关于旅游的本质,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无一不指向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的需求需要用自然景观、文化、科技、体育、教育等多种资源和手段予以满足。人们在一次旅游过程中,往往带着多重目的,既要看美景,也想吃美食,还想体验民俗,又不愿错过当地举办的节事活动,而且希望学到一些东西、产生获得感,功能和类型单一的产品显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除了横向融合,纵向拓展产品线也同样重要。一方面,可以向上延伸,打造能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更好品质的高端旅游产品;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传统的观光型产业,深挖下沉市场,满足短途游等日常休闲度假需求。

  当然,供给侧的产品创新离不开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早期凭借的是资源优势,人们远道而来,为的是一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真容;后来,旅游服务机构的出现提高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到了现在,旅游发展需要凭借的是知识生产,旅游企业不仅要想游客所想,还要想游客所不能想。进一步优化便利生产要素聚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主导的旅游新动能,增强相关企业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能力,不断蓄积竞争力,将有助于实现旅游发展供需统筹,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8日 02版) 【编辑:张燕玲】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人民来论:浪费当“知耻”,节约应“知进” - 数读中国 | 中国绿色产能发展提速 增进全球“绿色福祉”

人民来论:浪费当“知耻”,节约应“知进”

发布时间:2024-08-25 19:57:03 来源: sp20240825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的“合约食堂”远近闻名。村里的“红白喜事”,会集中到这里来办。有一年,村民彭泽伟为母亲办丧事,向村委会申请后在“合约食堂”办了15桌酒席,“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锅,够吃不浪费”。村民也表示,“有了‘合约食堂’,大家不攀比了”。

小食堂映射好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清爽正气,带动社风民风焕然一新。在风气之变的推动下,节约好习惯没有丢,低碳新风尚在弘扬。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观念,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近年来,从开展“光盘行动”到整治浪费之风,从引导健康饮食到倡导绿色生活,从宣传教育到制度约束,节约粮食、遏制浪费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生活条件虽提高了,人们有权消费却无权浪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分享过这样的经历:我参加过好多宴会,好多种菜,每一样蜻蜓点水吃了一点点,其他全部倒掉。现实中不乏浪费不自知的情况:为了排面,过量点餐;制作“黑暗料理”,不惜糟蹋食材;一些餐馆或平台布设凑单套路、起送配额,引致多消费多浪费。凡此种种,使浪费行为出现于无形,节约意识消减于无意。

盛在碗里的都是饭,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对浪费的“知耻”理应化作对节约的“知进”。千方百计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须从“要我节约”变“我要节约”,让勤俭节约真正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和修养。

人人抵制浪费,才能避免浪费;人人崇尚节俭,才能勤俭成风。不少地方在反浪费、重节约上做之有方、行之有效:有学校开展“践行零米粒,勤俭传美德”活动,评选“零米粒好少年”“零米粒班集体”,助力师生培养好习惯;有餐馆张贴宣传“光盘行动节约是福”等文明标语,消费者表示“时间久了,节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每个人都应争当节约光荣、克勤克俭的践行者、推动者,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把俭朴二字融入血脉。

“舌尖上的节约”,尊重的是辛劳,折射的是美德,呼唤的是长效。无论何时,我们心中始终要有一笔账:14亿多人口,每个人、每个家庭浪费一点点,加在一起是不小数目;节约一点点,累积起来也是不小数目。弘扬节俭社会风尚,既需要在践行法治、压实责任上下功夫,也需要关注粮食加工、餐桌饮食、吃播直播等存在的浪费现象。多措并举、凝聚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谨防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的现象,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以纠治浪费行为推动形成节俭之风,如此才能既治当下又管长远。

在吃饭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得健忘症。今天,我们聚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也是为了更好推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现“双富足”。倡导俭朴、力戒奢靡,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我们就能在“粒粒皆辛苦”中品出新滋味,把有限资源更多用到共建美好生活上。

(责编:孟哲、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