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台盟中央副主席江利平:发挥乡情亲情优势 建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需

发布时间:2024-08-03 18:58:54 来源: sp20240803

   中新网 北京3月9日电 题:台盟中央副主席江利平:发挥乡情亲情优势 建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需

   中新网 记者 刘玥晴

  “台盟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发挥乡情亲情优势,调研了解台湾同胞所想,建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需。”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利平近日表示。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江利平在北京接受 中新网 采访,介绍台盟中央去年履职情况和今年的工作重点。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利平介绍台盟中央去年履职情况和今年工作重点。韩海丹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网 记者:回顾过去一年,台盟中央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其中哪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发挥特色方面有哪些工作亮点?

  江利平:过去的一年里,台盟中央参政议政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入开展主席带队的重点考察调研,副主席牵头的专题调研,地方组织牵头的重点调研,台盟中央参事、专委会专题调研以及相关委托调研,呈现出全盟大抓调研的工作局面,形成了许多高质量议政建言成果。特别是受中共中央委托,苏辉主席带队以“创新驱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为主题,深入吉林、辽宁等地开展党派重点考察调研,形成的报告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同时,台盟中央还通过协商议政论坛、社情民意信息、专题信息等方式,引导地方组织紧跟政策落实、改革推进开展调研,形成6200多件参政议政成果。

  在政党协商方面,台盟中央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同富裕等全局性议题,以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等关键性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等主题的协商会议中,向中共中央提出多项兼具全局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政协协商方面,在全国政协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会等平台中,转化地方组织调研成果,提出百余条服务国计民生的政策建议,充分展现出台盟履职尽责的良好风范。特别是去年,台盟中央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围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开展实地调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12月底以此为主题主持了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会上,我和台盟界别全国政协常委符之冠、江尔雄等同志围绕两岸产业深度融合、休闲渔业合作发展、探索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等建言,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互动交流,充分彰显出台盟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履职作为。

   中新网 记者:去年台盟中央向政协大会提交的提案,办理和答复情况如何?有哪些提案推动相关工作取得进展?

  江利平:2023年,在国家部委、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下,台盟中央提案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党派提案25件,全部立案。其中,《关于进一步支持台企台农参与大陆乡村振兴的提案》被评选为“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关于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支持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持续发展的提案》等6件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台盟中央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比如,台盟中央提交的“吸引台湾高校教师到陆任教”“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农技人才培养”等3件与教育事业有关的提案,教育部领导在走访台盟中央时,与我们就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工信部领导同志专门主持召开“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办理座谈会,邀请台盟中央参加,听取我们的意见建议。台盟中央《关于大力推进新能源重卡应用,助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提案》《关于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提案》分别被交通运输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列为重点办理提案,相关司局同志专程走访台盟中央,推动相关工作落实。

   中新网 记者:今年台盟中央向政协大会提交了哪些提案和发言?今年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前期为准备提案做了哪些工作?

  江利平:台盟中央领导同志对党派提案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提案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参政履职。

  今年,台盟中央向政协大会提交以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伟业为主题的大会发言,提交20余件党派提案。今年台盟中央的党派提案重点关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教文卫和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等4个主要领域。

  为了提出高质量的台盟党派提案,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调研成果提炼转化。去年全盟形成了6200多份各类调研成果,这是形成台盟党派提案的重要基础。其中包含了主席带队的党派重点考察调研、副主席带队的专题调研、台盟中央重点课题调研以及台盟担负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调研的成果。在形成党派提案的过程中,台盟中央向地方组织广泛征集提案素材,并通过分领域梳理、分专题研究方式,明确转化重点和角度,加大对调研成果的提炼。

  二是突出对台领域特色彰显。作为由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为主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台盟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发挥乡情亲情优势,调研了解台湾同胞所想,建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需。今年台盟党派提案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是重点、占比较高,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党派特色。

  三是突出建言献策质量导向。我们认真落实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提高协商议政质量的相关要求,坚持高度注重质量,适当控制数量。今年,台盟中央从各地方组织征集的提案素材有300余件,我们通过一轮整理初筛、二轮研究调整、三轮评审把关、四轮完善提升等办法,进一步完善提高党派提案质量的工作机制。

   中新网 记者:甲辰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提出了三点希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请您介绍台盟中央今年的工作考虑。

  江利平: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一年来各民主党派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我们倍感自豪、深受鼓舞,同时向各民主党派提出三点希望,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台盟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自身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台盟各级组织和广大盟员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高政党协商质量,着力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要广泛凝聚共识,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继续深入调研,更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祖国统一。要强化政治引领,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为契机,不断巩固“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盟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基础。要加强廉洁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建设,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稳步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艺术“有根”正青春 - 如新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盛大开业 稳步推进中国市场布局

艺术“有根”正青春

发布时间:2024-08-03 18:58:55 来源: sp20240803

  《龙》   韩美林绘

  3月6日,韩美林艺术展在黑龙江哈尔滨落幕。这次展览分为“生灵”“载道”“欢洽”“妙思”4个单元,涵盖书法、绘画、雕塑、铁艺、陶瓷、紫砂、印染等不同艺术门类。在“载道”单元,我与观众分享了对古文字美学的理解与思考。几十年来,我热心于收集整理古文字符号,对它们进行临摹和再创作。这些来自遥远时代、介于文字和图画之间的“形象”,给年少时的我很多想象空间。直至今天,我的创作力仍然澎湃涌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艺术家带来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绵绵不绝。

  结缘“天书”

  滋养绘画

  我的主业是绘画创作,但与书法结缘更早。我5岁开始学习书法,六七岁时,我在土地庙意外发现几本古书,书上的篆字就像好看的图画一样。我感到新奇有趣,经常临摹、篆刻。不久,我又在中药铺看到“龙骨”,好奇地把上面的甲骨文也当成“图画”临摹下来。从此以后,这些文字符号盘桓在我的脑海,千变万化,相伴一生。

  参观贺兰山岩画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我对古文化的兴趣自此进一步加深。20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来到宁夏银川,走进贺兰山深处,先人留下的岩画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我徜徉其中,灵光闪动。八入贺兰山,每次都带给我不同的发现与感悟。我着迷地把那些符号和岩画记录下来,它们不仅属于古文字学的研究范畴,还是历史、考古、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四处寻访,从甲骨、石刻、青铜、岩画、古陶等文物上搜寻、记录下数万个古文字符号,其中很多都是“意义不明”或“待考”的字符,我称之为“天书”。

  年少时,我喜欢古文字,因之似“图画”。如今,我研究书法,同样为了画画。我努力捕捉中国古文字的神韵气质,并寻求它们在艺术上的价值。它们教会我一种能力——“概括力”,使我在创作时能够迅速抓住所描绘事物的特点,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既展现事物本质又具美感的形象。我以几十年艺术生涯对“美”的理解与积淀为基础,用现代审美意识解构古人创造的文字,进行再创作,将“天书”创造性地拓展至水墨、陶瓷、紫砂、印染、木雕、铁艺等各个领域。通过与各国美术机构、博物馆合作办展,我将这些作品带出国门,希望能向世界展示数千年中华文字中蕴涵的丰富形象和古朴美感,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明的广博与厚重。

  深入民间

  创新传统

  我热爱中华大地上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剪纸、土陶、年画,都是我的灵感来源。

  2023年4月,我带领“艺术大篷车”采风团队再次出发,前往江苏宜兴、南通,深入贺兰山、三江源,走进多彩贵州,展开为期2个多月的艺术创作之旅。1977年“艺术大篷车”始发至今,深入各地采风已是我每年的例行功课。40多年来,从山东、河南到陕西、宁夏,从云贵腹地到江浙水乡,我一直行走在路上,随走、随想、随创作。我们不踏足热门旅游景点,专挑乡里坊间、深山老林和黄土沙海这样充满原生态之美的地区。没有“艺术大篷车”的实地考察寻访,没有鲜活的所见所闻,我就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充满创作冲动,笔下的诸多艺术形象更是无从谈起。艺术家脱离实践和生活,艺术创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的初衷是去学习,向人民、向土地学本事、学精神。在素有“陶都”美称的江苏宜兴,“艺术大篷车”的到来让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当地制壶名家聚在一起,探讨造型创新难题。我们共同实验、磨合,打造出一件件颇具意义的作品。“雨露天星提梁壶”便是我与紫砂艺术家顾景舟共同创作的作品之一。我在设计中融入当代审美,将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形成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且兼具流动感的视觉效果,既有简约现代的形式意味,又不失紫砂温润古朴的材质美感。

  如何继承创新传统文化艺术?我的答案是“提炼与充实”: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典型、传承精髓,创作出融合当代审美理念的艺术作品。例如,在陶瓷、木椅等传统手工艺品上篆刻“天书”,使作品既具历史文化底蕴,又呈现当代几何美学意蕴;将民间剪纸、刺绣中的常用花纹图案,排列组合成具有现代风格的纹样,印在丝巾和背包上……由此,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时尚。

  扎根民族

  走向世界

  勤学苦练,是艺术工作者走向成功的捷径。为设计鼠年生肖邮票,我一口气画了700多幅不重样的稿样;创作“天书”时,我的手写得满是裂口,血痕斑斑;篆刻陶器时,每刻一刀,我都咬紧牙关发力,竟崩坏了半颗牙……如同一头牛,我一直埋头拉车;一抬头,竟走向世界。

  1980年,我的首次国外个人艺术展在纽约举办。同年,我的作品在美国21个城市巡回展出,让当地民众近距离认识了以刷水画创作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和活泼顽皮的小猴子。多年来,“艺术大篷车”前往欧洲、非洲和美洲,汲取世界艺术营养。2016年,“韩美林全球巡展·美林的世界”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为期4个月的展览吸引超过10万名各国艺术爱好者,留言簿满载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感叹与盛赞:“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绘画可以这么有趣”“看到这些画作,中国仿佛近在眼前”“东方艺术的深刻与宁静,令人肃然起敬”……

  意大利于世界艺术而言意味深重。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便开始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东西方艺术各有所长,我与意大利艺术家亦惺惺相惜,建立起深厚友谊。2013年,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德罗·门迪尼专程到北京参观我的艺术馆。3年后,他从米兰赶至威尼斯,观看我的个展。85岁的他细致地欣赏每一件展品,尤其喜爱蓝染花布、紫砂壶和木雕椅子,久久驻足,细细品味其中的东方神韵。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和情感共鸣令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艺术与人格成为友谊的基石。

  此后,我的全球巡展陆续走进法国巴黎、列支敦士登瓦杜兹、韩国首尔、泰国曼谷等地。纯真可爱的动物刷水画、展现母爱亲情的雕塑、沉静古朴的木雕椅等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传统神韵、当代表达和精神内涵,展现出中国艺术语言蕴含的爱与美,促进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这也是2015年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艺术家”所应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将现代理念与民间艺术相融合,并且深信有根的艺术才能发展繁荣,经受时间的检验,这与教科文组织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产生共鸣。”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这样评价。

  回顾由民族至世界的艺术之路,我视“与传统共命运”为自身使命,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视“爱与和平”为创作母题,传递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视“生活实践”为灵感来源,古今合璧、中外兼收。直到今天,我的作品仍充满变化、不断提高,我的艺术春天仍在盛期……

  (作者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迪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5日 1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