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 2023年上海统一战线史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4-08-22 21:35:49 来源: sp20240822

   中新网 上海10月24日电(记者 范宇斌)24日,2023年上海统一战线史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上,“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专家学者围绕“中共一大至四大时期统一战线政策与实践研究”主题,交流分享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10月24日,2023年上海统一战线史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范宇斌 摄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正式提出。今年,上海统一战线实施“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和“新时代上海统一战线研究工程”,并为9家单位授牌“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基地”。

  在上海市委统战部指导下,上海大学和黄浦、静安、虹口等区党委统战部门共同建立合作机制,轮流举办上海统一战线史研讨会。2023年上海统一战线史研讨会由上海市同舟服务中心和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大学基地承办,2024年研讨会将在黄浦区举行。

  “上海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对于上海而言,既是荣耀,也是责任。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统战工作在上海得以充分实践和诠释。研究、阐释好上海百年统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是上海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参与上海统战史研究工作,编著了《上海:统一战线的红色堡垒(1921—1949)》,今后会有更多统战研究力作和统战史研究成果不断推出。

  “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是由国共两党携手创办,并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是中共二大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大学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和统战基因,立足资源禀赋,把“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大学基地”建设好、发展好,为推进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梳理中共三大的历史脉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认为,“中共三大正式确定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掀起大革命巨澜,有力推动历史发展。中共三大使统一战线由理论、决议成为具体实践。”

  研究统一战线史有何现实意义?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表示,“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国情,科学认识各个阶级的状况,从而确立联合的政策方式,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当下,我们要从历史当中汲取经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科学认识国情,明确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四大均在上海召开。从统一战线视域下再审视中共四大,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闻丽表示,中共四大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系统阐述,总结了一年多来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比较完整地制定了关于党内合作的策略。

  “由于中共四大通过的议决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闻丽表示,“中共四大以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国共合作推动下,迅速地恢复和壮大。同时,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并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大风暴。这些事实说明,中共四大所制定的国共合作的策略是正确的。”

  2023年是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讨论从共产国际‘四大’到中共三大的统一战线策略,有助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掌握历史主动,将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发扬光大。”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邵雍表示,中共二大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政策,中共三大再次确认的统一战线政策实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十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1922年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后的第一个产物,也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首次实践结晶。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忻平表示,国共两党在高等学校和学生运动中建立统一战线,上海大学创办及办学过程始终体现统一战线,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学生。“鉴往知来,我们要加强统一战线史研究,进一步研究上海大学的历史经验,推进大团结大联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浙江等12个省份的征文46篇,为理论界、学术界关于统一战线史研究增添了厚实基础。(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①) - 第十四届交博会厦门启幕 凝聚交通科技力量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①)

发布时间:2024-08-22 21:35:52 来源: sp20240822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从良种、良田、良技等多维度聚焦粮食安全,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凝聚智慧与力量。

  ——编  者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

  

  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不乏戈壁、荒丘。就是这片土地,为全国提供了近一半的玉米种子。

  前不久,记者来到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正赶上喜获制种玉米丰收的农民在算账。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宏很欣喜:“今年产量、收入双升,亩均增收300多元。”

  “黄棒子”孕育“金种子”,有先天禀赋,更靠后天努力。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丰盈,气候干燥、空气流动快,这是“天帮忙”。当地不断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这是“人努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孕育了发芽率、纯度、净度均高于国家标准的“张掖玉米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就必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沃野出良种,土地是根本。小农生产,土地分散、技术参差,产种品质自然良莠不齐。推动制种用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才能为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筑牢基础,助力优质种子标准化产出。在张掖,当地积极推广“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打破乡镇、村社界限,实现耕地化零为整。耕种不再东奔西跑,农机有了用武之地,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让一粒种变亿粒种。

  科技助增收,稳定良种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提供“订制”绿肥提高产量,推广先进农机节省成本,安装节水设备增加效益……实践证明,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才能提质增效,让种业茁壮成长。也应看到,当前甘肃玉米制种多是代育代繁,本土研发能力不够强。着眼未来,需要进一步向创新要动力,推进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种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

  种业振兴,离不开人力支撑、人才助力。对西部地区而言,种业人才相对紧缺。从今年起,张掖计划每年引进现代种业等领域人才100名以上。要想引得凤凰来,还得栽好梧桐树,建好软环境。聚焦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未来所需,释放政策红利,切实提高人才待遇,方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发展赋能。农民是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制更多良种就要让农民更有获得感。春耕、夏耘、秋获,一粒种子,长于天时、聚于民力。以往的种业模式下,农民收入往往只体现在生产环节,享受不到更多发展红利,容易出现“无人愿制种”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统筹,在种业发展、企业引进、集体经济培育等工作中,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就一定能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

  (作者为本报甘肃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7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