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从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读懂习近平的改革之道

发布时间:2024-08-29 20:35:40 来源: sp202408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2次重要会议,引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航程。

  这是改革的催征鼓点。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和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

  掌舵定向:“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

  夏日的中国,涌动改革的热潮。

  2024年6月11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文件,直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改革精准发力、落地生效。

  10年多来,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2次。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中国改革航船沿着正确航线向更深水域、更广天地前进。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擘画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勾勒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明确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336项改革举措涵盖方方面面。

  此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跨越新的重要关口: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的国际竞争形势逼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可想而知。

  致广大而尽精微。越是庞大复杂的工程,越是需要精确定向、周密部署、扎实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个多月,201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组长。

  对于这一机构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阐明要旨:“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仍亲任主任。这一机构职能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健全、运行更加稳定,形成统揽改革开放的坚强中枢,汇聚最为广泛的改革力量。

  船载千钧,掌舵一人。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重任扛在肩上:

  深远谋划,为改革纵深推进提供科学指引;系统部署,研究制定重大改革议题;亲力亲为,认真审阅修改重大改革方案,引领督促每一项改革落地见效……

  回望来时路,中国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

  进入新时代,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2014年1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三个“不能变”标定改革方向:“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2023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思想在伟大变革中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的中国拓开改革的大格局、厘清改革的大逻辑——

  关于改革和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关于改革和发展:“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关于改革和法治:“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尤其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难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72次会议不仅指明进军的方向,更是擂响出征的战鼓——

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政务服务中心辅助填报区,市民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进行事项填报(2020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着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城市面貌(2024年5月31日摄)。当日,北京迎来晴好天气。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10年多来,72次会议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改革不断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凝练总结,再一次印证了这一重大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精准指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改革实践,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到“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再到“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历次会议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并在实践中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坚持问题导向,以调研开路,用改革破题——

  “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制定实施方案直奔问题去”……会议多次强调这一重要方法。

  “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也正是以问题为抓手,让改革有的放矢、纵深推进:

  针对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事关亿万学生前途的问题,研究审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各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改进工作机制、加强责任追究,推动“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为老百姓打开一条通往公平正义的便捷之门;

  剑指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围绕直接面向企业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改出了政务服务的温度,改到了群众心坎上……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方法论更加鲜明。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是破题之道。

  2020年4月21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

  在《安康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一览表》前,总书记驻足察看,详细询问了报销政策等很多细节问题。

来自安徽的农民工王亚平展示已激活的医保电子凭证(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6天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一定要管好用好”。

  尊重首创精神,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2023年8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19年7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次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5年来,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在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加快推进。

  2024年6月,深圳市发布2024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拿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新的年度“施工图”。

  改革必须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

车辆驶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大门(2023年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部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推行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开展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一块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播下良种、精耕细作,将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向全国。

  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

  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愈加强调把握各项改革的相互关系和耦合作用,在目标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效果上相得益彰。

  对此,会议有着许多精辟阐述:“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准确把握改革内在联系,提高改革系统集成能力”“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就不能“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

  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相结合;促使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相衔接;抓好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正是由于坚持全局筹划、统筹兼顾,各项改革发生“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改革效能。

  人民至上:“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曾经,一纸户籍,在城乡间划出一道“鸿沟”。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摆上了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

  自此,户籍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键”:破难题、蹚新路,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对立,让更多奋斗者找到温暖归属。

  “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改革价值取向始终鲜明。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72次会议的公开报道中,“人民”和“群众”分别出现了200多次和100多次。一件件关乎百姓的大小事,被列入会议议程,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

  ——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集采前要68元一支,降价后一支只要20元。”对于患糖尿病多年的湖南患者谭赛喜而言,胰岛素是日常必需的药物。如今通过专项集采,胰岛素价格降了下来,还可以通过特殊门诊报销70%,为他减轻很大负担。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右)向前来咨询药品报销问题的居民讲解相关政策(2020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多次会议将深化医卫改革的议题列入议程。其所触及的,不仅有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样的整体性改革,也有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具体安排,还有福建三明医改等经验示范。

居住在河北省康保县土城子镇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在院子里休闲(2023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庄墓镇枣林社区,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2023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养老托育、教育减负……一份份改革文件获得通过,一项项制度安排渐次落地,事关民生福祉的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地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道兆丰路社区“家事驿站”,律师在为社区邻里协调员普及调解方法(2023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书写改革新篇章。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一席话,深刻揭示亿万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

  壮阔的改革进程中,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实践中的每一个创造和积累,无不源于人民群众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

  2016年底,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开始了政务服务改革历程。从理念化为实践,“最多跑一次”成为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讨论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创新发展。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要求“尊重基层群众实践”“发动群众参与改革,引导社会支持改革”,指出“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一次次会议释放明确信号,引领改革找准开启人民伟力的金钥匙。

  ——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2015年2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改革的“获得感”问题。

  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此后的多次会议对此作出深入的阐释:“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要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三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6%,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八连升”至89.4%,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成绩单背后,是一系列有力的改革举措: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查显示,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的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在趣味闯关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闯关卡片(2024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心回应人民的期盼。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担当实干:“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2016年2月23日,农历元宵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没有安排审议新的改革方案,而是听取10项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连讲了三个“抓”:“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总书记斩钉截铁地说。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

  72次会议中,“落实”一词贯穿始终,在公开报道里共出现300多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重大改革落实情况汇报,重点了解改革举措落实情况,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

  回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程,抓落实是要求,是行动,更是改革制胜之道。

  挺膺担当、迎难而上——“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农村改革,就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在“当年农家”院落,他俯身察看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感慨不已。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村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018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4个月后,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直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适应的难题。

农业无人机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进行自主作业(2024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不只农村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一项项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在历次会议推动下持续突破。

在位于乌蒙山区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村民马雍(右五)与妻子黄国琴(左五)在年夜饭上与大家干杯(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既挂帅又出征,以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一场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掀起祁连山等多地生态问题整治风暴,并亲自考察验收整治效果;针对政法领域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践行“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使各项改革都能落地生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跟踪问效、推动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2020年7月,浙江金华,一场“改革督察员”聘请会议引人关注。

  由企业主、群众代表、基层代办员、新闻工作者等组成的第一期35位改革督察员正式“上岗”。他们将发挥专业所长,紧盯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精准发现问题,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中央改革办专门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浙江探索建立特约改革督察员(观察员)制度,山东建立重点改革任务挂牌督办机制,湖南不断健全改革督察统筹联动机制……

  10年多来,督察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紧密协同,始终是党中央狠抓改革落实的重要手段。

  2014年9月,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

  “要调配充实专门督察力量,开展对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察,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严把改革督察关”。

  提出“要抓督察落实,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明确“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强调“下更大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一次次会议围绕改革督察作出明确要求,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将改革落到实处。

  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的党员志愿者在昌化溪打捞漂浮物,保持河面清洁美观(2023年3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了这个好消息。

  此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该意见。

  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

  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将河湖作为自己的责任田,到企业、校园、社区涌现一批“民间河长”……2018年6月底,我国全面建立河长制;半年后,湖长制全面建立;2022年,在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河长制”带来“河长治”,正是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各方合力、建立落实机制的生动例证。

  多次会议强调: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要盯责任主体,抓“关键少数”……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

  压实责任明确“人”、动态监测精准“督”、追责问效科学“评”,从中央到地方,全链条改革落实闭环机制逐步建立完善。

  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如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已总体完成。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永不止步:“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不会停步。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年4月,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定调。

  开启新的征程,中国如何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举世关注,中央深改委会议无疑是一扇重要的观察窗口。

  紧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明确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中央深改委会议不断传递出新的改革强音,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中央深改委会议接连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面向未来运筹帷幄,在重点领域布局落子。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2021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大幕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一以贯之,彰显中国无比坚定的改革决心和信心。

  今天的中国,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发展与改革融合激荡,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上下同欲者胜。勇立改革潮头,弘扬改革精神,将党的意愿与人民意愿相统一,将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文字记者:邹伟、韩洁、谢希瑶、丁小溪、严赋憬

  海报设计:马发展

  编辑:朱思明、张爱芳、赵婷婷、任正来、王化娟、张岩、牧小湘、聂毅

  统筹:何雨欣、黄小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以古鉴今 以让促和(法治头条·探访“枫桥式工作法”) - 中高协女子锦标赛次轮职业新人章蕴萱领先

以古鉴今 以让促和(法治头条·探访“枫桥式工作法”)

发布时间:2024-08-29 20:35:41 来源: sp20240829

  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这些入选单位结合所在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发展情况、矛盾问题,各自采取创新做法,把预防、调解放在前面,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近日,记者深入安徽、广西、重庆等地,探访这些工作方法背后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展现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编  者  

 

  “六尺巷”很窄,是一条长约100米的狭窄巷道,宽度只有“六尺”,相当于2米,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

  “六尺巷”又很宽,这条巷子所代表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至今影响世人。

  “六尺巷”,位于安徽安庆桐城市中心,得名于一则动人的礼让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南墙边是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北墙边是地方望族吴氏的宅第,两家为宅基地发生争讼,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并不赞同家人争夺地界,遂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张家人豁然醒悟,主动退让三尺,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

  包容天地大,和谐诗中藏。

  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解纷智慧

  “受害人在医院怎么治疗,肯定要听医生的,所以治疗费用我们就没有太大异议了……”

  2023年11月24日,桐城市龙腾街道办事处桃园社区的调解室里,孔城法庭庭长张诚对前来协商的中国人保安庆分公司工作人员劝道。

  “不过对方单方面进行了伤情鉴定,我们又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对赔偿方案还有争议。”该工作人员说。

  “如果启动司法鉴定程序,鉴定费和时间成本肯定是咱们保险公司要考虑的。再说了,受害人不能及时获得赔偿,也影响咱们保险公司形象。”张诚补充说。

  紧接着,张诚又扭头对社区居民都金姑说:“都大姐,咱们证据上确实有瑕疵,保险公司也不追究了,咱们要求的赔偿就让一点嘛……六尺巷的故事咱们都知道,连‘大学士’都能让,咱怎么就不行呢?”

  2023年8月底,都金姑遭遇交通事故后立即住院治疗,要求获得赔偿3.8万余元,但涉事车辆的投保公司并不答应。如今,在张诚的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赔偿3.5万余元的协议。

  类似化干戈为玉帛的案例,在桐城市比比皆是。

  “大家巧妙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桐城历史典故‘六尺巷’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起来。”桐城市人民法院副院长杨玉琴介绍,2015年,经过对实践经验的梳理、融合和归纳,注入“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的“六尺巷工作法”逐步形成。

  “整个工作法是围绕促使双方当事人‘事解心了’来构建的,有效引导矛盾双方互相礼让,做到进而有度、不得寸进尺,退而有节、不委曲求全。”杨玉琴进一步介绍,“工作法具体分为‘听、辨、劝、借、让、和’6个步骤,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调解闭环。每一步自始至终贯穿着情、理、法,最终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让”是方式,“和”是目标。随着“六尺巷工作法”的深入实践,桐城市矛盾纠纷数逐步下降、调解成功率逐步上升。2022年,桐城市矛盾纠纷3804件、同比下降5.4%,该市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5680件、同比下降15.61%;调解及撤诉2670件,调撤率高于省、安庆市平均水平。

  多元联动汇聚调解合力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面对来人,桐城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窗口负责人毕大为笑着打招呼。

  来人是桐城市民张先生,前几天家中墙壁出现渗水情况,但一直没有和建设单位协商好,这天又在电话里吵了一架。憋着一肚子火的张先生来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寻求帮助。

  “别生气,我们这边有住建局的窗口,我带您过去具体咨询一下。涉及相关法律问题,楼上有司法工作人员,可以提供帮助……”毕大为一边带着张先生向窗口走,一边介绍。

  当前,邻里纠纷、劳资纠纷、房产纠纷、市场纠纷等多发,关系错综复杂,仅靠单一部门往往难以及时有效解决。2021年,桐城市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和“N”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资源力量,推行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入驻一楼办事窗口的是农业、住建、教育、人社等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10个政府部门,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咨询、信访、调解、诉讼等各种方式。来办事在信访窗口一站式受理,工作人员根据业务类型分派至对应窗口,信访受理部门做好群众诉求记录,限期办理。”毕大为说。

  据桐城市委政法委书记王中龙介绍,在“六尺巷工作法”的具体步骤中,“借”是重要一环,即借助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高效化解矛盾——

  在市级层面,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打造融合立案信访受理、法律咨询、社会调解、行政调解、心理咨询、速裁快审及数据分析研判等多功能的矛盾纠纷化解“超市”。

  在镇村综治中心全面设置“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形成警民联调、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行业调解“五调联动”。

  前不久,在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中,桐城市人民法院速裁团队邀请被告户籍所在地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参与调解。

  “村党支部书记对家家户户的情况比较熟悉,清楚矛盾的焦点在哪里,由他出面进行说和、调解,事半功倍。”承办法官表示。

  一边是村党支部书记苦口婆心讲情理,另一边是法官条分缕析讲法律,被告的抗拒情绪逐渐缓和。物业公司也在法官的引导下,意识到自身的管理和服务缺陷,主动放弃了违约金。

  众人拾柴,多元联动解纷汇聚调解合力。2022年,桐城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共接访8700人次,调解速裁结案2300件,提供心理咨询79件、法律服务21起,有力促进了“631”分级化解机制的落实,即60%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级,30%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镇级,10%的疑难复杂矛盾化解在市级。

  完善基层自治,推动形成礼让和谐的良好民风

  行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六尺巷”的影子:马路标牌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社区楼宇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六尺巷”文化在桐城市基层治理中不断生根开花结果,融入群众说事会、村规民约、积分制度,形成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内涵的基层自治之路。

  2023年11月8日,在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区,来自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住建、消防等部门的近50名代表把“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挤得满满当当,这里正在举行“夜话物业”活动。

  “今天把大家叫来,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区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污水管堵塞、墙皮脱落和电动车充电桩不足……”翻身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鲜率先发言。

  翻身社区七里香溪小区业委会主任汪六五紧跟着说道:“目前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我们希望可以在更多矛盾纠纷出现之前得到妥善解决……”

  原来,七里香溪小区陆续开发长达15年,小区边开发,居民边入住,长期施工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物业公司服务质量较差,小区居民也以此为由,长期不缴纳物业费,矛盾十分尖锐。

  2023年1月,七里香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更换了物业公司。原物业公司虽然离开,但是多次催缴小区拖欠物业费未果,于是,几百件拖欠物业费的案件交到了桐城市人民法院法官吴问银手中。

  “如此大量的同类型案件,很难单独依靠某一方的力量化解。”为此,吴问银和叶鲜一起,组织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和居民代表,联合多个部门,进行多轮调解。最终,按六折缴纳物业费的协议得到了所有人认可。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群众说事会,引导村民有事谦和礼让敞开说、遇事明理多协商,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推动形成礼让和谐的良好民风。

  新渡镇新安渡村以“六尺巷”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将平安建设、见义勇为、移风易俗、笃守孝道、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等作为正向积分,设立积分超市。积分可兑换7类22项公共服务政策福利,激励引导群众以善行、仁爱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自觉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习惯。

  文昌街道碧峰村李湾村组村民高某准备把土坯房翻盖成三层楼房,发现会影响邻居李家的采光后,自愿少建一层楼。高某坦言:“六尺巷的故事让我心生触动,先贤的礼让故事使我将心比心,远亲不如近邻,和睦万事顺。”

  “‘六尺巷工作法’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乡贤、乡俗、乡情等本土资源,在现代法治框架下充分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调解优先原则和柔性治理理念。”王中龙说,“今后,我们要不断总结该工作法的科学机理和法理支撑,复制推广至更多领域,让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19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