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长三角“村晚”活力四射 “民星”共演时代新貌

发布时间:2024-09-15 20:55:29 来源: sp20240915

   中新网 上海2月3日电(记者 范宇斌)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春节将至,长三角各地“村晚”纷纷上演:舞台上,演出的是身边“民星”;舞台下,欢闹的是邻里乡亲。

  有人说,“现在最有年味儿的地方是农村”。“村晚”与“春晚”有一字之差,但都营造了浓浓年味。今年,长三角各地“村晚”呈现“乡土味”“文化味”“时代味”“创新味”,一道道够味的“年节大餐”正在一个个乡村如约上演。

浙江绍兴举办的“村晚”活动现场。 范宇斌 摄

  甲辰龙年,“龙味”浓浓。在2024年“我们的村晚”浙江省主场活动开场表演《龙腾四海》中,长兴百叶龙、平湖九彩龙、奉化布龙、开化香火草龙、萧山河上板龙等特色舞龙队齐刷刷亮相,演员们踏着节奏翻蹬、踢跳,将中国龙演得活灵活现。

  除了舞台上的龙,在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举办的2024“小镇里的中国年·我的村晚我的村”活动现场,锣鼓声中,旌旗飘飘,金黄的“巨龙”昂首向前巡游,演员们带着旱船、毛驴、花轿等道具,边走边演。

  “村晚”受老百姓欢迎,离不开“乡土味”。大部分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取材于乡村故事,通过精心编创,将乡音乡情、乡愁乡韵浓缩于一方舞台。

村民化妆准备“村晚”表演。 范宇斌 摄

  在浙江,非遗号子《拔篷·启舱》与现代说唱歌曲《四季行舟》相结合,唱出了海岛渔民一年四季在海上漂泊的风雨兼程;在安徽,黟县柯村镇举办“村晚”现场,近一半的节目都由当地村民表演,雉山凤舞、黟县傩舞、龙凤呈祥、闹灯会等具有古徽州浓郁民俗文化的非遗表演,让村民们从田间地头走上“村晚”舞台。

  在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举办的“2024海上和美乡村村晚”,上海歌手黄龄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奉贤滚灯”跨界合作,呈现具有浓郁江南风韵的歌舞;京剧、沪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携手当地戏曲文化爱好者同台献艺;沪上知名笑星联袂带来的情景独脚戏,令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村晚”将一台好戏送到了村民家门口,同时各地特色文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欢天喜地的舞龙、曲调悠扬的民歌、唱腔婉转的黄梅戏、气势豪壮的徽剧……安徽“村晚”举办地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重要发祥地,一台“村晚”精彩演绎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是“村晚”的发源地。1981年,中国第一场“村晚”诞生于浙江丽水庆元县月山村。如今,“村晚”在浙江遍地开花。在杭州桐庐莪山畲族乡,畲乡特色节目精彩演绎;在金华武义王宅镇,婺剧必不可少;在丽水古堰画乡,犁秧田、打稻谷、捉泥鳅等乡村场景搬到“村晚”舞台……

  时代变迁,如今的“村晚”更显“时代味”。

  “2024海上和美乡村村晚”讲述了新时代、新农村与新农人的质朴故事。84岁的金山菜饭阿婆李菊观走上舞台。她从小就跟祖辈学烧菜饭,是“廊下土灶菜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她于2007年在中华村开出了第一家农家乐,就此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滋味担当”。

  上海“村晚”还展现“国际范儿”。2024严家湾“村晚”邀请当地村民和国际社区友人齐聚美丽乡村,一起看“村晚”、吃年糕、写“福”字、逛非遗市集。来自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还带来中国鼓、舞龙《欣欣向龙》表演。

  江苏张家港长江村的“村晚”主角是村民和企业职工,压轴节目诗朗诵《长江传承》以两代长江人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长江村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经历“一朵绿萍”到“一根导轨”,再到“一张股票”“一粒良药”的崛起历程。

  “村晚不仅要让老人开心,还要团结年轻人。”江苏徐州马庄村“村晚”导演郑强认为,对于在外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回老家看一场“村晚”,质朴的乡愁和泥土的芬芳能治愈人心。在他的策划下,当地“村晚”出现了街舞、武术等潮流元素,欲借此吸引更多年轻人。

  “村晚”变“村玩”,“创新味”愈加凸显。安徽的“村晚”上,除了传统舞台表演,还举办了赏民俗、送春联、品美食、展非遗、选购农特产品、电商直播带货,打造“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民俗体验+文创集市”的文旅活动新场景。

  在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也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实、更具品质、更有韵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远表示,“村晚”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展示村民最熟悉的乡土文化,希望这方舞台更质朴、更地域、更生活,让农民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完)

【编辑:黄钰涵】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美学包含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很多东西 - “客家祖地”福建武平开通高铁

美学包含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很多东西

发布时间:2024-09-15 20:55:30 来源: sp20240915

  本斯·纳内

  美学讨论的是某些特殊类型的体验,并且我们对此非常关心。“aesthesis”这个希腊语单词的意思是“知觉”;而且当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在1750年引入“美学”这一概念时,他的意思正是对感官体验的研究。

  美学所讨论的体验十分多样。我们对某些体验的关注基于其他体验,不仅仅是对博物馆的艺术作品或歌剧表演的体验,还有我们下班回家路上对公园里秋叶的体验,还有对哪怕只是落在餐桌上的落日余晖的体验。当你选择今天要穿的衬衫时,或者当你在想是否应该在汤里放更多的胡椒粉时,你这时的体验也是美学所要讨论的。美学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非精英美学:

  以包容性的方式思考美学

  美学有时被艺术家、音乐家甚至哲学家视为过于精英化。这种观点建立在对该主题的一种误解之上,而本书正是要纠正这一误解。所谓的高雅艺术对美学的要求并不比情景喜剧、纹身或朋克摇滚更高。而美学的范围远比艺术的范围更加广泛,不管它是高雅艺术还是低俗艺术。美学包含了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很多东西。

  波兰先锋派小说家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非常优雅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一流餐厅的食物并不总是最好吃的。对我来说,当艺术以一种不完美的、偶然的、支离破碎的方式出现,以某种方式暗示它的存在,让人们通过笨拙的诠释去感受它时,它几乎总是表达得更有力。我更喜欢街上从敞开的窗户里传来肖邦的音乐,而不是音乐会舞台上演奏得气派十足的肖邦的音乐。

  美学的工作并不是告诉你哪些艺术品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美学的工作也不是告诉你在街上听肖邦还是在音乐厅听肖邦的体验是值得的。如果一种体验值得你拥有,它就会成为美学的潜在主题。你可以在找到这种体验的地方获得你的美学享受。美学并不是一种野外工作指南,告诉你哪些体验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这也不是一张能帮你找到它们的地图。美学是一种分析拥有这些体验意味着什么的方法。美学是而且也应该是完全不带批判性的。

  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法国画家费尔南·莱热(1881—1955)曾描述他和朋友如何观察一位裁缝店老板在橱窗里摆放十七件背心,并配上相应的袖扣和领带。裁缝在每件马甲上花了十一分钟。他把它向左移了几毫米,然后走到商店前面看了看。接着回去,又向右移动一点,如此不断地调整。他太专注了,甚至没有注意到莱热和他的朋友在看着他。莱热觉得有些惭愧,他在想,很少有画家像这位老裁缝一样,对自己的作品抱有如此浓厚的审美兴趣。那些去博物馆的人对作品所抱有的兴趣肯定就更少了。莱热的观点,也是这本书的指导原则,即裁缝的体验与任何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欣赏莱热绘画的体验一样,都值得被称为审美体验。

  以这种包容性的方式思考美学,为理解我们审美参与的社会层面,以及审美价值,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也使我们有可能以一种真正全球性的方式来思考艺术和美学,而不仅仅是以西方的主导地位为前提。

  美学不同于艺术哲学:

  艺术绝非享有特权的审美对象

  美学不同于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的,而美学则包括艺术在内的许多事物。但是它也关乎我们对令人惊叹的风景或办公室对面墙上阴影图案的体验。

  艺术哲学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涉及艺术的形而上学、语言学、政治、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我都不会触及。美学研究的正是艺术家们工作时的体验以及他们试图唤起的体验,它与每一个艺术家都息息相关。

  艺术品自然可以触发各种各样的体验,但美学实际上无法谈论所有这些体验。我们与艺术品进行审美接触,但我们也以其它各种方式与艺术品接触。而且与我们进行审美接触的还有许多其它事物。在整本书中,我或多或少地将“审美体验”和“审美参与”混为一谈,承认审美参与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而审美体验则是我们在审美参与时的感受。艺术和美学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忽略这种联系。我们许多有美学价值的时刻都来自对艺术的接触。

  换句话说,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但它绝不是享有特权的审美对象。根据西方美学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分支,我们与艺术的审美接触,也即与高雅艺术的审美接触,和我们与其它事物的审美接触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思想不仅因为其限制了审美时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而贬低了美学,而且它违背了几乎所有的非西方美学传统。

  非“西方”美学:

  不同路线的美学都是复杂的思想体系

  本书乃一本美学简介,而非对某个非常具体的西方美学传统进行介绍,哪怕它在历史上很重要。

  世界各地都有工艺品,还有音乐以及故事。尽管如此,当你进入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艺术博物馆,很可能会遇到产于“西方”的物件(即欧洲的,而且如果是在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也许会有北美的)。如果你要寻找来自世界其它地方的物件,经常要去一个偏远的翼楼,有时甚至要去一个不同的博物馆。但是,无论是艺术还是美学,都不是“西方”的一种专利品。

  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从理论上阐明我们对艺术的体验。坚持欧洲的美学路线就像在博物馆里只展示欧洲艺术品一样带有偏见。不同路线的美学都是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充满了对艺术品和其它事物体验非常重要的观察。任何关于美学的书都不应该忽视它们。

  事实上,西方美学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太入流的局外人,它强调(或者应该说是沉迷于)评判高雅艺术,并将审美参与从社会环境中剥离出来。我不打算自诩在这本书中要涵盖所有的美学传统,但我也不会关注那些明显无法与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共鸣的西方独有的观点——不管提出这些观点的已故学者的声望如何。

  (作者为安特卫普大学哲学教授,剑桥大学彼得学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