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观澜:三因素利好香港龙年经济

发布时间:2024-08-20 12:16:28 来源: sp20240820

   中新社 香港2月18日电 题:三因素利好香港龙年经济

   中新社 记者 香卢平

  当中国龙年正月初四(13日)美股的暴跌,以及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罗奇发表“唱衰”香港的言论,令人们对香港开年股市有所担忧之际,香港股市正月初五的首个交易日却呈现出“龙抬头”态势,港股三大指数强势上涨,且一路上冲连涨三个交易日,名副其实地赢得龙年“开门红”。

  港股此番表现,反映的不仅是对去年疲弱市场的技术性反弹,更包含资本对于香港龙年经济向好的集体判断。不知罗奇先生面对此景,是否会反思自己的“香港玩完”论太过草率?

  香港去年取得了3.2%的经济增长,这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下获得的,此一增速超越了2023年全球经济预估2.9%的平均增长水平,可谓来之不易,成绩不俗。而从去年末今年初香港特区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图景,更可对香港龙年经济的提振有所期待。在笔者来看,显而易见的有三方面利好。

  其一,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特别是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其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内地外贸态势的影响。去年外部需求低迷,中国外贸受到不小的压力,香港的进出口也步履维艰。但到下半年特别是年尾,中国外贸开始反弹,成绩单由负转正。而香港进出口相关数据也随之改善,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香港的商品整体出口货量及进口货量分别上升7.4%及6.7%,而其中来自内地货量的增长占了相当的比重。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对香港而言并非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的存在。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在龙年将继续企稳向好,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将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恢复形成基本支撑。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日前表示,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无论市场规模和潜力都将超过2023年。这对香港进出口贸易在龙年的继续回暖,无疑带来最可靠的保障。

  其二,盛事活动带旺人气。龙年春节期间香港先后举办了新春花车巡游、新年烟花汇演、贺年杯赛马以及新春球赛等活动。据特区政府的统计,4天的春节假期,约有75万人次的游客到访香港,其中约65万人次为内地游客,超越2018年同期的约64万人次。内地入境旅行团数目及参与旅行团的总人次均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特区政府早前宣布,将在2024年举办超过150项盛事活动,以吸引游客,带动消费的增长。从上述数据看,特区政府打造“盛事之都”的策略已初见成效。接下来香港的盛事活动还将“一浪接一浪”地展开,相信香港会以其丰富且独特的文旅资源,激活更多的文旅创意,将香港的“盛事之都”这一名片擦得更亮,吸引更多境内外旅客,进一步缩小北上南下消费的人次逆差,形成香港与内地间的“双向奔赴”。

  其三,人才红利将逐步显现。特区政府去年推出“抢企业”、“抢人才”政策,至今已吸引超过30家重点企业落户香港;人才方面接获22万宗人才申请,13万宗获批,已有约9万人抵港,大大超出特区政府原设想年引入3.5万人才的目标。足见香港的人才吸引力仍然巨大。

  人才流动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企业的重要驱动力,将在多个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

  香港已经并将继续不断涌入的大批企业及人才,会给香港带来新资金的注入以及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包括房屋等方面的置业消费需求。这些人才引进的红利,将会在龙年以及今后数年中逐步释放出来,为香港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新动能。(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 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2025年首飞

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发布时间:2024-08-20 12:16:29 来源: sp20240820

原标题: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在北京市东城区欣苑幼儿园举办的“冬日暖阳 乐享运动”亲子运动会上,家长陪伴孩子共同体验运动的快乐,家校联手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在北京市东城区欣苑幼儿园举办的“冬日暖阳 乐享运动”亲子运动会上,家长陪伴孩子共同体验运动的快乐,家校联手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11月12日,山西省首届家庭教育指导技能大赛复赛落下帷幕,多名考生在赛场上表现出色。

“本次山西省家庭教育指导技能大赛有2000人参加,入选复赛的选手们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水平。”山西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陈燕青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当下家庭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家庭教育由家事变为国事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方式的开端,关系着孩子是否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事关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近年来,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领域进行立法。

2022年4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年)》。这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家庭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初,教育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职责定位与相互协调机制。

202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66个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公示。这是继2022年9月“家庭教育指导师”被纳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之后,家庭教育职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进展。

除了国家频频出台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外,我国多地同步“出招”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山西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多举措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通知》提出,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其中包括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子女在社会体验中成长等。

海南省此前印发《海南省指导推进家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扶持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内蒙古教育厅日前提出开设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指导纲要》。

“家庭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家庭教育逐渐由家事变成国事。”陈燕青说。

家长面临更多要求与考验

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陈燕青告诉记者,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公式:5+2=0,即5天的学校教育虽然成效明显,但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教育又会回到原点。

山西省家庭教育学会发起人刘月红表示,家庭教育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同于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更侧重于品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如劳动、阅读、实践、自然探索等。”刘月红说,父母双方应共同陪伴孩子成长,处理好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教育。

“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与此同时,大家也在不断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同样表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就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教育和人格养成方面的优势。

随着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也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大考验。一方面,许多家长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与特点,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教育模型,部分家长虽然在家庭教育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但仍然收获甚微。

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像学校教师一样,接受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了解并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因此,家长们迫切需要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行业仍有待规范化。”陈燕青告诉记者,虽然家庭教育指导师已变成强需求,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行业不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认证不规范以及从业者本身不专业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殷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教育领域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殷飞表示,应培养一批知识、技能、道德与素养全面合格的实践型人才,尽快填补当前家庭教育专职人员队伍的数量缺口。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开展相关指导满足家长们个性化咨询的需要,衔接与贯通不同领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健全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对此,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文辉表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多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常淑芳认为,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从模式上可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学校组织模式、社区支持模式、校外教育活动载体模式、家庭参与模式等,且每种模式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可满足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尽管模式多样,但其根本是“协同”二字。“家校社协同就是需要三者各司其职、功能互补。”陈燕青表示,从知识传授角度来说,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家庭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则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社会也应支持教育的发展,相应的配套资源和保障都要跟上。

陈燕青认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育儿观、成才观,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规律,科学育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家长要尽可能发挥孩子的长处,多给予孩子正向的具体的表扬。同时,家长在教育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身教大于言传,给孩子树立公信力。”陈燕青说。

(记者 韩 荣)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