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侨青夜游上海黄浦江:于璀璨繁华中“看见”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14 22:13:54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网 上海9月17日电(记者 范宇斌)“我回国已经12年了,还是第一次乘船夜游黄浦江,全身心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法国华人、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副会长、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霄16日晚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说,相比于巴黎塞纳河,上海黄浦江更具风情,船行江上,“看得到历史,更看得见未来”。

上海黄浦江夜色。 范宇斌 摄

  黄浦江是上海最有标识度、最具美誉度的城市景观和文旅地标。当晚,雨过天晴,秋风送爽,第34届上海旅游节开幕活动首度“移师”黄浦江边,点亮世界会客厅。受上海市侨联之邀,几位华裔侨青欢聚上海,乘船夜游黄浦江,共同感受璀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国家回来,都有各自的丰富经历,亦有各自的许多故事。”卢霄说,大家欣赏夜色、畅谈人生,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你看,每艘船上都有非常漂亮的灯光,江水映衬着光影,江畔很多游人向我们招手。这一刻,我们是他们的风景,他们成了我们的风景。”

  加拿大华人、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副秘书长、上海创豪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昊是一名“90后”青年,看着黄浦江两岸亮起了灿烂绚丽的灯光,黄浦江上空无人机带来震撼的表演,他直呼:“很美,超炫!”

  赵云昊和华裔青年一起欣赏夜景,陶醉其间,也更相信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一定能够容纳更多来自全球五湖四海的人们。作为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90后’侨青群组”的一员,赵云昊和一群“90后”华裔侨青在平日里主动服务海外华裔新生代。他告诉记者,“华裔新生代回国首选地往往是上海,我们经常组织活动、提供服务,帮助初到上海的华裔新生代快速找到‘家’的感觉。”

  如今,来上海发展的美国华人徐翔在这里找到了“家”。他儿时在南京长大,23岁时去美国求学、工作。20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他被派至上海工作,从事全球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在上海,他的事业蒸蒸日上,4年前他和妻子投身创业,从事供应链业务。

游船行驶在黄浦江上。 范宇斌 摄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他们讲上海话,使我耳濡目染,跟这块土地特别有亲切感。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众多外资企业在沪发展,也为我的事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希望以后能够根植上海,以上海为起点,拓展全球供应链,并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徐翔说。

  回首20年成长经历,徐翔向记者袒露心声:“中国及上海的快速发展,让这里的机遇远远要比在海外更多,我有幸能够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顺势而为,我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福祉。”

  无独有偶,德国华人、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理事梦娜·雷樱叆回到中国也刚好20年光景。“很多华人回到中国都觉得很棒,我亦如此,回来后一直没有离开,这20年来,我的个人成长与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时间轴上互相吻合。”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跟妈妈和外公来到上海外滩,当时望向浦东,还没高楼大厦,东方明珠塔正在建造,一到晚上,浦东就一片漆黑。外公指着浦东说,上海下一步要开发浦东。如今,看到浦东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的景象,我特别为上海骄傲,我希望未来能够跟上海一起成长。”梦娜·雷樱叆说。

上海浦东陆家嘴夜景。 范宇斌 摄

  加拿大华人、上海梯恩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雄文出生在上海,如今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上海。“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新冠疫情以后,各方面都在努力恢复如常,让我觉得上海的未来发展潜力无穷。”

  “我超级喜欢黄浦江,乘船夜游不仅看到了迷人的夜景,也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金雄文期待有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回到中国,也乐见他们向更多人宣介中国。不久前,第12届上海世界华人龙舟邀请赛在上海青浦举办,金雄文出资赞助了来自蒙特利尔的加拿大龙的传人龙舟队。“上海与蒙特利尔在1985年就结为友好城市,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上海乡亲,他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也希望能够出一份力。”

  对于金雄文来说,爱家乡的情结亦在不断传承。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长大,会说英语,不会说普通话,却会说上海话。“每次我把上海的风景发给他们,他们都很兴奋,也很自豪。”金雄文说。

上海外滩夜景迷人。 范宇斌 摄

  加拿大华侨、上海维伦税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郭梦蝶有在国外创业的经历,如今选择扎根上海发展。“我去过很多地方后,发现上海有更多的机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一定会在这座城市取得成功。”

  “我是上海人,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热爱上海,虽然我在上海的时间不到人生的三分之一,但每次看到上海的新发展变化,我都为之感到骄傲。上海充满了活力,既能成就事业,也能乐享生活。”在郭梦蝶看来,创业路上面临诸多挑战,要理性创业。而这一夜,她和华裔侨青互相交流,一起探讨创业经验,“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侨界舞蹈演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刘世宁来上海快20年了,他早就融入了上海,并且非常适应上海。“我曾经在长春、沈阳、北京、伦敦生活,上海是我生活最久的城市,这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海纳百川蕴含了非常多的可能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方‘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这一夜,华裔侨青们欢聚有时,逐梦不止,如黄浦江上之舟,逐浪前行海天阔。(完)

【编辑:陈海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网剧需要向下共情、向上创作 - 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发生3.7级地震 震源深度9千米

网剧需要向下共情、向上创作

发布时间:2024-09-14 22:13:55 来源: sp20240914

  今年上半年的剧集市场,预期爆款偏差现象加剧,面对观众的审美迭代,创作者该怎么办?

  网剧需要向下共情、向上创作

  阅读提示

  9月2日~3日,第二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通州举行。本次大会以“文艺新动力 视听创未来”为主题,设立1场开幕式暨高峰研讨、6场主题研讨、3场项目征集以及多项网络视听艺术系列活动,旨在推动网络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纵观上半年剧集市场:此前的流量王者古偶剧几乎全军覆没,流量明星也越来越带不动大IP,反而一些小众赛道跑出了黑马。

  2024年国剧最高分被主打治愈风的《我的阿勒泰》摘得;和《庆余年2》撞档的《墨雨云间》竟不输热度;《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也打破了人们对续集大不如前作的固有思维……

  “挖掘所谓的爆款的确定性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密钥。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创作者和平台不能拘泥于过往常规的叙事语境,需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内容。”优酷副总裁谢颖在此次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谈道。

  创作者的危机感

  面对来势汹汹的微短剧,在传统网剧赛道上奔跑的创作者们越发有危机感。

  “一个项目的生产周期是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在观众审美日新月异的当下,如果创作者们还不能带有前瞻性地做内容,作品播出的那天就是被市场和观众淘汰的那天。”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说,《狂飙》播出之后,很多合作伙伴见到她时都说自己的项目是下一个《狂飙》。

  “但在《狂飙》成为《狂飙》的那一刻,它是充满忐忑的。”戴莹认为,在艺术创作领域,复制粘贴不仅“特别不成立”,而且风险要大于去做一个创新类型作品。

  在她看来,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只有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能够看到其他作品的优点和市场的需求,才能扎下心来,如履薄冰地做一个作品,并且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繁花》《庆余年2》《玫瑰的故事》等现象级剧集,让腾讯视频今年上半年收获颇丰。但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尔云在为下一部“玫瑰”发愁。

  “人们不再问我导演是谁、男女主演是谁,而是问我这个剧提供给观众什么样的情绪价值。用户在追剧的时候更加追求情绪价值能否满足,事物和人物能否让他有共鸣和代入感。其中最明显的是,当下喜剧特别火。”但李尔云认为,这并不代表火的将一直是喜剧,今年、明年和三年后观众需要的情绪价值都会不一样。

  除了情感需求外,还有诸多其他维度的变化。比如,用户观剧耐心下降,用户观剧的专业度不断提高,评价维度不再唯一,对摄影、表演、服化道等方面的专业评价更多,对内容的审美水准越来越高。这些新变都给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精品创作道路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持高品质剧集的持续产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难,所以更要去做。”李尔云认为。

  “观众是识货的,所以不要以以往的作品评估当下的观众。观众在不停地进步,他们的审美也在不停地进步。”《我的阿勒泰》导演、编剧滕丛丛说。

  给识货的观众真正的好货

  一部没有强节奏、强反转、不靠情节推动的作品能“爆”吗?《我的阿勒泰》给出了答案。这部改编散文的网剧,悠扬治愈,在凡事都在加快节奏的年代,让人们重拾慢下来的心境。

  滕丛丛用“为有源头活水来”解读这部剧成功的原因。其中让记者颇为感触的是在演讲中她分享的一张《我的阿勒泰》编剧之一彭弈宁写剧本时的照片:在夜晚的阳台上,彭弈宁的头顶是老公的T恤和女儿的袜子。

  “如果这是白天,她大概就是在北京一个朝南的、没有空调的、三面阳光暴晒的阳台上写完了《我的阿勒泰》的剧本。彭弈宁本人的向内探索就是这部剧第三集的主题,伍尔夫所说的女人需要一个自己的房间。所以我们的剧作中有一些被大家赞赏的角色,比如托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困境,正出自于我们写作者本人、个人的向内探索的部分。”

  “当下,我们进入了向下共情、向上创作的时代,最大的爆款一定来源于现实主义题材”,戴莹认为,无论是温暖现实主义对真善美的歌颂,还是批判现实主义对假恶丑的鞭挞,都契合着当下时代的情感。

  同样是黑马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打破续集魔咒的密码则在于故事、场景、细节等方面的升级。该剧总导演柏杉介绍,为了尽量做到逼真,恢复盛唐的原汁原味,他们对道具进行了一比一的精准还原,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确保每一件道具都能反映出盛唐时期的生活和文化特色,增强剧集的历史真实感。

  以精品筑起护城河

  在会议期间,记者追完了《边水往事》,甚至花了18元钱超前点映。同样“氪金追剧”的业内人士也大有人在。少量的宣发、新人团队、无流量明星加持,这剧火得不符合惯常的公式,甚至前期广告商们也没有“押对宝”。

  谢颖表示,平台需要从创作端转向“探索更多可能性”,找到与用户同频的情感连接点和价值承载点,以此契合用户甚至引领用户。

  在她看来,“好内容+好主创+演员适配”正是提高爆款概率的关键公式。它对应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理想主义主角人设、浪漫主义大众情绪,拒绝了唯数据论、单一的审美、粗暴的迎合,试图在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同时,达到题材广度、议题深度、人设强度、叙事速度、审美烈度、主创专业度、演员适配度的进阶,形成差异化竞争。

  此外,《新生》导演申奥、《边水往事》导演算等新锐力创作者的不断涌现为网剧打开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平台只有围绕‘用户至上’的求新求变,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才有可能以精品内容的持续供给筑起长视频的价值护城河。”谢颖表示。

  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但网剧依然在一路自我革命、迭代升级。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列举了包括《狂飙》《三体》《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繁花》在内的多部优质剧集,总结出网剧变化的五大趋势:“全民追剧仍在上演、科幻内容迅速发展、剧集题材边界不断拓宽、美学体系正在重构、艺术表现力抵达全新制高点。”

  “今后的网络剧需要国家文化发展愿景蓝图和战略目标的方向指引,全新颠覆性的网络剧创作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朱正文表示。(工人日报 记者 苏墨 实习生 章译之)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