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重申了法律权威

发布时间:2024-07-29 22:22:44 来源: sp20240729

  老鹰

  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备案审查报告公布多起典型案例,其中一案例涉及燃放烟花爆竹。报告称,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这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

  再过一个半月左右,就是2024年的春节,是否允许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少人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此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报告中指出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应当予以修改。这对此前广受争议的烟花爆竹禁与限问题,做出了一锤定音的回答,有助于纠正那些全面禁燃烟花爆竹的过头做法。

  从限燃到全面禁燃,再到禁止生产、销售烟花爆竹,可以说某些地方相关禁止措施不断在升级。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几年前严重的雾霾天气和大气污染情况;其次是考虑到燃放容易引发伤情和火灾隐患,并对环境卫生造成破坏。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面禁燃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多,“禁燃版图”不断扩大,引发的争议也多了。

  民间对全面禁燃有赞有疑,且往往由于认识上有分歧,使得该禁令在实践中也较难执行。因此,到2023年初,多地对“全面禁燃、禁售烟花爆竹”政策作出了调整,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将“禁止”改为“限制”,规定民众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相比之前全面禁燃的做法,地方从“禁”改“限”,通过细致的规定引导人们科学适度燃放烟花爆竹,对原有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松绑”。

  全国人大法工委经审查认为,有关地方性法规关于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这就从法律角度重新审视了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合法性。大气污染防治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于销售、燃放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未作全面禁止性规定,也就是说地方全面禁燃的规定并未得到法律授权。

  这就对全面禁燃的政策制定部门、执法部门进行有效普法,使其认识到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必须遵循上位法的规定,违反上位法规定的“全面禁燃令”不合法,应当按照上位法规定的精神予以修改。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现代政府更应该遵法守法。就此而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此举,是对法律权威的再重申。

  只有提升各地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敬畏意识、遵从意识,才能重塑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使施政方向和社会运行都处在法律轨道内,而不是逾越法律规定各行其是,这会对社会运行和公民权益产生不当干扰乃至侵害。同时,通过普法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也有利于监督各地相关的决定、决策,使其受到法律的必要约束。

  此外,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声音还有助于以沟通督促整改。报告称,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同意对相关规定尽快作出修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继认定“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后的另一贡献。即不只是认定合法不合法,还要以沟通督促整改,使“全面禁燃烟花爆竹”的做法得到彻底纠正。由此看出,纠正公共领域的不合法行为,不仅有赖于公民和企业的建议,还需要公民和企业能与法工委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系统性的纠偏。

  在2024年春节前,各地应以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报告为契机,尽快纠正“全面禁燃令”这一不合法规定。(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叶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评论员观察) - “集装箱”幼儿园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07-29 22:22:46 来源: sp20240729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对西部地区而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就能“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五一”假期,西部地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穿行贵州,波光粼粼的小七孔、繁花似锦的梵净山游人如织;游玩广西,钦州三娘湾的白海豚与船只伴游,北海红树林边赶海者云集;漫步新疆,众多河湖、山地、沙漠成为游客越野骑行、户外露营的热门目的地……不少西部省份依托好生态拓展文旅新空间,“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为游客尽享“诗和远方”提供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水,写就“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美丽风景”变“发展前景”的生动篇章。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这里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宝库,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六个坚持”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西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需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陕西秦岭的生态蝶变就是一个生动例证。这座“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雄伟山脉,一度遭到侵扰,特别是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仿佛一块块伤疤,刺痛人心。拆违、复绿、矿山整治,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同时依托好山好水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民宿集群,如今秦岭陕西段生态状况评价为“优”“优良”等级面积已超过99%,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越走越宽。这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对西部地区而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纵观西部,一朵松茸、一片油茶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不断续写,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等产业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赤水河作为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全国探索建立跨多省生态补偿机制积累了经验;内蒙古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治理库布其沙漠,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就能“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现“两山”转化,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云南个旧曾是“世界锡都”,后因矿产资源枯竭而面临发展困境。2022年,个旧市有色金属矿区开发项目被列入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以此为契机,当地开始通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方式带动产业发展。EOD模式推动收益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肥瘦搭配”开发,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推进改革,探索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以法治保障、政策支撑、科技创新等为高质量发展擦亮绿色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3.2亿亩,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绿色版图不断扩大。鼓足精气神、跑出加速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定能把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造福人民、泽被后世。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