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

发布时间:2024-08-18 20:15:13 来源: sp20240818

   中新网 3月27日电 据云南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云南省野生菌种类丰富且数量众多,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半数以上,野生毒菌种类数量较多。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减少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云南省强化部门协调、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效。全省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2023年野生菌中毒事件数、发病数比去年同期下降,死亡人数减少10人。

  高度重视,提前安排部署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将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食品安全评议考核重要内容。2023年野生菌上市前期,省政府食安办、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全省食物中毒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处置专项协作小组培训班,再强调再安排再部署。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省市县乡四级野生菌中毒防控培训会,制定下发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食物中毒预警及医疗救治、科普宣传教育等系列文件,对野生菌中毒防控各环节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对昆明、文山、大理、红河等州市、县、乡、村开展调研督导,层层扛牢压实野生菌中毒防控责任。

  强化监测预警,抓牢抓实防控

  一是筑牢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全省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1873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30家,实现乡镇(社区)覆盖率达100%,并延伸到村;完善优化野生菌中毒报告制度、流程,将农村、学校、工地及单位食堂等作为报告的重点场所,提高报告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下沉防控重心到农村、到基层,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急救、及时转诊野生菌中毒病人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步开展野生菌中毒知识宣传,筑牢农村野生菌中毒防控基层网底。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饮食习惯,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等20多期预警信息,拍摄3部专题宣传片;充分发挥村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作用,聚焦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利用新媒体、新阵地、新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支持下,云南省建立375件常见有毒野生菌DNA条形码数据库,10种有毒野生菌毒素检测方法,第一时间确定有毒野生菌类别、品种;编制并正式出版《云南常见野生食用菌名录》《云南野生毒菌图鉴》,为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分级分层,针对性开展防控

  为精准防控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省卫生健康委依据2020—2022年全省野生菌中毒数据,结合当地有毒野生菌种类(重点关注中毒致死的野生菌亚稀褶红菇,剧毒鹅膏类等),将云南所辖县(市、区)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制定《2023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地图》《2023年云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一览表》。全省共划定野生菌中毒高风险地区7个,中风险地区51个,低风险地区62个,无上报地区9个。对不同风险等级地区,从宣传发动、信息报送、加强监测、精准干预、强化监管、应急响应、强化救治等方面,分级分层、针对性制定2023年全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防控措施。

  医防融合,提升救治能力

  重点开展野生菌中毒案例研究并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建立由疾控专家、植物学家、医疗专家组成的野生菌鉴定专家群,总结完善“有毒野生菌中毒治疗云南经验”,牵头制定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专家共识,强化培训一线医务人员常见有毒野生菌种类识别能力,通过图片和视频精准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菌种类,为全省范围内的中毒患者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云南省食物中毒临床救治基地,已将应对有毒野生菌中毒医防结合经验推广到州市和其他省份,帮助更多州市解决中毒问题,让更多群众受益。调整充实完善省、州市2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统筹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开设绿色通道,强化省市县乡远程会诊系统运用,派出省级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现场指导,最大限度减少死亡。 【编辑:卢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面包报损率超50%,为何美味终结于垃圾桶? - 沪上金融机构“接力”共护科创“幼苗”成“参天”

面包报损率超50%,为何美味终结于垃圾桶?

发布时间:2024-08-18 20:15:14 来源: sp20240818

  观察家

  食品浪费的漏洞必须堵上。

  几十元一块的面包,上百元一份的吐司,几百元一个的蛋糕……近年来,“面包刺客”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有的烘焙门店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有的报损率超过50%。“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一些烘焙门店蹲点发现,部分商家采取高定价、大包装、填满货架等营销方式,导致报损率畸高,浪费严重。

  面包属于烘焙类产品,《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烘焙业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店均营收同比变动均有较大幅度上涨。有专家预计,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可见,一方面,烘焙行业处于高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则是面包门店的食品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亟须引起重视。

  据报道,所谓报损,是部分未售出面包作为饲料处理,而多数门店直接当垃圾扔掉。面包之所以报损率高,既缘于“生命线”较短——超过4小时口感有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也缘于商业策略——盲目追求包装“大”、货架“满”,因品牌溢价高浪费多也“亏不了”。

  崇尚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反对食品浪费已进入法治时代,《反食品浪费法》充分表明了国家态度。近年来,在法治、舆论等力量共同推动下,餐饮企业、内部食堂等正在多措并举减少食品浪费,取得积极效果。然而,在不少面包门店的食品浪费现象严重,亟待相关各方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堵漏。

  针对浪费现象,既需要面包企业和门店积极整改,也需要有关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严格执法。此前,就有面包店因大量报废“不美观”的面包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

  企业和门店是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的主体,理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浪费,比如提升保鲜技术,延长面包生命线,对未售出的面包或赠送给特殊人群,或分发给员工。将高价销售改为薄利多销,或许是纠正面包浪费的“最佳方案”。

  面包本来是一种常见的主食,但近年来售价越来越贵,比如一个可颂38元,一条吐司高达98元甚至上百元,难怪有人感叹“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连小城市如今也很难找到10元以下的面包店。

  当然,面包店市场定价本无可厚非,但故意浪费则为法律所不允。众所周知,价格是市场的重要杠杆。当面包从普通食品变成“贵族食品”,售价不断上涨必然抑制了不少需求,那么面包销量也会大受影响。

  因此,烘焙业不妨采取灵活的梯度降价销售策略,比如距离保质期红线越近,打折力度越大,就能有效“消化”面包库存,在提升销量的同时避免了浪费。而当面包经营主体实现薄利多销,不但浪费现象会显著改善,也有利于做大市场“蛋糕”。

  □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