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

发布时间:2024-07-11 22:05:14 来源: sp20240711

  图为“流动科技馆”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启动”科普大篷车仪器。   李 敏摄

  核心阅读

  机器人、航模、生物标本、科学展演……在陕西省商洛市,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参与多彩的科普活动。2017年起,商洛学院设立“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将科普课堂搬进山区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制作在线科普课程等方式,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

  

  秦岭腹地,山高林密。从陕西省商洛市出发,大巴车钻山进洞,商洛学院学生朱文进坐在车上摇摇晃晃。尽管山路难行,但她一路上都很兴奋。

  经过5个小时车程,商洛学院的师生们来到了镇安县庙沟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下车,孩子们便热情地围了上来。机器人、航模、生物标本、科学展演……多种多样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引来一片欢声笑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看着他们的笑脸,我觉得为乡村孩子们做科普,太有意义了。”朱文进说。

  自2017年起,商洛学院设立“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一批批热心师生将科普课堂搬进商洛山区的中小学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粒科学的种子。

  “激发了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能不能让山里的孩子也看看机器人和航模?“流动科技馆”源于两名学生的朴素想法。

  2017年,在商洛学院读大一的付佳乐加入了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航模、平衡小车、仿生机器人……一个个科技作品让她眼花缭乱。付佳乐想,“要是能够把这些作品带给山村中的孩子们体验,该多好。”

  付佳乐的想法让同是社团成员的杨化俊有共鸣,“我们俩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时候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不多。商洛有许多山区学校,是否可以用科普的方式,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多彩?”

  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商洛学院副校长王新军说:“自2016年开始,商洛学院就实施了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其中就有为山村孩子做科普的项目。一方面,学校有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项目也能增强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7年底,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建立,志愿者们边做科普,边对山区学校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许多学校虽然硬件设施改善了,但学生们接触科普资源的机会不多。“用科普引导孩子们提升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思维很有必要。”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志愿服务项目指导老师杨琳说。

  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流动科技馆”在商洛打出了名气,不少学校向他们发出邀请,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该校校长周眈宏说:“‘流动科技馆’很有必要,激发了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普教育对乡村孩子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再苦都值”

  天没亮出发,披星戴月返校,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经费有限,科普活动往往需要当天往返,而单程车程就需要2—6个小时。“山路难行,有的同学一上车就晕车。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再苦都值。”商洛学院学生张岚说。

  除了让科普教育走进大山,2022年起,“流动科技馆”还把孩子们带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自然课堂。

  2023年3月,丹凤县峦庄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来到龙山公园,跟随商洛学院教师李晓刚进行了一次地理研学。“本来设计的研学时间是两个小时,最终延长到了4个小时,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志愿者曹静说。李晓刚说,“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就是科普工作者最大的愿望。”

  丹凤县寺坪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陈雅欣对之前的一次研学很难忘。在丹江湿地,他们沿河而行,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我在观察笔记上画了一只绿头鸭。现在看到有鸟飞过,我都要好好辨认一下,觉得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陈雅欣说。

  为了扩大科普覆盖面,“流动科技馆”志愿者团队还建立了“云端秦岭科技馆公益科普大讲堂”,师生们制作了涵盖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六大主题的33个趣味科普课程,通过网络定期向公众推送。“从送科普进山区到带孩子走出来,从线下科普到云端展演,我们的科普形式愈发多样,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商洛学院科技处处长程敏说。

  “科普志愿服务的热情正在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

  自从联系上了商洛学院,寺坪初级中学几乎年年都邀请“流动科技馆”来到校园。“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科普教育非常必要。”该校校长彭家卫说。

  寺坪初级中学有一所农村科技馆,但由于展品更新慢、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科普教育陷入瓶颈。类似的问题在一些乡村长期存在。“一方面,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不足,制约了科普教育下沉基层,有时候我们要从外地请专家老师来做科普,但这样的方式很难契合本地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学校科学课老师配不齐,专业性很难保证。”商洛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陈淑萍说。

  “有了‘流动科技馆’,每年科普课程的设计都不一样,志愿者们的热情与专业让我感动。”彭家卫说。如今,“流动科技馆”几乎开到了商洛市所有偏远地区中小学。

  目前,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已经形成一支由5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200余名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科普团队,先后为省内外50余所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次,受益学生超过5万人。

  要做好科普课程,不光要有热情,更得用心细心。每次科普活动,商洛学院的年轻教师王洋常常准备到深夜,“面对孩子,既要把科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还要引发他们的自主独立思考。”

  王洋讲的昆虫课受到许多孩子欢迎。“比如螳螂科普课,我会从螳螂拳、有关螳螂的成语和故事等引入,把涉及螳螂的行为学、形态学、地域分布等知识都融入进去。”王洋说,“科普不仅是让孩子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2023年夏天,商洛学院教师张博主动参加了自然教育师培训,给自己“充充电”。“科普做得多了,就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在活动中怎么‘破冰’、如何设计游戏、怎样引导孩子提问,都需要学习。希望以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张博说。

  “6年多来,科普志愿服务的热情正在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校园科普,让科普教育点亮山里娃的科学梦,让他们与科学靠得更近些、再近些。”商洛学院校长范新会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吉萨莎玛纯净女声吟唱“云南”:天地人的永恒恋歌 - 国内首个泉域岩溶区地铁区间双线贯通

吉萨莎玛纯净女声吟唱“云南”:天地人的永恒恋歌

发布时间:2024-07-11 22:05:16 来源: sp20240711

   中新网 昆明2月9日电 (记者 胡远航 缪超)“睁开眼就看见天了,风儿云儿都升起了……”如果要选一首最能代表“云之南”的歌,即将于甲辰龙年大年初一登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由纳西族民歌“三月百花开”和云南彝族“阿哩调”改编的歌曲《云南》,将不容错过。

图为吉萨莎玛彩排剧照。主办方 供图

  这首由李维真作词作曲、收录于其个人专辑《一个人的旅行》的《云南》,由“90后”纳西族女歌手吉萨莎玛再度演绎。朴素的歌词,勾勒出云岭大地亘古不变的美——在彩云之南,睁开眼就看见天了,风儿云儿就都升起了,泸沽湖迷落了月亮,清清洱海映美了雪山,层层梯田恋着天,格桑花儿开了又红,蝴蝶泉边姑娘笑了又笑,但阿嬷的歌永远在唱着……

  在亘古不变的美景中,云南各族人民也始终用自己的歌声,诠释着天、地、人三者不变的恋歌。歌曲《云南》用极富巧思的编排,在歌曲中融入了纳西古歌“三月百花开”和彝族海菜腔“阿哩调”;并借立体化舞台呈现,展现人间净土、三月的丽江:山谷中,繁花似锦,如花般的女子,遥望着天、依偎着地,也思恋着心上的人。

  出生于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古城的吉萨莎玛,用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唱腔,演绎了这首融合现代与传统的歌曲。空灵的吟唱,如清风拂过,又似水满江波皱,让人回味无穷。纳西古乐、彝族海菜腔的加入,更是注入了一股朴素的原生力量,引人入胜。

  纳西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是云南最为古老的音乐之一。彝族海菜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堪称云南民族音乐的“活化石”。“这些古老的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每个字甚至每个连音,都牵绊着一段过往,烙印在灵魂最深处。”吉萨莎玛称。

  此次献唱《云南》,展现吉萨莎玛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事实上,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吉萨莎玛一直以颇具民族特色的天籁之音,深受观众喜爱。如今,随着年岁渐长,她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一些纳西古乐的曲牌和小调有种久远的悲伤在里面。古老的先民常用它来驱赶不好的东西或超度亡灵,亦或是歌颂美好生活等。”吉萨莎玛说,“但在新时代,民族音乐又有了新的表现,承载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了。”

  吉萨莎玛认为,在不改变原曲的中心思想及内涵的前提下,打破固有思想,对曲子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尝试,是民族音乐传承不可忽略的有效途径。

图为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海报。主办方 供图

  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除了吉萨莎玛,“85后”佤族音乐人茶艾南、“95后”舞者袁志平等一批“新一代”云南民族歌舞传承者都带来精彩演出。他们的表演,生动展现新一代人的民族文化自信。

  “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自发地展现出来。”吉萨莎玛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歌舞作品。

  据悉,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由“央地携手”“南南合作”联合打造,将于大年初一(2月10日)20时登陆云南卫视、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网全媒体矩阵和芒果TV也将同步播出。(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