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东北汛情加重 华北黄淮旱情缓解——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防汛抗旱

发布时间:2024-09-07 23:13:42 来源: sp20240907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江南东北汛情加重 华北黄淮旱情缓解——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防汛抗旱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连日来,长江流域降雨强度加大,长江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松辽流域中南部迎来中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发生超警以上洪水的河流增多。

旱情方面,随着抗旱保灌溉工作有效开展和近期旱区出现降雨,华北、黄淮地区旱情有所缓解。

针对不同区域汛情和旱情变化,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积极防汛抗旱。

全国降雨范围扩大 南方防汛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长江流域,6月21日重庆綦江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乌江上游支流发生极端强降雨,22日14时贵州省水利厅将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升至Ⅲ级;长江中下游水位快速上涨,干流城陵矶、汉口、湖口、大通等水文站的水位22日超过多年同期平均水位。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预报,未来10天,长江干流南部有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受降雨影响,预计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将持续上涨,部分支流可能发生超警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的风险高。

珠江流域方面,目前西江洪水正向下游演进,水势逐步趋于平稳。由于长时间维持高水位运行,堤防巡查防守压力加大。同时,前期暴雨落区土壤含水量已饱和、江河底水较高,如再遇降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趋高,防汛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水利部汛情通报显示,6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局部降大暴雨,吉林等地局部降暴雨。受降雨影响,湖北、湖南、贵州、吉林、黑龙江等地5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水利部预测,23日8时至24日8时,湖北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将有大暴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等地局部将有暴雨。珠江流域西江干流将全线退至警戒以下,乌苏里江将维持超警。

华北黄淮旱情有所缓解 继续加强抗旱保灌

6月以来,北方多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控制性水库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旱区大中型灌区全力开灌应对旱情。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项抗旱保灌保供水工作有力有效,同时近期旱区出现降雨,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有所缓解。

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6月中旬以来,黄委连续7次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3次加大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有力支援相关省份抗旱。同时,从6月23日起,开展黄河干流重点水库应急抗旱调度,持续8天左右,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流量按花园口站45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

淮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淮河水系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淮委6月22日12时终止了河南、安徽、江苏省淮河水系的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继续维持对沂沭泗水系南四湖地区的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目前,水利部继续保持针对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安徽、山东8省的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继续加强抗旱保灌保供水。

汛情复杂多变 抓实各项防汛措施

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徐照明表示,近期长江流域汛情复杂多变,长江委将进一步加强统筹指挥调度,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落实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等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水工程科学调度和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监管。

“当前珠江流域韩江汛情平稳,西江全线进入退水阶段,流域防汛形势总体平稳可控。随着珠江中上游近日又将迎来新一轮降雨过程,同时流域即将进入台风活跃期,防汛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珠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徐爽说。

徐爽表示,珠江委将继续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科学实施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指导地方做好退水阶段堤防巡查防守,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防御,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工程安全度汛。

松辽水利委员会预测,23日至24日,松辽流域中南部将迎来中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27日至30日,流域北部和东南部将发生一次中雨过程,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松辽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松辽委已全面启动主汛期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研判,精准调度尼尔基、察尔森、丰满、白山等4座直调水库,紧盯流域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指导督促地方做好堤防巡查防守、水库安全运行,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

目前,水利部维持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广西、云南9个省份的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共有4个工作组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协助指导开展洪水防御工作。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关注暴雨洪水发展态势,前瞻性做好汛情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精准调度水工程,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防御和水库安全度汛,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上海到海南,中华纺织女神是怎样练成的? - 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社交智能助理”

从上海到海南,中华纺织女神是怎样练成的?

发布时间:2024-09-07 23:13:43 来源: sp20240907

  从上海到海南,中华纺织女神是怎样练成的? | 跟着《概论》读懂中华民族之⑤

  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在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领域,元初江南松江(今上海)人黄道婆将从居住在今海南岛的黎人群众那里学到的先进纺织技术及其生产工具传回家乡,使得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代表性商品如‘乌泥泾被’名闻天下。由黄道婆改良的先进纺织技术又从江南各地逐渐被推广于全国,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更好理解黄道婆所代表的中华纺织文化,本篇将讲述黄道婆故事,探索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飨读者。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其标志是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改进。这种纺织技艺的改进是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贡献。据历史记载,她在海南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艺,并将其带回家乡,促进了长三角区域棉纺织业的兴盛,极大地改变了江南地区的经济面貌,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纺织业的发展。

▲上海黄道婆纪念馆外景 (图片来源:黄道婆纪念公园官微)

  民间传说中的黄道婆

  在上海和海南两地都流传着关于黄道婆的民间传说。在上海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南宋末年,松江乌泥泾的一位农妇在黄泥滩道旁捡到一个幼女,留作童养媳,后来她跟随船队到了崖州。她在崖州生活三十余年之后,因年老思乡又返回了乌泥泾,并传播在崖州习得的纺织技艺。她就是黄道婆。

  历史上对黄道婆最早的明确记录有两处。一是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黄道婆“自崖州来”。同时代的王逢在《梧溪集》中记载黄道婆为“松之乌泾人”,其经历是“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尤其记录了在1295年至1297年间,黄道婆从海南回到上海。

  这两份记录都非常简略,但共同之处是都指出了黄道婆在上海与海南均有长期生活的经历,并在江南地区传播她在海南学到的纺织技术。

  关于黄道婆的传说在上海和海南两地流传,反映出元朝时期中华纺织业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和海南地区对黄道婆作为中华纺织业象征符号建构的共同努力。

  革新中华民族纺织技术

  《梧溪集》记载,黄道婆从崖州到乌泥泾后,“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崖州被”被认为是海南织锦的一个品种,其特点是制作精美、色彩艳丽、款式多样,是历代海南献给皇室的贡品之一,同时也通过船只运输到内陆,成为畅销的纺织品。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录海南妇人不种桑养蚕,“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海南织品:黎单“幅极阔”,黎饰“间以五彩,异纹炳然”,鞍搭“五彩鲜明”,由此可知海南人民的纺织技艺在当时已经非常高超。

▲海南乐东白沙河谷博物馆展出的“崖州被”。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图片来源: 中新网 )

  据记载,黄道婆在崖州习得海南精湛的织造技艺,又经过自己的实践,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将黎族纺织方式与乌泥泾汉族的纺织方式相结合,创造和改进了绞车、弹弓、纺车与织机等一系列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出做工精美的“被褥带”。经过她的改良与创造,在“崖州被”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益求精的乌泥泾被织法。

  黄道婆对纺织技艺与工具的改良使得乌泥泾的人民从最开始的“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变为小康殷实之家,进而影响了江南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到了明代,松江府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棉布生产、加工中心,素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誉。

▲上海黄道婆纪念馆陈设 (图片来源:上海南熙文化中心官微)

  推动技术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杰出女性

  因为棉纺织技术对社会工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元至明清,江南一带纺织业不断发展繁荣,广大棉农和棉纺工匠非常感激黄道婆,她的形象由此经历了被神化的过程。民谣赞她:“天上有个织女星,人间有个黄道婆。织女一夜九千九,道婆一日一万二。”

  黄道婆去世以后,上海人民怀着感恩的心情流着泪埋葬了她,并立祠堂纪念她。当地士绅不断强化黄道婆与上海的关系,使她从一位劳动女性变成上海纺织业的行业神。在清代道光六年(1826)以前,黄道婆信仰仅在乌泥泾地区流传,并在民间举行祭祀。道光十年(1830)以后,黄道婆信仰被官方认同。

  在海南,黄道婆不仅是技术革新的代表,更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关于她学习纺织的对象,有着不同传说。但这些不同传说实际上与海南岛上的多民族迁徙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关。

  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在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两郡。但直到明代以前,海南岛都被当作“贬谪之地”,不断有汉族谪官、闽粤移民等人群登陆海南岛。由此,中原文化自岛屿北部登陆。到了宋代,岛内开始出现汉人、熟黎、生黎的区分。生熟黎之间的差异,其一在于居住区域不同,汉族居住在政府建置的区域,多在海南岛周边地带,生黎居住在海南岛中心腹地五指山中,熟黎则居住在汉族与生黎之间;其二则在于生黎不供赋役,熟黎供赋役且受官府管辖。

  有学者认为熟黎与汉人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更有可能创造出高超的纺织技术,从而传授给黄道婆。另一些学者则考证说,黄道婆学艺的对象实际上为临高人——古越人的一支,自内陆迁徙至海南岛,同时也将骆越的织染技术带到了岛上。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了黄道婆在崖州学习的纺织技艺实际上是多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结晶,被当代学者视为“民族团结友谊的光辉篇章”。当黄道婆将崖州纺织技艺带回上海时,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中华纺织业的进步。

▲黄道婆纪念邮票 (图片来源: 中新网 )

  黄道婆在海南岛学会了当地的纺织技艺,经过改良与创新,又将其传播到江南,从而对中国棉纺织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位劳动女性也因此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象征,不仅赢得了上海与海南两地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尊敬与喜爱,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杰出女性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区缵,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主任;

  张羽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高艳鸽

  制作 | 郭欣欣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