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笔写仁心

发布时间:2024-09-02 18:50:19 来源: sp20240902

原标题:艺笔写仁心

山川灵秀集腕底,诗中有画画中诗。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诸乐三不仅是知名的国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诸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18岁时,他有幸成为吴昌硕的门生,吴昌硕对其才华赞赏有加,曾言:“乐三得我神韵。”诸乐三传承了吴派的笔墨风格和精神内蕴,同时融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曾是医生的诸乐三,总是以一颗悲悯仁爱之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种精神也成为他从事美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基石,可谓是由“医者仁心”到“艺者仁心”的转变。

作为一位在诗、书、画、印中畅游自如的艺术大家,诸乐三的艺术造诣深厚,他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并将自己敏锐的艺术触角深入创作和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20世纪50年代,他与同代的艺术家潘天寿、吴茀之等人在中国美术学院并肩作战,共同挥斧开路,为中国画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齐心协力,将学院原本繁杂的中国画教学体系细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等专业科目,从而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进行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

1961年,诸乐三与潘天寿、吴茀之合作创作了中国画《东风颂》。款识记下了三人的分工:“天寿石,茀之牡丹,乐三水仙并记。”这三位艺术大家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笔墨风格,但在这次合作中,为了让画面呈现出更加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他们都有意收敛自己的特色,寻求笔墨的协调与融合。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美术创作上的合作,更见证了三位艺术大家审美思想的交融和友谊的升华。

诸乐三的绘画深受吴昌硕的影响,绵密的章法、明丽的色彩、重视墨的运用,这些皆从吴风而来。但他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其创作将金石篆刻和传统文人画的趣味融为一体,开拓了“形气兼重”的绘画风貌。在创作内容方面,他擅于表现花鸟题材,并常将视角聚焦于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上。如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白鸡红柿》《棉丛图》《秋厨佳味》等作品,皆是从平凡景象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情画意,以灵动的笔墨表现自然之美与生活之味。

在绘画教学上,诸乐三以传统画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充分结合学生特质及个性,因材施教。有时学生未能掌握好笔墨的分寸,他会现场进行示范,准确讲解要领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清晰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迄今遗存的近300幅诸先生的写生画稿,题材广泛,形式各异,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在书法篆刻领域,诸乐三主导并参与了中国教育史上首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他巧妙地将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筑起了一个兼容并蓄的学术体系。年近八旬,他再次大胆开创,率先引入了书法篆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这一举措,无疑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孕育出一批批既通达古今又不乏思辨能力的艺术后辈。

诸乐三的书法拥有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的美感。隶、楷、行、草,他均能驾驭得得心应手,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厚重而又内敛的气质。而他的诗词饱含生发与绽放的力量,充满生命力,写尽世间的万种风情。如诸乐三赠陆抑非诗作:“一番沉醉一番新,蕴藉东风自有神。不畏风霜冰雨雪,芳华长抱四时春。”道出了一代艺者学人的情怀与心志。

回顾诸乐三的艺术之旅,诗、书、画、印是贯穿其中的四条主线,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成为他探索真知、寻觅真我的重要路径。诸乐三常常强调“要多读点诗文以加强修养”。修养不同,雅俗各异,这也传达出他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最核心的传统与精神的理解。诸乐三用他的艺术人生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精神。

(作者:张铨,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责编:申佳平、杨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不懈追求新的艺术境界(艺海观澜) - 春运自驾回家 车开得越快越省油?

不懈追求新的艺术境界(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09-02 18:50:19 来源: sp20240902

  我在京剧舞台摸爬滚打60余年,不仅锤炼了技艺,精进了表演手法,更坚持和传承了优秀的演剧精神。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中,我有幸与京剧马派演员朱强合作,共同演绎了京剧《龙凤呈祥》。这次合作不仅为戏迷们奉上一道年夜饭,同时也是“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戏曲艺术传统的延续。2022年,我同样在春晚表演了麒派经典剧目《徐策跑城》。这部戏的“跑”是点睛动作,我从颤手抓袖、拂袖、翻袖、抖袖到脚上的踢袍、搓步、倒步、蹚步、绕步以及弹须、抖髯、吹髯,一气呵成,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认可。网上有评论说这一套程式表演令人“清气顿起,浊气全消”,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古稀有余的我仍活跃在舞台上,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厚魅力,进而点燃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出生在戏曲世家,祖父是戏班的盔箱师傅,祖母是老旦演员,父亲是武生。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舞台感兴趣,算是个小戏迷。11岁时,我进入京剧团的学员班,迷上了质朴、苍劲、雄浑的麒派艺术。同年,在地区少儿戏曲会演中,我表演的《徐策跑城》获得第一名,这坚定了我学习麒派艺术的决心。

  麒派艺术是讲究完整的艺术,要求演员不仅天赋好、嗓子好、扮相好,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武功的底子,有创造人物的能力。所以,麒派一直主张要涉猎多种流派,从中吸取有用的养料。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转益多师:早年师承方航生、侯育臣、达子红等文武老生,打下扎实基础;后来向麒派演员张信忠、明毓昆和杨派演员曹世嘉学戏,掌握了很多麒派经典剧目如《宋士杰》《秦香莲》《乌龙院》等;麒派老生赵麟童、周少麟和戏剧导演阿甲的指导和点拨,更是让我对麒派从单纯的喜爱,发展出传承创新的使命和责任。

  上世纪末,我来到上海京剧院。这里戏曲氛围浓厚,艺术空间广阔,众多前辈老师和专家学者给予我热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专注于周信芳经典剧目的学习、体会,从感悟人物内心到体会表演技巧,反复品味琢磨《徐策跑城》《清风亭》《平贵别窑》等剧目内涵。海派京剧创新、开放的特色,鼓励着我不断与各地同行进行艺术交流和合作演出。继《狸猫换太子》之后,我获得了创演《成败萧何》的机会。《成败萧何》的创作历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其关键就是让萧何的人物形象有性格,生动、鲜活起来,使剧作的主题思想对当代观众有启发意义。我还先后参与了《贞观盛事》《宰相刘罗锅》《东坡宴》《驼哥与金兰》《金缕曲》等剧目的创作演出,塑造了一些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

  我在京剧舞台摸爬滚打60余年,不仅锤炼了技艺,精进了表演手法,更坚持和传承了优秀的演剧精神。麒派演剧精神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为大众表演,注重社会责任,展现时代精神;二是从生活出发,用心体验人物,用人物的真实情感去调动戏曲程式的技巧与动作。一直以来,我身体力行,继承发扬老一辈的艺术传统,同时与时俱进,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艺术表演中。

  对戏曲艺术来说,演员要有代际传承,观众也要后继有人。培养青年观众是个很迫切的任务。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演员生涯是幸运的,这幸运不仅因为我遇到了京剧艺术,遇到了一个个好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身处今天这个安定祥和、蒸蒸日上的时代,文化繁荣发展让更多人爱上京剧,并从中得到熏陶与启迪。

  我热爱京剧事业,观众给了我这么多鼓励和荣誉,我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朝沐杏雨,暮洒甘霖,师辈的教导不敢忘怀。我将继续肩承京剧薪火相传的使命,既认认真真演戏,不懈追求新的艺术境界,也用心用情传艺,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为京剧演员,贾瑞虹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4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