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携手行,命运与共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15 20:39:30 来源: sp20240915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应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国事访问。行程结束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记者介绍此访情况。

  王毅说,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对越南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今年中越关系最重要的政治议程,访问取得巨大成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成为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新的里程碑。此行日程十分丰富紧凑,阮富仲总书记夫妇和武文赏主席夫妇联袂为习近平总书记夫妇举行盛大欢迎宴会,范明政总理、王庭惠国会主席以及所有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悉数出席,现场洋溢着同志式的友谊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还同阮富仲总书记亲切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并发表鼓舞人心的讲话。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分别同武文赏国家主席、范明政总理、王庭惠国会主席会谈会见。越方高度重视此访,以前所未有的最高规格和史无前例的最高礼遇热情接待。范明政总理、王庭惠国会主席打破惯例分别前往机场迎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内政部部长潘庭濯,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对外部部长黎怀忠全程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所到之处,五星红旗和金星红旗交相辉映,当地各界民众夹道热烈欢迎,越南党、政府和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的由衷尊重和热情友好令人感动。越南当地媒体追踪报道,掀起一轮“中国热”高潮。国际媒体高度关注,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此访立足越南、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对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发展、对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越关系迈上新高度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政治制度相同、理想信念相通、前途命运相关。两国在各自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相互支持,在彼此改革开放和革新事业中互学互鉴。中国把越南视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越南也始终把发展对华关系视为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习近平主席2017年将越南作为中共十九大后首访首站,2022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阮富仲总书记又第一个来华访问。今年恰逢中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应阮富仲总书记盛情邀请,习近平主席专程访越实现了新时代以来中越两党总书记第三轮互访,体现了中越的特殊情谊以及双方对两党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王毅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越两党作为世界前两大执政的共产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政治制度安全、拓展社会主义事业,是双方最大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责任使命。此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阮富仲总书记进行了长时间深入战略沟通,就治党治国经验开展同志式的谈心交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越南革新开放近4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强调中方坚定支持越南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信在以阮富仲总书记同志为首的越共中央领导下,越南党和政府一定能顺利完成越共十三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实现越南建党建国两个百年时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阮富仲总书记感谢中方坚定支持越南革新开放和工业化现代化事业,衷心祝贺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全方位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必将如期实现中共二十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并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双方一致认为,中越两党两国应从壮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和确保各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的高度,把握中越关系的特殊战略意义。两位总书记确定了两党两国关系的新定位,宣布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中越关系由此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明确了新目标,注入了新动力。中越理想相同,理念相通,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好同志,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双方决心继承老一辈领导人缔结的友好传统,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走好各自现代化道路,实现互利共赢、美美与共,既造福两国人民,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阮富仲总书记等越方领导人郑重重申,越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都是中国的内政,越方反对任何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希望并相信中国将保持稳定,继续发展壮大。他们一致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全球倡议,旨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展现了大党大国的责任担当以及中国对国际发展和合作的重要引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越方坚定支持并愿积极参与。越南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强调中国是汇集越南外交所有优先方向的唯一国家,发展对华关系是越南的头等优先和战略选择。越中关系坚如磐石,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友好,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势力挑拨分化和干扰破坏。这些重要政治承诺深化了双方战略互信,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

  王毅说,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是两党两国高层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是此访的“高光时刻”,是中越双方达成的最重要政治成果,也是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年的积累升华和必然选择,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水到渠成、势在必行。中越两党都是心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越两国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成员,志同道合、命运与共是中越关系最鲜明的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只要中越双方不忘初心、团结一心,切实把两党最高领导人确定的战略定位转化为两国各界共识和行动,中越关系就一定能行稳致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能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务实合作结出新成果

  王毅说,中越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联系紧密。中国长期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国,越南优质农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中国企业承建的河内轻轨是中越“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为普通民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近年来,双方新能源合作势头迅猛,中国企业在越建成海外最大光伏产业集群,投建了多个先进垃圾发电厂。这些项目和成果为人津津乐道,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当前中越两国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双方加强互利合作既有先天优势,也是现实需要。此访期间,双方签署30多项合作协议,涵盖“一带一路”、发展合作、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交通运输、检验检疫、防务和执法安全合作、海上合作等方方面面,拓展了中越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同阮富仲总书记为新形势下的中越关系确立了“六个更”目标,即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双方一致同意以此为指引,全面加强政治、经贸、安全、地方、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打造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主席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指出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向现代化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巨大机遇,中方愿同越南同志分享机遇、共谋发展,欢迎越方积极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针对某些国家搞所谓“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去风险”,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越两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既是自身努力奋斗的成果,也得益于开放包容的世界特别是和平稳定的亚太环境。中国不搞排他性小圈子,不搞集团政治、不搞阵营对抗,愿同越方加强多边协作,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双方都认为,海上问题只是双边关系的一部分,相信双方能够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精神妥善处理,力争推进海上共同开发,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平稳定。这些重要共识丰富了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将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中越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相互支持、携手共进,意味着亚洲现代化开辟出新前景,必将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三、传统友好续写新篇章

  王毅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历史上曾留下无数友好交往的佳话。特别是两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程中相互支持,凝结了牢不可破的友谊。胡志明同志当年就曾长期在中国开展革命活动,他深情地写下了“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著名诗句,至今在两国间广为传颂,成为中越关系最生动的写照,也是两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京向阮富仲总书记颁授“友谊勋章”,阮富仲总书记不久前专程赴中越边境友谊口岸种下“友谊树”,都体现了中越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传承弘扬两党两国特殊友谊的无比珍视。

  此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和越方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反复强调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两国传统友谊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把夯实中越民间友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中越合作要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尤其要加强青年、地方等合作,增加两国民众对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对两党两国传统友谊的了解,不断夯实中越友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为此专门抽出时间共同会见400余名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其中既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华学习的越南留学生,也有长期从事中越友好事业的各界人士,还有正在学习中文的越南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亲切交流并发表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回顾两国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峥嵘岁月,介绍两国初心如磐、合作共赢的成就,展望两国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前景,勉励两国青年同做中越友谊的传承者、争当亚太振兴的参与者、敢为人类进步的开拓者。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得到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的积极热烈响应。他们纷纷表示,将赓续两国传统友谊,做中越友好的继承者、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和共同发展的建设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在两国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下,中越传统友谊必将跨越时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元首夫人外交是此次访问的一大亮点,为此访增添了许多温度和色彩。彭丽媛教授陪同习近平主席出席多场活动,并在阮富仲总书记夫人吴氏敏、武文赏国家主席夫人潘氏清心陪同下分别参观越南妇女博物馆和河内国家大学,同青年学生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学习对方语言,了解对方文化,促进彼此相知相亲。元首夫人的魅力外交充分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拉近两国民众感情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王毅最后说,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取得圆满成功,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又一次生动诠释,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中越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同中南半岛国家在双边和澜湄合作多边层面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性进展,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此访为今年亮点纷呈的中国元首出访外交画上了圆满句号,也让人们对明年的中国外交更加充满期待。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努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5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 张连蓉:穿运动装“跑外场”的科研人员

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发布时间:2024-09-15 20:39:31 来源: sp20240915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价值,也有关于文学景观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更有不少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敦煌的阳关,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人尽皆知;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序》)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兹再举一些文学景观在海外传播的例子为证,比如潇湘八景经宋明以来文人雅士的不断阐释与重构,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宋代刘克庄、宋宁宗、杨公远,元代陈孚,明代的文徵明等都创作了潇湘八景组诗。而潇湘八景这一文学景观的艺术生命力远不止于国内,越南的黎贵惇,日本五山的众僧,韩国的李仁老、李齐贤、李荇、金弘郁、郑宗鲁、朴永元等也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总而言之,文学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表现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散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学魅力。古典文学形塑了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本身既承载了传统文脉,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

  (作者:李惠玲,系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