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在衡水湖畔(绿水青山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4-07-29 09:49:54 来源: sp20240729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

  清晨,天刚蒙蒙亮,武大勇便出发了。抵达衡水湖后,他拿上相机、带上望远镜、扛起三脚架,走上小湖隔堤,准备开始观测工作。

  52岁的武大勇是河北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起,他扎根衡水湖,从事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工作。

  “衡水湖保持着水域、沼泽、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武大勇一边说,一边拨开湖畔的一片芦苇丛。他轻轻将三脚架支在一旁,安上单筒望远镜开始观测。单筒望远镜的观测距离远,双筒望远镜的观察范围广,武大勇每次观鸟会把两种都带上,交替使用。

  观鸟是武大勇6年前才养成的“习惯”,此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衡水湖里的各类昆虫。“昆虫的多样性是衡水湖健康状态的重要体现。生存环境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昆虫也就越多。”武大勇说。采集样本、分类鉴定、制成标本……几年来,武大勇和他的学生们共采集昆虫样本10余万件,初步摸清了衡水湖的昆虫“家底”。

  从研究昆虫到研究鸟类,源于一次偶然。“6年前,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发现了青头潜鸭,开启我的‘观鸟’之旅。”2017年,武大勇受邀参与一个中外合作的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次与专家组的晨间考察让他意外观测到了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此后,武大勇带着团队开始了对青头潜鸭长达一年的监测,并制定了衡水湖青头潜鸭的数量动态表和空间分布图,推动当地划定重点保护区域,增设生态巡护员,在科学有效保护青头潜鸭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衡水湖生态环境的改善。2018年3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如今的衡水湖,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青头潜鸭的身影。“目前,衡水湖共记录到鸟类300多种。”武大勇说。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范围要逐步扩大,研究也要逐步深入。”从小湖隔堤回来,武大勇放下观鸟“装备”,拿出红色水桶,跳上小船,船夫扬起桨,载着他朝湖心划去。取一瓶湖水,装一罐湖底沉积的淤泥……停泊在湖心的一处芦苇荡旁,武大勇站在甲板上,小心翼翼地采集水质研究所需的样本。

  快到8点,武大勇才回到学校实验室。细心存放好样本后,简单吃过早饭,他又匆匆来到标本展览馆,准备当天的亲子科普小课堂。于武大勇而言,通过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来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只是衡水湖生态保护的一部分内容。“更大力度的保护,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这些年,武大勇牵头成立衡水学院衡水湿地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定期开设“标本”科普小课堂,组织策划“听声识鸟”等多元化自然体验活动……教学、研究、科普,尽管忙碌,可他始终乐在其中。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武大勇说。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3日第15版) 【编辑:刘星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如何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专家:深层文旅融合基础上调动各界参与 - 日本社会治安问题引发民众担忧

如何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专家:深层文旅融合基础上调动各界参与

发布时间:2024-07-29 09:49:55 来源: sp20240729

   中新网 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如何打造“小而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题交流会上,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业界共聚热烈讨论。

参加主题交流活动的嘉宾合影。云南省昆明市图书馆供图

  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曾华在致辞中说,昆明市以建设新型文化空间为抓手,促进优质文化供给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昆明城市的文化品位、形象品牌和发展品质。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原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表示,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高度融合才能产生文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在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社会化等方面进行探索,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创新,全面激活社会各界的文化创造激情,以品牌化建设理念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集群,以创新性的实践形成工作突破,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明瑶在工作经验分享中说,该市积极盘活老厂房、街区、商圈等各类公共文旅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打造出一批“小而美,多业态,别致精雅,有调性”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一刻钟文化圈”。未来,昆明市还将在全域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品牌塑造、精准供给、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四大工程。

  此外,北京市东城区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改革,如何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经验介绍。山东省济南就泉城书房新空间等阅读融合微空间,创意研发阅读迷宫、剧本体验等沉浸阅读新体验项目,进行“读书、看人、阅城、观世界”新型阅读场景推介。浙江省嘉兴市分享在不改变原有管理运行体制的前提下,联合打造“禾城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典型做法。重庆市渝中区不断探索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构筑深入城市的肌体、遍布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体系的主要做法。

  本次交流活动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昆明市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代表了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最新探索与成果,为未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