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在京发布

发布时间:2024-07-20 22:20:45 来源: sp20240720

   中新网 北京4月17日电 今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校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0周年,本书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仅深入剖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展与成效,对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协同发展这三大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以及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两个重点领域的进展与成效也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10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受理业务2.5万件;有序退出4000余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及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京津冀“双核、两翼、多节点”机场群布局完成;天津港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枢纽港口,津冀港口群货物年吞吐量已超18亿吨。

  生态联防联控成果显著,空气质量实现“逆风翻盘”,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近六成,区域内已无城市上榜“中国空气最差十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优化,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发布,为未来三地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建立起“(1+1+N)×2”工作机制,打造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硕果累累,北京援建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项目已投入运营,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实现“免备案”,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区域拓展至京津冀全域,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该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显著

  该书指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显著。“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城市治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北京积极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动态调整退出,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近1000个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十大高精尖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最高,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增速最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疏解稳妥有序落地,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累计拆除2.4亿平方米违法建设,石景山、门头沟等14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目标,2022年建立的“一区一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创建区、复评区的“全覆盖”督导,为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整治提升桥下空间近800处,城市“被遗忘的角落”正在被唤醒。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该书指出,10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推动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着力打造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

  10年来,京津冀三地合力施策,以控污减排、扩容增绿为目标,擘画出空气常新、绿水长流的生态蓝图,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同时,以生态分区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管监测为关键措施,优化生态发展格局,并以联防联控法治深化、标准协同、生态保护为重点任务,完善京津生态协同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了生态本底不断夯实,生态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10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一直以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北京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河北充足的生产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依托“2+4+N”产业合作格局,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势利导,通过以合作园区为载体的“共建”“共管”模式、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的“总部+基地”模式、以大数据产业为牵引的功能互补协同模式等六大模式,逐步形成了“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按照“强点、成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发展思路,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平台园区为载体,由关键点引领线,由关键线带动面,由关键面交织成网络,在合理的产业发展网络之下,发挥其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实现了北京产业发展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产业优化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从“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充分实现了产业合作赋能区域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始终以夯实协同创新基础、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和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共同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地区创新能力、活力稳步提升。(完) 【编辑:张子怡】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寻龙纳福探中轴 北京邀民众“中轴线上过大年” - 中国第13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开始启程回国

寻龙纳福探中轴 北京邀民众“中轴线上过大年”

发布时间:2024-07-20 22:20:47 来源: sp20240720

   中新网 北京2月5日电 (记者 徐婧)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春节期间,北京中轴线上的各遗产点将充分发挥各自特色,通过“乐舞中轴”“祈福中轴”“探访中轴”“观展中轴”“互动中轴”和“点亮中轴”六大版块深度解读中轴线,引领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深度探访中轴文脉、感受古都魅力,共同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乐舞中轴”版块中,东城区“龙腾盛世,中轴纳福”2024春节舞龙舞狮主题活动结合中轴线不同点位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在永定门广场、阿里山广场、钟鼓楼广场上演热闹喜庆、各具特色的舞龙舞狮主题活动,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融入中轴线,舞动北京城。

  在中国礼乐文化中,“钟鼓齐鸣”象征着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春节期间,钟鼓楼“钟鼓礼乐,声动中轴”主题活动,将通过三个时间段的不同活动,带领游客感受钟鼓迎春的魅力。此外,天坛公园将以讲座和现场体验的方式,为游客科普中轴线上的礼乐文化,带领观众学会欣赏、认识、感受中和韶乐。

  “祈福中轴”版块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在大年初一邀请10位书画艺术家在西大厅为观众写福送福;天坛公园将招募10组家庭(每家2人)从昭亨门开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祭坛,了解古代帝王祭天祈福的仪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春节期间推出“先农造福,福暖四季”活动,向来馆观众发放“活动兑换券”,观众可凭券到活动地点参与互动“福”字印刷活动,并将“福”字赠送游客;景山寿皇殿建筑群龙的纹饰可见于彩画、石雕、墙体等处,景山公园“中轴景山龙腾盛世”寻“龙”纳福活动将吸引游客到寿皇殿寻龙纳福。

  “探访中轴”版块中,“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线上线下研学活动将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及家庭成员走进北京中轴线,亲身体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点位的数字监测;线下联合钟鼓楼发起“北京中轴线小小数字打更人”沉浸式剧情解谜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化身“小小数字打更人”,寻找钟鼓楼“时间的宝藏”。天坛公园将以天坛圜丘坛为中心,通过现场科普展示、讲解体验、互动抢答等沉浸式形式,和游客一起分享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了解中轴线上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功能作用和所蕴含的科学思想。

  “观展中轴”和“互动中轴”版块中,故宫博物院里的“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中山公园的“龙腾盛世”2024年迎新春传统花卉展、“四季飘香名人名兰暨春季兰展”、景山公园的“良工匠艺·紫禁之巅系列展”以及“故宫知识课堂”“国家博物馆龙年主题H5电子贺卡线上互动”“遇见最美天坛”之中华传统项目剪纸等互动活动,邀请游客线上线下打卡。

  与此同时,中轴线沿线将在做好白天景观布置的同时,开启夜间景观照明模式“点亮中轴”。西城区北京坊将通过营造“坊间花灯”的环境氛围,配合中轴线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展和年货市集活动,重新点亮百年灯街廊房头条。景山公园“景观小品贺新春”活动将以“紫禁之巅新春贺,九州春色启龙年”为主题,通过在晚间点亮山体五亭、寿皇殿建筑群等增加视觉效果。此外,天坛公园“祥龙献瑞 灯影照福”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讲元宵故事、猜灯谜、制作元宵花灯,与游客共度佳节。(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