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主席: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科技组织科和技人才同国际对接

发布时间:2024-07-14 21:15:52 来源: sp20240714

   中新网 合肥10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吴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主席万钢22日提出,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科技组织和科技人才同国际对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由中国科协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当天在合肥开幕,万钢在年会主论坛上致辞时作上述表示。

10月22日,由中国科协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开幕,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万钢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新态势,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万钢强调,要集思汇智,下好原始创新先手棋。紧密围绕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有效联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促进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作。

  要协同联动,打造集成创新主平台。积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立足新型举国体制、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高效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加速构建坚强而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要与时俱进,争当创新理念实践者。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科技创新的各领域、各方面,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优化学风作风,营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弥合科学素质鸿沟,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要共建共享,培育开放创新新生态。倡导开放科学、开源创新的思维,推动全球产学研各界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建设性对话,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科技组织和科技人才同国际对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并致辞表示,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人才支撑。

10月22日,由中国科协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开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年会主论坛。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共同主持主论坛。高鸿钧还代表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陈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分别围绕“强激光与加速器发展”“中国深空探测现状与未来”“功能分子和材料研究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疫苗研发创新与公共安全”“量子科技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发展”作主题报告。

  据了解,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主题为“创新引领,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学术跨界融合”“服务地方:建设科创高地”三大板块开展20项专题活动,充分展现科技工作者“主角”风采,发挥全国学会“主体”作用,增强举办地“主场”获得感。(完)

【编辑:姜雨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 重庆渝北培育“赏花经济” 新业态 助力乡村振兴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14 21:15:54 来源: sp20240714

   中新网 6月6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一处景、一杯茶、一幕剧、一场戏……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壮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深度交融,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轮番上演。如何更好接住这波“文旅热”,持续发挥文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今年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10周年。一条大运河横跨了北京、天津等8个省级行政区,曾经联通了不同地区的往来。如今,大运河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载体、旅游的纽带,带动了沿岸经济发展。

  6月6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协办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指出,十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值得研究总结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了赋能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等重要作用。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商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文化繁荣又促进商业兴盛。”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认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商业富国”的重要历史价值,将其与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科技领域相结合,不断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认为,想要把历史文化遗产变成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精神诠释上更加关注细节和具体;二是在活化利用中坚持融入城乡现代化进程;三是要深入研究和构建有利于不同城市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形成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传承展示集群。

  “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消费端与供应端仍有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奎认为,从政策角度看,文旅供给侧改革有较多发力空间。针对特定旅游人群的旅游需求要细化支持性政策,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文旅企业的要素条件,并加强文旅产业带的多地区、多部门政策协调。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城乡融合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进一步建议,应以市场化的手段把大运河和大运河沿线众多的文物资源盘活,并与大运河周边腹地相结合,拉动乡村振兴,放大项目效益。可以尝试以文旅标准,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文物主题游径创造和扩大观众群,带动沿线区域的全面发展。(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