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互鉴 增进友好情谊

发布时间:2024-09-05 22:06:47 来源: sp20240905

  5月28日,中日韩Z世代媒体访学营(以下简称“访学营”)结业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该活动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中日韩三国近30名青年学生和媒体代表参加。5月23日至28日,访学营成员在北京和浙江进行参访学习,并围绕“文化交流互鉴”“中日韩青年交流”“Z世代媒体人之于三国友好”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一路同行,大家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友谊与感动。在结业仪式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陈中瑞表示,“今年是中日韩合作启动25周年,作为Z世代,我将用心讲好中日韩故事,增进三国民众的相互认知和友好情谊。”

  感受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技术

  在北京,访学营成员先后探访了人民日报社、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和中国传媒大学,深入了解中国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看到了一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中国传统节气海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古画‘活’了起来,焕发了新生机。”在人民日报社参观之后,日本读卖新闻国际部记者长沼美帆说,“新媒体平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让我感受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技术。”

  在参观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地,沉浸式感受冬奥文化、工业文化和科幻文化之后,韩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在镛说:“站在大跳台上,我想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冰雪运动与工业风融为一体,中国用科技托举了冬奥文化,践行了环保理念。”

  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访学营成员参观了专门为盲人配音的光明影院。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学生金昭廷在录音棚体验了为电影进行无障碍配音。“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主动帮助我,与我一起完成作品。无论是光明影院项目还是同学的帮助,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金昭廷说。

  体会中国文化的新魅力

  浙江杭州,从良渚博物院到径山下的村庄,访学营成员在对中国文化的探寻中,体会到了蕴藏其中的新魅力。

  在良渚博物院,从“水乡泽国”到“玉魂国魄”展厅,来自日本的川原樱不时拍照记录,“这里的展陈非常精美,它们的悠久历史让我感到震撼。”

  在径山村,余杭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金信现场示范了茶筅的制作,并带着访学营成员体验了宋代点茶。“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一盏茶,茶沫像奶油一样入口即化,还有淡淡的茶香。”日本留学生田子摩彩赞叹道。

  5月27日,杭州下起小雨。西湖边,远山如黛。韩国成均馆大学学生柳炫朱望着眼前的美景感慨道:“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国,我认为是‘大’。中国之大,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与新朋友分享新感动

  对于访学营成员而言,本次访学之旅,收获满满,不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还留下了许多新感动。

  5月24日下午,访学营成员来到中国外交部蓝厅,现场听了一场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在现场感受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风采,体会记者会的严谨和认真,让我非常激动和感动。作为一名日本青年,我意识到为促进日中之间的友谊而奋斗,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日本学生渡嘉敷爱里说。

  5月27日,在浙江大学,日本青年前川慎一郎在与浙江大学的留学生交流时说:“这次中国访学之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并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增进三国民众的情谊作出贡献。”

  5月28日,在结业仪式之后,来自韩国汉阳大学信息系统专业的具道映给所有人写了一封信:“我在过去几天里经历了许多美好的瞬间。与同行韩国、中国和日本学生的交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在未来,彼此之间的交流能更加活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春日里的“双向奔赴” 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态势显著 - 十四冬冬季两项公开组女子10公里追逐:褚源蒙再夺金

春日里的“双向奔赴” 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态势显著

发布时间:2024-09-05 22:06:48 来源: sp20240905

图为位于河南周口港附近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智能化食用油灌装车间。受访者供图

  图为位于河南周口港附近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智能化食用油灌装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西部“小城”璧山,全球首条无人驾驶云巴急速行驶,抵达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生产基地;在两广交汇地梧州,一条条火红的钢坯在生产车间快速出炉,散发阵阵热浪;在中原港城周口,智能化油脂精炼车间每天可产出1000吨植物油,只需两位员工线上操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春意正浓,建设正酣。当前,不少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生产力布局在一“转”一“接”间逐步优化,蓄“新”成长、产业接力的态势显著。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

  历经八天,2000余吨粮食从江苏南通经货船运抵河南周口港,随即被送至几百米外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进行深加工生产。

  河南省的人口和农业条件一直是当地深耕食品加工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河南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地理优势正成为其承接东部产业的新钥匙和“水密码”。这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益海嘉里集团选择落户周口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铁路运输,内河运输能使我们的物流成本下降近30%。”益海嘉里周口食品产业园储运部主任栾芳华表示,两个粮食专用码头建成后,粮食可通过输送线到工厂筒仓,“离港即入厂”,如按每年70万吨的产能计算,预计节约运费2000万元。

  去年6月,在郑州举行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上,亿元以上签约项目高达678个。郑州、洛阳、南阳、周口和商丘5个省辖市,共承接项目310个、占比42.4%。转出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项目共535个、占比73.1%。

  目前,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是主要承接地。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遵循“雁型模式”,有利于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差异发展、协调互补的产业格局,保持我国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兵同时强调,承接的产业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通过发挥区位优势、要素禀赋等优势,可以提升承接产业的适应性和根植性。

  “牵一发动全身”

  多地聚焦蓄“新”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

  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紧盯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抢滩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面对我国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把承接产业转移视作成长新机遇,已然成为不少城市的共识。

  “承接产业转移,对四川来说,就是要招‘新’引‘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上表示,此次对接活动的签约项目具有较强的新质生产力特征,22个签约项目协议投资超过1000亿元,创新型、引领型、高新技术型项目占总项目的60%以上。

  “牵一发动全身”。产业转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一地的产业“肌理”重构意义重大。

  关兵介绍,根据2012—2022年各地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看,中部地区在承接纺织、皮革、电子等产业上取得积极成效;西部地区在承接食品、木材加工、电子等产业方面进展良好。

  “从当前的态势看,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转型、转移同步推进的态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也告诉人民网记者,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这三种主要的对接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加速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可通过探索构建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更加高效,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

  成就“双向奔赴”

  产业对接仍需“软硬”支撑

  西寻空间、东觅机遇。要成就产业对接转移的“双向奔赴”,让产业对接转移项目“引得来”,更“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各地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

  4月21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在贵阳举行,这是今年继成都后的第二场国家级产业对接活动。为承势聚力、接好“贵”客,活动不仅设置1场综合活动和4场专题活动,还围绕资源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特色轻工等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地市推介、政企对接、实地考察、专家解读、项目签约等。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产业转移发展的关键保障。四川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发布了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材料与化工产业、轻纺与食药产业在内的4份产业合作供需清单,将重点企业、园区“隆重推出”,使四川产业布局一目了然。

  园区化、链条化、集群化,也是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力方向。比如,内蒙古为“外来贵客”提供“专属计划书”——赤峰市建设京蒙协作(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呼和浩特市通过“拔尖计划”重点打造乳业、硅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四大产业集群;包头市着力打造“世界绿色硅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2023年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160个签约项目中,已开工项目78个,投资额2021.95亿元,占总项目签约投资额的四成多。

  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已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先行先试,积累了良好经验。但同时,承接地在创新、人才、政策支撑、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点堵点,值得关注。

  关兵表示,应坚持“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政府要注重在产业布局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对接平台等方面提供“软硬”支撑。

  魏琪嘉也坦言,科学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仍需在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逐个突破障碍难点。同时,要做好各类信息的衔接对接,加强区域间的政策统筹协调力度,促进产业对接更高效。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