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芜湖大米”这样种成

发布时间:2024-09-01 21:12:11 来源: sp20240901

  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全景。

  无人拖拉机进行旋耕作业。

  智慧稻米产品。

  中联智慧农业农场管理平台。   采访对象供图

  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日前发布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中,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的智慧“芜湖大米”,成为智慧农业和种植业数字化的经典案例。

  芜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近代“四大米市”之一。智慧“芜湖大米”怎样种成?其生产销售过程中有哪些数字化应用?对此,本报进行了采访。

  

  农业有“大脑”

  走进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大片大片的稻田里,满眼皆是绿色。眼下,中稻南粳46正处于分蘖中期,晚稻美香占2号则处于移栽插秧阶段。前段时间,田间茎叶除草飞防等农事作业已完成,在分蘖结束前,还需做好田间见干见湿管水工作和病虫害预防。

  “在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下,我们将水稻生产过程划分为播种、插秧、分蘖、孕穗、成熟等13个环节,进一步地,细化出品种选择、用种量、播种密度、平整土地、氮肥用量、稻曲病防治关键时间、最佳收获时间等49个决策点,实现了全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业务部副经理杨贵杰告诉记者,智慧“芜湖大米”的关键,就在于对水稻种植全过程的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

  简单来说,稻米从种子到收获,全程都有数据在发挥作用,做到了科学化、精准化种田。

  例如,在耕作方面,运用卫星数据指挥旋耕机等智能农机,对土地进行规模化平整,可以精准控制农机耕作区域、面积、深度等,保证土地高低落差不超过3厘米。这样平整后的田地,能提高农药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种植方面,有序抛秧机等智能农机,可以实现机械化有序耕种,确保秧苗密度统一。亩均秧苗稳定在1.6—2.2万穴,秧苗成活率约100%。

  到了收割环节,运用AI收割机动态收集粮食产量、作业位置、含水率、含杂率等数据,通过传感器上传至中联智慧农业云平台,后台实时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调整农机行驶速度、作业高度、风机功率等,能有效降低稻谷折损率。

  杨贵杰说,中联智慧农业研发了环境、作物类、风险管理三大算法体系和病虫害、土壤肥力、农业气象等水稻全生命周期生长模型,开发了农艺、农机、农信融合的“农业大脑”,创建了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五网合一”的智慧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用数字化全面赋能水稻种植。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中联重科在峨桥镇开启智慧大田种植的先河,通过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2019年,中联峨桥基地完成2043亩水稻的数字化改造,2020年实现水稻的数字化、标准化种植,此后逐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可以说,智慧农业技术一步步从实验室走进了田间地头。

  田间科技多

  在田间,可以看到水位仪、土壤墒情仪、鹰眼等许多物联网设备。其中,一个长宽约1米、高约2.3米的设备,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智能化虫情测报灯,它实时测算病虫害的数量、种类,数据实时上传,后台分析灾害发生程度和危害程度,然后通过手机APP指导病虫害防控。”杨贵杰说,在它的助力下,农药用量能下降38%。

  作物要丰产,就要加强田间管理。在这方面,中联智慧农业构建了“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即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地面服务团队、智能农机五个维度。

  杨贵杰介绍,借助小型田间气象观测站、多光谱无人机、360度高清探头等设备,中联作物智能决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田间小气候,全天候展示农作物长势情况,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

  在施肥环节,基于目标产量下作物的需肥量,根据土壤检测指标、品种特性、长势等因素,利用模型算法推算出肥料用量,进行精准施肥。通过肥料传感器,推算秧苗需肥量和土壤肥料利用率,实现每亩氮肥和磷肥用量分别下降32.5%、16.8%。

  在灌溉环节,依托水位和土壤传感器,就能判断田间需缺水情况,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农户在手机APP上就能实现远程灌排。

  说起应用中联智农云APP后的便捷,芜湖万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桂万发感触很深。

  桂万发说,水稻施肥有几个关键节点,到时间了智农云APP会自动提醒,包括每亩的用量都能测算出来。它还能利用历史气象、历史病虫害发生数据,结合气候、品种、算法及虫情测报灯的监测,预测出病虫害发生风险,告知防治时间、防治区域、防治办法,让农户知道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怎么打药。

  种植过程中,基于气候和土壤数据以及目标产量,系统会推荐种植品种、播期和投入品用量,在产前形成种植方案,在产中还能根据农事执行情况、气候变化等因素动态优化方案。

  “过去很多决策只能依靠人工,大家都是凭肉眼去看,凭经验决定。”桂万发表示,使用2年多来,中联智农云APP大大提升了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生产效益。“这几年,我的种植面积从900亩地扩大到1万多亩。如果没有这个APP帮助我们管理,是不可能有这个能力的。”

  智慧的种植过程、科学的田间管理造就了智慧“芜湖大米”“三高一低”——品质高、产量高、收益高、成本低的特点。2020年底,芜湖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国内权威专家组对峨桥镇的智慧“芜湖大米”核心示范基地进行测产,报告显示:智慧“芜湖大米”亩均增产128斤、单产提高14.3%,亩均节约成本约108元,农业数字经济效益显著。

  信息可追溯

  除了农户端使用的智农云APP,中联智慧农业的产品还包括农场管理平台、农产品溯源系统、稻米产业互联网平台。

  如今,消费者扫描智慧“芜湖大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大米的生产信息。

  稻米质量安全可追溯,离不开一个农产品溯源系统。系统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技术互信、数据互信、合作伙伴互信,确保智慧“芜湖大米”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农场管理平台,可以为大规模农场提供农事进展、秧苗长势、收获期预测、产量预估等“农场一张图”管理和农场收支经营分析,实现灌溉设备、无人机、智能农机的远程调度。

  稻米产业互联网平台,则以“1个监管中心+1个数据中台+N个管理场景的配套子系统”为架构,助力芜湖市政府实现产业基础盘点、产业服务提升、产业监管决策。

  智慧“芜湖大米”的诸多优势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2023年,芜湖市繁昌宏庆米业自种1100多亩“芜湖大米”,又与农户签订了近万亩订单。负责人曹晶晶说,这些“芜湖大米”全部销往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批发价每斤6元,而普通大米批发价只有2元多。“效益增加了,种植、加工环节都受益。预计今年我们的订单量将同比增长10%左右。”

  今年3月,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召开智慧“芜湖大米”示范推广工作会。2024年,芜湖将深入实施“831行动提升工程”,即打造智慧“芜湖大米”示范镇8个、示范村30个和示范片100个,以示范镇为中心,辐射带动,确保完成45万亩种植面积;同时,通过标准示范区建设,引领智慧“芜湖大米”提质增效。

  目前,中联智慧农业的技术和产品已覆盖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江西等省份,累计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杨贵杰说,希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能更广泛地应用到普通农户的生产中,切实有效地节本增效,让农民增收。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总书记上海行|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 伊朗在阿曼海扣押一艘美国油轮

总书记上海行|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发布时间:2024-09-01 21:12:12 来源: sp20240901

  新华社上海12月5日电 题: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黄玥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见证无数浪奔浪涌。

  初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这是党的二十大后总书记首次考察上海,此行一项重要安排是在此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这是党中央就这一重大区域战略召开的第二次专题座谈会,上一次是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

  这已是今年来,总书记结合地方考察调研,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主持召开的第5场座谈会了——

  5月,河北石家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6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9月,黑龙江哈尔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10月,江西南昌,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这些座谈会中,有的是第二次开,有的是第三次,有的则是第四次开。“深入推进”“进一步推动”,从会议名称,我们就可以读出一以贯之、不断深化的逻辑脉络。

  此次,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党政一把手,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总书记指出:

  “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

  犹记得两个多月前,浙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八八战略”引领之江大地蝶变的启示:“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举措都是纸上谈兵,都将付诸东流。”

  这次在上海,总书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再绘新篇,明确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一以贯之,格外鲜明。

  “吾道一以贯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一以贯之,源自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1月28日抵达上海,习近平总书记一下列车就前往上海期货交易所考察。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次的考察行程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16年前,2007年9月4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过这里。当时,深知金融之于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后作出重要决定:成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交易大厅里的椅背上,摆放着不同颜色的马甲,早年场内下单,身穿红马甲的是交易员,穿黄马甲的是工作人员。桌子上,老式电话、电脑、传真机、录音机,一如当年场景。

  如今,交易早已从线下转至线上,上期所已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

  抚今追昔,总书记说:“当时期货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已经在亚洲、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了。我们也因此看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正确、步伐稳健、前景光明。要再接再厉。”

  一以贯之,彰显锲而不舍的自觉坚定。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

  一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和未来感:介孔材料、环形RNA、智能机器人、创新药械,还有“空天陆海能”的一个个大国重器,一张张上海科创名片熠熠生辉。

  总书记这样形容参观感受:“上海取得的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6次到上海考察和出席活动、5次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必谈科技创新,勉励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展厅里,掌声响起,朝气蓬勃,志气高昂。总书记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

  他们中,既有精钻“从0到1”基础创新的代表,也有致力“从1到N”产业突破的代表。正好印证总书记赋予上海科技创新的方向:“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总书记勉励:“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向着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持续冲锋,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一以贯之,饱含始终不渝的深厚情怀。

  今年64岁的高爱珍,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新闻画面,感到心里格外温暖。

  “总书记一直关心着基层一线劳动者,把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挂在心头。”高爱珍清楚记得,那是2007年8月2日下午,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海彭浦新村街道第五社区,走进她家的公租房,仔细察看改造后的厨房和卫生间,亲切地同他们拉家常。

  在上海工作期间,“旧区改造”是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的民生课题,他多次强调要将这项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黄浦江畔,一句“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鲜明道出城市建设治理的价值依归。2022年,“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从住宅型的两居室,到宿舍型的双人间、四人间,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书记仔细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的生活状况,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在场所有人感动。

  养老护工、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物业保安……他们是城市的工作者、建设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来自山东临沂的保安苏元宝,希望今后租个大一点的房子,把孩子接到上海,能在附近上学;同为保安的安徽宿州小伙吴涛,想学习考取相关证书,再涨一下工资,还想找个女朋友,在这儿安家;老家江苏盐城的敬老院护理员钱丽丽,她的心愿就是努力工作多攒些钱,支持儿子买套房……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了不起。

  总书记深情地说:“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感到很高兴。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因何而能称“大上海”?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成其大,就在于它能包容”。

  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总结凝练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

  一以贯之,是政贵有恒的恒心所在,也是人民至上的初心所在。

  长江万里,奔腾入海,不舍昼夜。时间,在一笔一划中书写壮丽的东方史诗。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