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东部“大蒜之乡”:“气候产品”十里飘香

发布时间:2024-08-08 14:22:56 来源: sp20240808

   中新网 兴安盟6月14日电 题:内蒙古东部“大蒜之乡”:“气候产品”十里飘香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眼下,正值蒜薹成熟的时节,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蒜香四溢。村里,一处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村民们正忙着在院子里抽蒜薹。

  “别看我这园子就一亩多地,收入可不少。除了种大蒜的收入,夏天还能抽一茬蒜薹卖,起蒜以后再种一茬大白菜,一年能有3笔收入呢。”新鲜嫩绿的蒜薹在村民郭俊清的手中被快速抽出,好收成让他乐得合不拢嘴,“每亩地最少收入1万元,妥妥地一年两茬三个秋。”

图为郭俊清在自家院内抽蒜薹。 曾令刚 摄

  近年来,五三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村民积极发展紫皮蒜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质优价好的蒜薹不仅让蒜农得到实惠,同时也给收购商带来商机。这几天,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收购蒜薹的车辆,蒜农们将采收下来的新鲜蒜薹用车辆运送到路边的收购点,客商仔细验看蒜薹的质量,过磅、装车,随后现金结算。

  2020年起,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对紫皮蒜开展气候品质指标构建和气候品质评价工作,五三村紫皮蒜连续3年的气候品质评价等级均为“优”。2023年10月,该村的紫皮蒜通过“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2024年,五三村被定为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示范村。

  如今的五三村210多亩庭院地每年大约能产400万头大蒜,每亩地收入1万多元,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

图为商户收蒜薹。 曾令刚 摄

  在太平乡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460亩紫皮蒜大田里,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蒜香,绿油油的蒜地中一片繁忙。

  “采收蒜薹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产量,要赶在3至5天内采完。抽蒜薹时要找准蒜薹根部,均匀用力往上拉,这样抽得快还不伤蒜……”突泉县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宫小朋边说边麻利地将采收好的蒜薹打捆、绑绳。

  紫皮大蒜是突泉县特有的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突泉紫皮大蒜因茎头大、品质佳、辛香味强、风味独特而闻名远近。每年当地紫皮蒜品种进入蒜薹采摘期,都会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前来采摘。

  “游客可以尽情采摘,带不走的我们还进行回购。”宫小朋介绍,现在采收的蒜薹一部分经过分拣、包装等加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另一部分放到保鲜库储存起来,等到价高的时候出售。

图为蒜农将蒜薹装箱。 曾令刚 摄

  2024年,突泉县气象局与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紫皮蒜由庭院走向大田的气象服务,建立紫皮蒜气象服务指标,将气象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到紫皮蒜种植。

  “紫皮蒜种植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今年还采用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实现节水、节药。”宫小朋告诉记者,大田紫皮蒜每亩收益可达12000元。

  种植大蒜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现在我一个月能赚4500元,主要工作就是铲草、浇水、抽蒜薹。”家住五星村的村民王凤江是合作社的一名长期工,谈及增收,他满脸洋溢着幸福。

  如今,突泉县结合当地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对大蒜产品进行初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工黑蒜、糖醋蒜、腊八蒜等多个大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大蒜之乡”。(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专访:中国是“人造太阳”计划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组织总干事巴拉巴斯基 - 中国造轻轨列车在墨西哥城首开运营

专访:中国是“人造太阳”计划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组织总干事巴拉巴斯基

发布时间:2024-08-08 14:22:57 来源: sp20240808

  新华社法国圣保罗-莱迪朗斯11月29日电 专访:中国是“人造太阳”计划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组织总干事巴拉巴斯基

  新华社记者徐永春 张百慧 刘芳

  “从关键部件交付到核心装置安装,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我衷心感谢中国的坚定承诺和长期支持,期待与中国继续深化合作。”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小镇,拥有多个巨大厂房的ITER装置正在建设中。巴拉巴斯基在正对施工现场的该组织会议室接受了记者采访。

  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大展鸿图”四个字行楷强劲而灵动。

  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

  巴拉巴斯基长期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见证了中国参与ITER从“跟跑”“并跑”到如今实现部分领域“领跑”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我在ITER工作时,中国还不是该项目的一部分,”他说。“如今,中国给ITER交付的组件涵盖磁体系统、电力系统等多个方面,是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6年,中国正式成为ITER计划参与方,之后不断承接关键任务,持续为ITER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涉及磁体支撑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可耐受极高温的反应堆堆芯“第一壁”等核心关键部件。

  2019年,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及法国法马通公司组成中法联合体,与ITER组织签署托卡马克主机安装的一号合同,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度参与实验堆的“心脏”——托卡马克装置这一核心设备的安装。

  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装置。ITER的托卡马克装置总重2.3万吨。超大尺寸部件吊装和焊接,需要高精度测量和精准就位,且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关键工程交给中国,出于ITER组织对中国团队的高度信任。巴拉巴斯基说:“中国在技术和人力方面为ITER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非欧洲国家中,中国在建设现场拥有最强大的高技能建设人才队伍。中国承接核心装置安装合同,正在出色完成组装任务,非常值得信赖!”

  中方团队攻坚克难,探索创新,高质量有序推进安装工作。杜瓦底座(托卡马克装置压力容器的底座)直径25米,重达1250吨,吊装精度要求将误差控制在正负5毫米以内,中方团队完成吊装的实际误差仅为2毫米。

  近年来,ITER组织与中国合作不断深化,除项目本身外,还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巴拉巴斯基近期曾前往中国。他说:“我目睹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这些进步使中国能够为ITER做出更大贡献。”

  在巴拉巴斯基看来,中国政府对ITER的坚定承诺、对科学研发的一贯支持值得赞赏,相关科技水平的大幅进步令人瞩目。“中国有理由为自己对ITER所做的贡献感到自豪。我衷心感谢中国的坚定承诺和长期支持,期待与中国继续深化合作。”

  ITER是一个七方合作的大型国际科研项目,巴拉巴斯基认为它取得了“7个1相加大于7”的效果。“ITER克服了当前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工作、和谐共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ITER已经超越科学范畴,体现了和平、和谐的国际合作精神。”(参与记者:邢建桥、高静)

(责编:崔译戈、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