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西安鼓乐研究院成立

发布时间:2024-07-14 20:23:19 来源: sp20240714

原标题:首个西安鼓乐研究院成立

日前,我国成立的首个专业性西安鼓乐研究院成立。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西安鼓乐专业委员会也于同期成立,与西安鼓乐研究院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鼓乐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高地和民间艺术团体的凝聚力量,为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在陕西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西安外事学院以青年硕士、博士为主体,成立了西安外事鼓乐团,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古典音乐、振兴鼓乐艺术、凝聚民族精神”为己任,大力推广西安鼓乐。

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外事鼓乐团已在国内外展演四百余场,使西安鼓乐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在助力陕西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尤其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等保障任务中给予了有力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在成立大会上高度肯定了西安外事学院为西安鼓乐传承与创新发展所作的贡献。他说:“近年来,西安外事鼓乐团已经发展成为西安鼓乐保护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助力陕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去交流互鉴,使传统乐技与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

作为西安鼓乐研究院筹建的发起人,省文旅厅党组成员、西安外事鼓乐团团长黄藤说:“西安鼓乐研究院的成立不仅具有‘全国首个’的里程碑意义,更在为破解鼓乐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挑战寻找方法和路径。”他表示,研究院成立后,将凝聚力量、同心同力、和而不同,为西安鼓乐的再创新、再实践、再发展贡献力量,推动西安鼓乐代表中国古典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新成立的西安鼓乐研究院下设鼓乐非遗研究所、鼓乐创作工作室、鼓乐传习所、鼓乐创演工作坊、鼓乐理论研究工作室、钟磬研究所、琴瑟研究所、埙管研究所、响鼓研究所、吟韵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和工作室、工作坊、培训中心,成立后将是目前全国建制最全、规模最大的专业性西安鼓乐研究机构。(李浩)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战位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 太空探索的变与不变(记者手记)

战位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发布时间:2024-07-14 20:23:20 来源: sp20240714

2月12日,陆军某部官兵执行边防巡逻任务。段 伟摄

近日,海军某部组织实战化训练。王海亮摄

  巍峨国门下的青春守望

  冬日清晨,曦光初露,金橘色的光芒洒向阿拉山口巍峨的国门。春节将至,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国门前哨班官兵依然像往常一样认真检查着口岸通行设施。

  时钟指针指向10时整,二级上士曹翔按下电钮,闸门缓缓滑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相继驶过国门。曹翔对记者说:“我们负责口岸开闭关,时间的严谨体现着大国威严,绝不能出错。”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24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深入推进。阿拉山口口岸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0年前,曹翔刚到连队不久,“一带一路”的春风便吹到了这里。如今,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阿拉山口已乘势而起,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原油管道四位一体的“黄金口岸”。在连队培养下,曹翔也逐步成长为一名骨干。

  “冬天,这里气温能低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下,寒冷刺骨;夏天,万里无云,异常干热。不管气候如何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我和战友们始终坚守在祖国边防第一线。身为‘国门卫士’,我感到十分自豪。”曹翔对记者说。

  山口,也是风口。西伯利亚冷空气带来的狂风,是阿拉山口的“常客”,8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要刮160天以上。频繁的大风,让阿拉山口的树木朝着一个方向生长。迎风而上,坚守在阿拉山口口岸的连队官兵傲然挺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风斗雪,用行动表达着对国门口岸深沉的热爱。

  “每逢佳节,倍思前辈。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再加上今天有两名新同志第一次巡逻口岸,我们要去向‘老站长’报到致敬。”上午10点半,曹翔组织执勤人员整理好行装,踏上巡逻路。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前哨指挥情况室,一路跟随官兵巡逻。

  曹翔口中的“老站长”,是阿拉山口边防连第一任主官吴光胜。60多年前,吴光胜带领17名官兵,凭着“三峰骆驼一口锅,顶风冒雪住地窝”的战斗意志,艰难跋涉到当时还是戈壁滩的阿拉山口,建哨立卡。吴光胜去世后,家人遵其遗愿,将骨灰撒在了他魂牵梦萦的边境线上。

  巡逻车沿着执勤路线行驶至“英雄山”脚下。曹翔说,一代代连队官兵培土种树,让这个原本光秃秃的山丘拥有了绿色。记者看到,老站长吴光胜的雕像就立在山头,凝视着国门口岸。

  行至山顶,巡逻官兵整齐列队,迎着风向老站长雕像敬礼致意。

  “老站长,春节马上到了,我们来看看您!过去一年,咱们连队又取得了不少新成绩。请您放心,我们会接续奋斗,用青春热血守护好国门口岸!”曹翔铿锵有力的话,坚定了新兵扎根边防的信念。

  此时,前哨指挥情况室里,指导员打开全线视频监控“红外模式”,原本模糊的影像瞬间清晰,通过轮播监控画面可实时看到边境全线场景。

  “近年来,在上级统筹下,我们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线智能化管控、无人化巡防、军地联动式预警等。”指导员告诉记者,这些年,连队建设得越来越好,快递、无线网络等走入了官兵日常生活。“被大风吹走的信号”“24小时看守的锅炉房”等故事尘封进了连队荣誉室,成为官兵回望当年岁月忆苦思甜的教育资源。

  正午时分,记者从巡逻无人机传回的画面里看到:巍峨国门之下,车辆穿行如织,人流熙熙攘攘,整个口岸洋溢着一派节日前的喜庆氛围。在这热闹背后,口岸官兵始终不渝地践行着戍边职责,心无旁骛地履行着如山使命。记者知道,这些可爱的边防官兵又将在国门口岸度过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新春佳节。(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李 蕾 通讯员 赵晨辉)

  雄伟大坝上的忠诚守护

  “同志,请出示证件接受检查”“同志,请进,注意安全”……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大坝上游人如织。坚守在这里的武警襄阳支队执勤九中队官兵,一边警惕地守护着大坝安全,一边紧张地维持着现场秩序,耐心细致为游客服务。

  一座大坝,接力守护。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该中队一茬茬官兵接力坚守水库,确保一江清水畅流北上。

  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该中队指导员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守坝官兵长年以坝为家、以水为伴,不少人患有风湿病、骨关节炎,但官兵始终用绝对忠诚守护着大坝的绝对安全。

  随后,记者来到被称为“南水北调第一哨”的坝门哨,哨位上方写着一行醒目大字:站好南水北调第一哨,尽好水都卫士第一责。在这里,记者碰到了曾经的守坝兵、军校毕业后又回“家”任职的中队干部庞碧波。

  “老班长曾对我说,水的这头是我们,另一头是人民,这是多么光荣的使命啊,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这条生命线!”望着雄伟大坝和满江清水,庞碧波告诉记者,老班长的嘱托,他一直记在心间。

  凛冽的寒风中,记者登上“水都卫士号”巡逻艇,一级警士长唐建银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水面情况。

  “今年春节我又将在水库度过。每年我都跟家人说回家过年,但经常爽约。”自从守护丹江口水库以来,唐建银很少回家过春节。虽然尽力掩饰着内心的遗憾,但他对家人的愧疚之情还是流露了出来。巡逻结束,他给妻子王红菊拨通了视频电话。

  “你安心工作,我替你守护好咱们这个小家,放心吧!”妻子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唐建银,更加坚定了他忠诚守护大坝的决心和信心。(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通讯员 田 健)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