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应对极端天气的意识必须始终在线

发布时间:2024-08-22 16:26:06 来源: sp20240822

近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江西多地发生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广东进入强降雨、强对流多发季节,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多地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一段时间里,极端天气在我国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给筑牢安全防线敲响了警钟。

应该看到,极端天气有其偶发性,但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无能为力。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树立极端天气常态化的意识,做足常态化防御准备,已经刻不容缓。事实上,越是突发极端天气,越能反映出平时的工作扎不扎实、防灾的意识到不到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全国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防患未然,打赢防灾减灾主动仗。

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工作,就要做到有备无患,化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针对此次极端天气,江西气象部门开展2次全省天气大会商,全网发布暴雨、冰雹、大风红色预警短信4次,累计覆盖1026万人次。山东从早从严从实部署今年的防汛准备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种小概率、高风险、超常规情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带病入汛”。只有压实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巡查值守,紧盯重点部位,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才能做好万全准备,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应对极端突发天气,也要增强底线思维,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越是雨急浪高,越见使命担当。当前,天气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必须保持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极端天气情况下“关、停、撤、转”和抢险救援措施有没有预案?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矿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防范工作有没有落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要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不放过任何一条预警、不疏忽任何一轮险情、不懈怠任何一次处置,确保遇有突发险情、灾情能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

还要看到,每个人都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我们要及时关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比如,雷暴发生时,要进入具有防雷措施的建筑物躲避,远离危险电源;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外出,远离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避免进入涵洞、地下通道等积水处;突遭山洪袭击,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等等。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提升防汛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都是筑牢安全防线的一分子。

天气多变,防灾抗灾慎终如始的意识不能变。增强气象预测能力和水平,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护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须臾不可放松,必须始终在线。

(责编:王曹群、曲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在世遗之城泉州 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故事 - 破解大学生“分数牢笼之困” 高校考评制度改革前后有何变化?

在世遗之城泉州 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2 16:26:07 来源: sp20240822

  当27岁的意大利女孩茉莉(Yasmin Von Roon)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时,她觉得自己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童年时期,奶奶常给她读《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将泉州描绘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市场上有堆积如山的香料、宝石、名贵木材、金银饰品等,即便地中海地区的香料中心亚历山大港,其香料贸易量尚不及泉州港的十分之一。”马可·波罗如是写。

  “什么样的地方能有这么辉煌的历史?”茉莉对泉州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为此,她很早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眼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

  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见证了千年来多种文明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也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下的新故事。

  “泉州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山东大学教授姜波长期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工作,在他看来,泉州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它代表了古典时代东方的航海传统,揭示了中华文明“向海而生”的一面,还是体现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遗产地。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历史。”姜波说,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城市,曾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印度、锡兰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使者、商贩,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和谐共处。

  泉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航海的基因,也在新时代书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祖籍泉州晋江的印尼华侨许金聪曾在1979年“下海”经商,他卖过菜,开过小工厂,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民营的印染工厂,但创业艰难,不久就倒闭了。后来,许金聪又两度“下南洋”,创办了宇宙集团,发起印尼晋江同乡会。

  “不惧风浪的海洋文化是我们闽南人的创业精神。”许金聪说,“失业不可失志,失财不可失德。我们始终记得,只要信念有,敢拼定会赢。”

  在30年的时间里,许金聪曾走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创作出《闽商下南洋》系列小说。他还遇到很多年轻的华人,“我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福建人,闽南人’。他们已经几代人没有回过中国,可还记得自己来自哪个村哪个巷。”许金聪说,在菲律宾、印尼的许多地区,还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保留着浓厚的泉州文化传统,福建话是人群中更通用的语言,“海外华侨,根在中国”。

  “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铺就了古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今天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姜波说,“我们应该弘扬闽南人这种向海而生、梯航万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保持开放,保持一种包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

  7个月前,茉莉来到中国,成为浙江大学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的硕士生。

  从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亚,茉莉已打卡中国20多个省份。在她心中,泉州始终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欢迎我的城市,泉州人都很热情友好,他们的包容让我觉得宾至如归。”

  作为一名自媒体视频博主,茉莉常在Instagram和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去重庆时,她发布了一条“外国人在重庆”的TikTok短视频,短短几天就获得了2000多万人次播放量。

  小时候,茉莉只能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中国。真正来到中国后,却发现它远不止新闻中描述的那样。“所以我拍摄短视频,想给大家展示中国真正的样子。让不曾到过中国的海外友人也能欣赏中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国人的善良、热情。”

  除了吸引外国友人进来,泉州也作了很多新探索,让这座世遗之城承载的厚重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朋友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国内首个海事博物馆,也是首个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随着泉州申遗成功,海交馆作为文化地标,成为人们全面了解世遗之城的重要“打卡点”。

  馆长丁毓玲说,海交馆会不定期在海外举办展览,讲述泉州航海贸易开拓海洋的故事。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8年,海交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组织了以“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为主题的展览,名为《远方的故乡》,当地许多阿拉伯人观看后都大受感动。

  “他们都表示,没想到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这么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持续不断地来到中国泉州。正是泉州宽松包容、兼容并蓄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祖先留下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一直传承到今天。”丁毓玲说,“这也是我们做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工作非常有价值的地方,能体现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是我们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

  在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翻译曾国恒看来,千年前,泉州已是“涨海声中万国商”,在当下,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章、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更成为一件“人人可参与”的事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用使命感来要求自己,把自己当作代表中国的使者,成为一张行走的对外交流‘名片’。”

  “正如几个世纪前马可·波罗在我们的文化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样,我也对未来意大利和中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充满希望。”茉莉说,“希望我们共同的历史成为持久合作的基础,让这一友好关系跨越时空,架起理解、友谊和共创的桥梁,让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成为我们未来团结和繁荣的象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