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中国仓储指数为52.2% 行业持续向好运行

发布时间:2024-09-16 22:05:02 来源: sp20240916

   中新网 12月4日电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消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调查的中国仓储指数,2023年11月份为52.2%,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显示仓储行业持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本月各主要分项指数均保持在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业务利润、平均库存周转次数、企业员工等分项指数回升幅度较为明显,显示仓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活跃,业务需求有所回暖,商品周转效率保持高效,后期发展动力较强。具体来看,本月指数有以下几个特点:

图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

  业务需求回升,员工人数增加。11月,新订单指数为53%,较上月回升3.3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表明随着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仓储业务活动也更加活跃,新增订单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分品种来看,大宗商品中,由于新一轮保交楼工作推进力度加强,建材市场交易有所复苏,新订单指数上升显著;消费品中,受电商促销带动,食品、服装、纺织品等品种新订单指数表现突出。此外,企业员工指数为53%,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连续八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本月达到新高,表明随着市场需求好转、业务活动增长,企业员工人数稳步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成本增速放缓,利润有所改善。11月,主营业务成本指数为52.7%,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成本支出仍在增长,但是增速有明显放缓;业务利润指数为50.3%,较上月回升2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表明由于业务量增长、成本增速放缓,企业利润有所改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周转速度加快,库存水平回升。11月,平均库存周转次数指数为52.2%,较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在扩张区间继续增长,表明商品周转效率继续提高。期末库存指数为50.6%,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虽然有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扩张区间,表明期末库存量继续增长,企业补库有一定积极性。

  企业信心充足,预期保持向好。11月,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2%,较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55%以上的较好水平,显示企业对后市保持较好预期。宏观经济运行整体相对稳定,各项扩需求、促增长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继续发力,仓储业务需求仍有增长空间,预计仓储行业将延续平稳向好发展态势。

【编辑:刘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新增4个本博一体化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

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发布时间:2024-09-16 22:05:03 来源: sp20240916

12月14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于日前出版。《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活动产出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7.13分,比2012年提高16.85分。

“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和浙江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中部的安徽、湖北等地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说,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报告》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2023年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和浙江,与2012年报告排名一致,这6个地区为我国创新领先地区。第二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分的地区,2023年为湖北、重庆、安徽、陕西等15个地区,较2012年增加8个地区。第三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在50分以下的10个地区,今年比2012年减少8个地区。

玄兆辉说,相比2012年,今年有14个地区排名上升。其中,江西和安徽综合排名上升幅度较大,分别提升9位和8位。

《报告》显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第2位,天津排名第4位,河北排名第21位。“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在协同创新中加快推进,2021年河北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24.7%。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与此同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江苏和浙江也稳居全国第5位和第6位。

“长三角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玄兆辉告诉记者,该地区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数、企业R&D研究人员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等13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技术国际收入则占全国近5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效同样引人瞩目。广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达到86.01分,位居全国第三,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保持在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经济带创新效能进一步显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共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个,沿线1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第7位,比上年上升1位;重庆、四川综合排名分别为第8位和第12位;贵州和云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分别上升7位和2位。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流域9省区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比如,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第10位,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上升8位;甘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青海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均提升2位。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