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留学生谢民:中国人热情幽默就像家人

发布时间:2024-08-29 21:03:02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石家庄11月16日电(记者 艾广德)“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空闲的时候读一本经典,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增长智慧。”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谢民身材高大,说起话来却轻声细语。

孟加拉国留学生谢民。受访者供图

  已经来中国6年的谢民,目前在河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中国结缘是在2015年,那时谢民在孟加拉国达卡的孔子课堂工作。“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吸引我,所以我想深入了解中国,想亲眼看看中国人真正的生活方式。”

  2017年,谢民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刚来中国的时候谢民不会说中文,去食堂吃饭时说不出菜的名字,去超市买东西不知道东西的名字,那时候他经常用手机翻译软件跟中国人交流。“后来我慢慢学会了说中文,我觉得中国人特别热情和幽默,就像家人一样,我身边的中国朋友经常教我学中文,如果我发音不对,他们会立刻给我纠正。”

谢民和同学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谢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没有课的时候,他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河北省是文物大省,在河北博物院里共有《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等10个常设陈列。每次来这里参观,谢民都流连忘返。“站在这些精美的文物面前,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几千年以前中国就有那么灿烂的文明,非常令人震惊。”

谢民非常喜欢中国的汉服。受访者供图

  谢民的本科学历是在北京语言大学拿到的,那时候他就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来到石家庄后,他了解到正定荣国府景区曾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取景地之一,就兴冲冲地跑去参观。谢民说那是一次非常美妙的经历,尤其是身穿汉服在海棠树下拍照,让自己体验了一次“红楼梦中人”的感觉。

图为谢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马拉松赛事。受访者供图

  “我也喜欢去图书馆看书,经常在图书馆听一些讲座,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经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享受。”谢民喜欢旅游,去过中国的新疆、广州、山西等地,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山西的那些古建筑。谈起自己生活的城市,谢民深有感触。“石家庄是一座发展很快的城市,城市建设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这里能看到繁华的街道,也能体验到很多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中国这几年谢民最大的感受是科技的应用让生活充满新体验。“在中国生活非常方便,比如便捷的支付方式,出门根本不需要带现金。每个城市之间都有高铁连接,出行效率非常高。还有在中国出门有共享单车,吃饭可以点外卖,这些在我们国家都是没有的。”

  虽然身在中国,但谢民时时都牵挂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孟加拉国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也给孟加拉国带来巨大变化。“我经常和孟加拉国内的朋友聊天,所以知道在孟加拉国的中国企业帮助当地修建了大量公路和桥梁,比如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以及孟加拉国首条地铁。”谈起将来,谢民说,他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他希望拿到博士学位后,能在中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完)

【编辑:姜雨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 - 涉嫌寻衅滋事 网络主播“张美丽”被警方逮捕

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9 21:03:03 来源: sp20240829

  图为第三十五届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海报。

  图为中法合拍纪录片《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海报。

  阳光、海滩、纪录片……6月24日至27日,第三十五届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在法国海滨城市拉罗谢尔举行,一大批题材各异、风格多样的中国纪录片集结亮相,其中中法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文明的荣光》《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等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献礼,格外引人注目。

  讲述中国故事

  展现中国价值

  本届纪录片节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送展的纪录片在题材和类型方面均十分丰富,从人文、科技、自然等领域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例如《敦煌:行走色彩之端》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富学、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韩卫盟及专职画家雷蕾等6位敦煌学研究者,从诸多敦煌壁画中选取人物形象这一题材,由学者通过临摹、修复、复原、展陈等方式,展现敦煌艺术的色彩之美。再如《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其制作团队历时近4年,深入密林、高山、雪原,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种群的隐秘生活,真实呈现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多年来为恢复并建立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圈所做的种种努力。又如《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邀请中法两国多位厨师,深入蔬果、海鲜等6类食品核心产地,寻访食物的种植和生产故事,记录食材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既展现出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探讨了食物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神话般的货币故事》则探访全球与货币相关的重要考古遗址和文化遗存,追溯人类从金银贵金属使用、金银铜币铸造、纸币发明到虚拟货币出现的演变历程,讲述货币为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观众深入思考当代货币体系和金融环境提供独特视角。

  科技类纪录片并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展示出科学家研究的价值与方向。例如纪录片《神奇的真菌世界》囊括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真菌种类,立足于最新科研成果,讲述真菌在漫长历史时空中的发展历程。该片同时深入中国几大真菌集中区域,探寻这片土地上的神秘真菌世界和真菌物种所拥有的奇妙力量,呈现中国真菌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科研努力。又如《三星堆——古老的城市》基于2021年中国三星堆遗址三至八号坑新一轮考古发掘令人惊叹的成果,与数千年前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遗迹相比较,展示新一轮考古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模拟实验考古学研究方法的精细化运用,试图揭开三星堆文明神秘的面纱,探寻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

  再如纪录片《生命如何影响生命》关注中国前沿生命科学,联合国内多个顶尖实验室,如全球首次应用碱基编辑疗法治愈血红蛋白病的上海科技大学陈佳教授团队、建立更加快速高效的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体系的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研发肉桂酰菌素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冰教授课题组等,聚焦科学家团队及其关注的难题,带领观众跟随科学家的思考,认识生命科学的相关现象与机制,记录下中国科学家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应用和服务的努力过程与突出成就。

  记录文化交流

  折射文明之光

  近年来,中国人文类纪录片坚持扎根中华文明沃土,立足世界文明宏阔视野,不断改进国际传播观念和手段,探索中国故事的独特叙事,在世界纪录片版图中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一方面,中国人文类纪录片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展现了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人文历史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难度较大,以央视纪录频道为代表的中国纪录片制作传播平台主动迎接挑战,坚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的创作理念。国际视野和他者视角的融入,使中国人文类纪录片体现出对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人类共通情感的探寻,呈现出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中国精神。其中,中外合拍纪录片日益受到全球观众好评。

  纪录片《文明的荣光》跟踪记录了中国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举办的中法两国文物与馆藏大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17世纪时欧洲掀起“中国热”,至18世纪席卷整个欧洲大陆。1688年8月7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写下一封致中国康熙皇帝的信。336年后的今天,影片聚焦这封当年未能送达的信,同时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文物为媒,将这段中法人文交流故事娓娓道来。

  中德合拍纪录片《时间,千年之旅》借由“时间”这一概念,尝试穿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讨论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测量,以及当下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主创团队与合作方邀请来自中、德、法、英等国哲学、历史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时间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梳理人类对时间的发现、感知和测量如何随时代变迁、如何形成不同解读,展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时机时势”等东方文明思想。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纪录片为不同国家民众打开一扇相互了解、交流互鉴、增进友谊的窗口。中国优秀纪录片正呈现中国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鲜活有趣的日常生活,传递中国主流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生动诠释着“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文图片均为金梦玉提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6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