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4-09-02 19:08:11 来源: sp20240902

原标题:中国民航大学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如何将其应用在我国民航领域,并探索制定一套与之匹配的定位追踪和导航等标准,是我们重点攻关的课题。”5月13日,中国民航大学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鹏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卡脖子”问题,不能仅靠科研人员“单打独斗”。中国民航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按照“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原则,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产出。

创建科技创新研究院

“我们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成生物航油组分。通过优化调整组分,能够得到芦竹基可持续航空燃料。这种燃料可以做到负碳排放,是化石燃料的良好替代品。”中国民航大学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晓军说。

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得益于学校推行的有组织科研创新模式。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创院),推进重大工程问题攻关。以杨晓军及其团队的“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为例,科创院帮助他们集聚来自校内外航空安全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家,打破原来“单兵作战”局面,以多方力量推动项目实施。

在科创院副院长周晓猛看来,科创院是学校打造的有组织科研高地和人才特区。它打破学院与学科间的壁垒,按照“资源围绕目标转、机制围绕目标转”的原则,加强资源和要素一体化配置,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以科创院为依托,王鹏带领航电系统适航技术团队,很快吸引了13名不同学科的精兵强将,投入到对北斗适航审定技术的研究中。

通过与行业多家研发单位联合攻关,团队制定出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机载设备适航标准与符合性路径。这为国产北斗机载设备的科学认证和装机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科创院已经汇聚12支创新队伍,在助推国产大飞机换装“中国心”、飞机液压系统智能运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民航等重大项目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研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任务越来越交叉,需要更多跨学科人才集聚起来,开展科研攻关。”周晓猛表示,科研范式的重大转变、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都需要高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

打造科研育人体系

作为一所行业院校,中国民航大学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战略目标,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同时,学校探索建立“院—院”协同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以中国民航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例,院长刘洪丽介绍,研究院积极探索与学院间科研平台的共享机制,把研究院科研平台打造成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同时,研究院通过实验室开放、科普活动、本科生参与实验、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形式,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

科研育人不仅体现在科研平台、科研资源的共享中,更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植过程中。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成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单位。

为了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业孵化项目,制定了“五航工程”双创培育孵化服务管理办法,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创业孵化工作有机结合。

近三年来,科技园孵化68个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2023年起,科技园与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开展产教融合研究生创新项目孵化,首批7个项目获得立项。

(记者 陈 曦)

(责编:郝孟佳、孙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壹据技术赋能古陶瓷检测 推动文物数字化建设 - 两部门:今年将支持1000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进行奖补

壹据技术赋能古陶瓷检测 推动文物数字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02 19:08:12 来源: sp20240902

  4月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携手北京壹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据技术”)合作开发的一套古陶瓷溯源在线分析系统通过评审专家结项论证。

  同时,壹据技术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古陶瓷智能检测程序结合手持式XRF也正式迭代亮相,并已与国内多家文物保护机构展开全方位合作。

古陶瓷溯源在线分析系统结项会现场

  科学检测为文物“验明正身”

  目前,很多文博单位文物藏品多来源于发掘、采集、收购、拨交、交换、捐赠、旧藏等渠道,以上来源方式除发掘以外,其他渠道来源的文物都亟需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科技认证。

  对于文博单位来说,文物数字化首要工作就是检测鉴定文物,在无损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大数据、算法结合,安全、准确地检测,为文物的“验明正身”。

  壹据技术总经理陈俊华表示,壹据技术自主研发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专用软件正为文物无损检测提供了最新的科技解决方案。

壹据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

  据了解,壹据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系统,即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简称:XRF光谱仪),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式的物质检测方法。该设备通过数字化大数据、智能云计算在线分析,可快速解决古陶瓷的窑口及断代;具有无损检测、便携、快速;检测参考数据链条完整;检测准确率98%以上等特点,为田野考古,墓葬,沉船,生活遗址,博物馆征集,文物缉私等古陶瓷年代及窑口断代提供证据。

  据壹据技术专业技术人员介绍,为确保系统在采集检测文物成分时的结果可以保持高度一致,会采用校准补偿算法确保不同设备测量同一样本时得到的成分数据均保持在准确计算分析范围内,不会因系统硬件老化导致测量结果偏差。

  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古陶瓷检测专用算法;壹据科技APP高效智能算法,其功能速度快、分析准确;检测一键式出报告;标准化数据采集,数据梳理,数据评估上线;移动端及电脑端检测数据、报告无线同步,此功能适用于海关及博物馆使用,多终端登录权限方便于官方督查;每检测一件真品检测报告中提供检测参考的标本图片。

  “这个设备对使用者来说非常好。”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长、研究员韩建武表示,该设备重量轻方便携带,出结果速度快,并且不损坏文物,实用价值高。

  目前,壹据技术XRF手持仪现已在北京金中都遗址、上海长江口岸二号遗址、陕西省富平银钩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进行使用。

壹据技术赋能古陶瓷检测

  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当前大部分古代生活遗址发掘,陶瓷标本多样,跨越多省市、多品种。壹据手持式XRF古陶瓷智能检测仪可对出土的陶瓷器或残片进行检测分析,田野考古可以现场出结果,这对考古发掘具有重大意义。

  壹据技术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持续合作,已成为其考察、研发、数据一体化合作伙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壹据技术检测与数字软件开发提供指导,并实现文物数据共享,实现权威智能检测,从而实现从文物的数据化分析到智能检测的飞跃。

  据悉,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承担的古陶瓷便携式XRF釉层元素大数据库建设项目是用科技方法解决文物考古研究的有益探索,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覆盖了广泛地域的窑址,采集了近百万条陶瓷主微量元素数据的古陶瓷釉面成份大数据库,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大数据规模。

  对此,西北工业大学遗产研究院院长程圩表示,这个项目适应时代需求,既发挥了高校的科研优势,又发挥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过去,由于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与技术人员,造成我国古陶瓷文物大量流失。壹据手持式XRF的推广应用,则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壹据技术总经理陈俊华

  陈俊华表示,通过壹据手持式XRF,只需一分钟检测就能解决海关缉私现场执法无依据的问题,可有效的控制走私、使执法单位有据可依。

  据了解,壹据技术设立了古陶瓷检测领域的采集标准,支持海量数据云计算在线出报告,推动公平公正溯源检测。此项技术填补了多岗位鉴定缺乏专职人员的空白,解决了古陶瓷文物鉴定缺乏依据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力量,致力建立古陶瓷科技鉴定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文物数字化建设提供科技赋能,助推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让真正的文物‘活起来’。”陈俊华说道。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