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项成果获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4-08-25 15:21:54 来源: sp20240825

原标题:70项成果获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科技日报讯 (记者崔爽)4月13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江苏苏州揭晓。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摘得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其领导创立的中国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体系AVS,推动中国数字视频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的跨越发展。

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70个获奖项目成果,这些成果分获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涉及生成式AI、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为加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化等问题,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场景驱动·数智强国’——2024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于活动现场正式启动。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束为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变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的时代命题,也是科学组织责无旁贷的使命职责。

束为强调,要畅通产学融合之路,衔接人工智能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塑造新兴产业优势,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人工智能精准嵌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要主动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携手世界各国的科技社团,共同应对数据争夺、数据安全、技术霸权等风险挑战,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我们在关注奖励荣誉的背后,也期望更多科技成果和人才项目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做出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建议,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加速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学会的人才力量,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的问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和高水平应用,邀请相关高等院校和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地方产业命题、揭榜挂帅等机制,打造全方位、多场景、高频次的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和主导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应用场景评测和标准制定,助推一批前沿重点应用示范项目产业化落地。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支持,是面向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

(责编:方经纶、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经济观察)中国各地忙开工 力拼投资“开门红” - 无缘罗马大师赛四强 张之臻心态有提升

(经济观察)中国各地忙开工 力拼投资“开门红”

发布时间:2024-08-25 15:21:56 来源: sp20240825

   中新社 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王恩博)2024年伊始,中国各地正忙着开工。仅头两个工作日(1月2日、3日),就有多个省份敲定一季度乃至全年重大项目,力拼扩投资“开门红”。

  如河南省2日公布了2024年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520个项目总投资约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安徽省2024年第一批460个重大项目也于当日开工,总投资4896.3亿元。上海静安、杨浦等多区新年以来亦集中开工或签约一批重大项目。

  更有省份着眼全年排出时间表。江苏2024年将安排实施重大项目450个,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根据计划,其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要达到75%,最迟9月所有项目将全部开工。

  多地密集布局重大项目,折射出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热度和投资强度持续回暖。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23年就颇为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表示,基于工程机械运行数据构建的中国工程机械活跃度指数2023年各月总体平稳,3月以来保持在40以上,特别是下半年连续4个月稳步上升,11月升至45.5,较7月增长4.9个点。

  在此背景下,2023年1至11月,中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6.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亿元及以上项目高5.0个百分点。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仍将是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其中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投资不能盲目。”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当前有效的投资一要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二要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能,三要有助于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提高。

  从着眼补短板的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到旨在激发新动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2023年底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已为新一年项目建设划下重点,力图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各地重大项目布局也折射上述思路。例如,上海各区开工的项目涵盖市政道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商业办公、保障住房等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安徽开工的项目“新”意盎然,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总投资2476.6亿元。

  二是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眼下中国民间投资重点正逐步转向实体经济领域,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1至11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中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9.1%。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速为9.2%、14.2%,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全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信号仍在持续释放。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2日公开表示,要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项目推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相关配套措施也在不断跟进。国家发改委此前已宣布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工作,为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重点支持方向、示范性显著的民间投资项目强化融资支持和要素保障,打通项目落地的堵点痛点难点。官方称,此举有助于民间资本“投得快”“投得好”。(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