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风景线)上海豫园:土木“写”成的“江南文学”

发布时间:2024-08-17 22:02:42 来源: sp20240817

   中新社 上海12月9日电 题:上海豫园:土木“写”成的“江南文学”

   中新社 记者 郑莹莹

  秋冬交错时节,上海树木“染”上橙黄绿棕的色彩。在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的豫园,江南古典园林吸引游人感受时节里的自然与建筑之美。

  “园林是土木写成的文学,文学则是用语言材料砌成的一座园林。”——《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用这句话概括了园林与文学的关系。

  豫园身处上海闹市,见证岁月更替,正像一本描绘上海城市变迁的经典“江南文学名著”。

  海上出名园

  上海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昔日的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豫园的“豫”字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乃潘允端向父母表达孝顺之情。

  豫园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秀美。历代文人给予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等美誉。

  在岁月的洗礼中,豫园也曾被破坏,经历多次修缮才成了如今的模样。

  在这个占地三十余亩的园林内,有三穗堂、点春堂、会景楼、积玉水廊、听涛阁、古戏台等40余处景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所幸的是,在修缮中,尽管雕花等装饰发生了变化,但豫园的整体格局未变,原来的池子、厅堂等位置都在原处,“楼还是那个楼,亭还是那个亭,墙还是那个墙。”

  另外,他还指出,豫园的“镇园之宝”未变。

  豫园的“玉玲珑”乃江南三大奇石之一,是宋徽宗时期的“艮岳遗石”,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此峰具“瘦、透、皱、漏”之美,据传“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墨客知“鱼乐”

  山、水、花、木,亭、台、楼、阁,中国的园林不仅是昔日文人的住所,也是其款待宾客、与人交往的空间。在历史长河中,园林代表着中国古人一种寄情于亭台轩榭、鸟语花香之间的乐逸生活方式。

  比如,豫园的鱼乐榭建筑精致,小巧玲珑。“鱼乐”二字出自《庄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取名“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

  数百年间,沧海桑田。豫园外的城市风貌几度变化,豫园也渐成文人雅士荟萃地。昔日,这里画铺、书坊、旧书摊、笔墨店云集。1928年,这里有青莲室、丽云阁、笔花楼等书画笺扇店22家,经营笺纸、楹联、书画、折扇等商品。岁时,豫园还有梅花会、兰花会、菊花会等雅集。

  随着岁月变迁,豫园的一部分保留园林“原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部分渐渐融入现代城市商业版图,成了仿古建筑与“老字号”商铺交相辉映的豫园商城。

  这几年,豫园商城十分红火,集聚古香古色的建筑、民俗灯会、“老字号”商铺等。在熙来攘往的游人中,不仅有钟情汉文化、穿古风服装的“Z世代”,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

  而在另一边,以园林方式保留下来的豫园也并不“冷清”。在假山里“窥”风光,在“峰回路转”间望回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抵达上海时,总不忘来此“读一读”岁月里的江南园林。

  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在他的《碌碌有为》一书中写道:园林对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社会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无论是豪华的还是朴素的,要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园林,绝非易事。

  到了现代,园林依旧有着众多拥趸,因为名园里不仅有池馆水榭、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还寄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往。(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新时代画卷) - 洞庭湖决堤口延伸至约150米 已安全转移5755名群众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新时代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17 22:02:43 来源: sp20240817

  奏响生态绿色交响曲   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流经苏浙沪15个乡镇,直达黄浦江。吴江区首创联合河湖长制并在示范区内推广,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水质持续改善。图为吴江东太湖夜景。   史译能摄(影像中国)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祥符荡景色宜人。祥符荡位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近年来当地对祥符荡水域进行了水生态修复,实现水清岸绿。   窦 皓 车国康摄影报道

  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大力推进岸线综合整治。图为横跨沪苏两地的元荡慢行桥。   上海青浦区委宣传部供图

  书写设施互通新篇章   沪苏湖高速铁路连接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的骨干线路,预计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图为沪苏湖高速铁路盛泽段。   高 刚摄(影像中国)

  示范区优化区域交通路网,城乡交通一体化不断深入,群众出行便利度进一步增强。图为平黎公路嘉善段改(扩)建工程桥梁建设现场。   胡凌翔摄(影像中国)

  工人在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青浦朱家角段现场施工。沪苏嘉城际铁路建成后,可加强示范区内及与各地主城区间的快速联通。   陈宇帝摄(影像中国)

  开创产业升级新局面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该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元,预计于年内竣工交付,交付后,可容纳约3.5万名研发人员办公。   王 初摄(影像中国)

  示范区着力打造知识创新型总部聚集区。图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家企业的光纤筛选车间。   左 毅摄(影像中国)

  绘就美好生活幸福圈   示范区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72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图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   本报记者 巨云鹏摄

  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蒋村牛桥头市集热闹喜庆。当地将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蒋学廉摄(影像中国)

  居民在江苏“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专窗办事。目前,150多项跨区域服务在长三角实现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超680万件,线下窗口服务超30万人次。   姚雪青 卜亚楠摄影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

  在这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验田”,紧盯区域协调发展共性难点问题,一批跨省域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索稳步推进:

  规划一张图,沪苏浙两省一市共编、共研、共推、共议的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已经建立;

  环保一把尺,开展重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建立跨域生态保护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从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8.4%上升到96.2%;

  市场一体化,成立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形成示范区内两省一市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一系列成果;

  政务一网办,打通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政务服务接件平台,推进“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提高企业跨区域经营便利化水平;

  项目一个库,针对跨区域项目审批流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要件材料不同等难点,建立跨域建设工程项目一体化审批机制;

  民生一卡通,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实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同城待遇”,跨省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惠及246万名参保人员。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4年多来,已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持续推进145个亮点项目建设。

  今年1月2日,示范区执委会、沪苏浙两省一市发展改革委、苏州嘉兴两市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示范区未来三年重大建设项目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新征程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必将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先行探路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本报记者  巨云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5日 04 版)

(责编:袁勃、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