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 古韵新颜(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发布时间:2024-07-30 17:37:33 来源: sp20240730

  图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核心阅读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以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获得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3年多来,海淀区将“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连点成线、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打造“一道十三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三山五园生机盎然。

  

  今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获得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

  3年多来,海淀区将“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连点成线、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打造“一道十三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三山五园生机盎然。

  “我们坚持保护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与北京老城的联系,构建文物保护责任、价值研究阐释、展示交流传播、资源活化利用、科技支撑五大体系,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和环境治理提升,让三山五园地区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金名片’。”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说。

  合力保护

  汇聚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

  打开《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中的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不可移动文物密集,呈现集中连片之势。

  “三山五园地区有121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类型多、管理情况复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柳阑介绍,“我们探索构建创新合伙人机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力度。”

  以清华园车站旧址为例,上世纪80年代,老车站停用,之后成了铁路职工宿舍。经过协商,2022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将清华园车站的文物管理权移交给海淀区,腾退、拆违、修缮、环境提升等工作随之展开。

  2023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经过修缮对外开放,超百万人次参观,清华园车站旧址成为热门打卡地。

  在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汇聚了来自66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涉及考古、历史、地理、建筑、园林艺术等领域,以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助力三山五园保护和发展。

  “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三山五园跨学科课程”……海淀区开发了“三山五园”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推动文物保护传承进校园,厚植文化自信。

  科技赋能

  文保管理“全过程、全天候”

  三山五园地区的文物保护利用,更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

  走进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只见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328处重点文物的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是不可移动文物智能保护系统,也被称为“文物大脑”。“我们加装了智能感知终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当有人进入文物警戒范围,系统会自动报警,在指挥大屏上就能看到。”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利用科科长朱玉京介绍。此外,文物一旦发生险情,系统也会发出警报,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全过程、全天候”。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海淀区为27个街镇配备41名专兼职文物巡查员,对文物进行风貌检查、周边环境检查、消防安全检查、自然灾害巡查等。在工作日志上,对不同级别的文物,巡查次数有着不同的规定。比如,对一类风险文物每个月至少“打卡”4次。“他们是确保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前哨’,打通了文物巡查的‘最后一公里’。”柳阑表示。

  借助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手段,“万园之园”圆明园得以重现。圆明园遗址西洋楼片区、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以及195件馆藏文物完成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了数字文物库及纹样库,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云观展”。

  步入《千机圆明》全景沉浸式飞行体验空间,光影交织中,巍峨宫城、南北园林迎面而来……利用裸眼3D技术,人们直观感受到园林之美。“通过‘文化+科技’的方式,游客可以更好观赏园林美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介绍。

  融入日常

  保护利用成果惠及百姓

  清河,是三山五园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河道,被称为海淀区的“金腰带”。从树村闸到体大西桥之间,全长1.17公里的河岸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清河之洲”。

  2020年,以“清河之洲”为起点,海淀区启动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水岸共治,水城共融,一项项工程稳步推进。

  “我们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节点设计之中。”“清河之洲”项目设计负责人李桂丽说,霏红无际、汇芳残雪、桃源春深、青坪乐处等18处景观节点名称均来自圆明园四十景,设计团队查阅了《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三山五园史略》《中国古典园林史》等大量文献资料,反复推敲细节。

  巧思随处可见。一处工业风格的闸房,加上高低错落的传统样式屋顶和水波纹格栅,成了“树村闸影”;承接树村路的雨水口,巧妙地隐藏在观景平台下,平台上可观扁舟云影,水岸边花树烂漫,重现“云舟芳树”意趣……

  毗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在畅春园西花园旧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正拔地而起:简约大气的造型,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时尚。项目总建筑规模为2.1万平方米,约有1.9万平方米建筑“藏”在了地下。“这样能最大程度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维持‘三山五园’的整体历史风貌。”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说。

  按照规划,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将与颐和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以及众多高校博物馆形成三山五园博物馆群。其中的数字展将通过前沿的科技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三山五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人文与自然,三山五园不断铺展新的时代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1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山西发现明代晋端王夫妇墓为研究晋藩王史提供新资料 - 非遗“圈粉”Z世代,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山西发现明代晋端王夫妇墓为研究晋藩王史提供新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30 17:37:34 来源: sp20240730

   中新网 太原2月22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2日对外公布太原明代晋端王夫妇墓考古发掘资料,3座墓葬出土陶器、玉器、丝织服饰和漆木棺等随葬器物,为研究藩王殓服、随葬制度以及晋藩王历史提供新资料。

晋端王继妃王氏墓志正面拓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3座平面呈“甲”字形的大型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3座墓葬的墓主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晋端王继妃王氏(M1)和晋端王夫人院氏(M3)。

  在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对周边遗存进行调查和勘探,发现陵墙及相关建筑遗迹。3座墓葬位于陵园中部,且均被盗扰,但规模较大,出土陶器、瓷器、玉器、金银饰件及墓志、圹志等,还保存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

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墓的墓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据本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赵辉介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第三子朱棡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晋府与明朝相始终,共实封11位藩王。本次发掘的晋端王陵园内的3座墓葬,为研究晋藩墓葬制度提供重要资料。

  赵辉介绍,本次发掘的3座墓均为前、中、后三室,结构与恭王墓、裕王墓基本相同。端王陵区3座墓均无耳室,说明至少从端王开始,晋王墓已不再设耳室,这当与藩王的政治影响力逐渐降低有关。

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墓出土的金戒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此次发掘的3座墓虽均被盗掘,但仍保留部分随葬器物,特别是正在修复的丝织服饰、漆木棺、漆木器等,将为日后研究提供一批科学资料。此外,M1、M3各出土一件铁葫芦形饰件,此类器物在定陵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及孝靖皇后棺上均有发现,为研究藩王殓服、随葬制度及晋藩王历史等提供新资料。(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