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赋能“热经济” 黑龙江奋力打造冰雪经济新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4-07-29 09:46:06 来源: sp20240729

  这个冬天,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迎来了空前的热度,在漫长的冬季,黑土地正焕发着热情洋溢的活力,让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进入冰雪季以来,“冰城”哈尔滨在国内外的人气、热度、好评持续上升,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带动全省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冬季顶流”,非一日建成。今冬,黑龙江冰雪旅游的火爆局面,是黑龙江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巨大成效。

  厚积薄发 激活文旅市场

  黑龙江是冰雪资源大省,也是中国现代冰雪产业的肇兴之地,冰雪大世界、雪乡、“北极”漠河、“东极”抚远等蜚声中外。

  今冬,冰雪旅游让黑龙江成为“顶流”,而冰雪品牌的打磨沉淀,则是黑龙江成为“顶流”的扎实基础。

  走进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近千个冰雪景观绚丽多彩、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太阳岛雪博会用15万立方米的雪建造超过230处雪雕作品,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盛大开幕,为哈尔滨冬季文旅市场再添“一把火”……

  爆火并非偶然。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会城市,多年来深耕旅游、精做冰雪,除冰雪大世界外,中央大街、太阳岛雪博会、伏尔加庄园等景区景点全面升级,全力提升游客体验性和参与度。

  “哈尔滨虽然叫‘冰城’,但是整个城市的热情融化了每一位游客的心。这是我第一次来哈尔滨,明年有机会我还要到黑龙江省的其他地方走走,好好感受一下东北的文化、冰雪的魅力。”来自安徽的游客王女士说。

  对于游客而言,哈尔滨的热情,不仅仅止步于景区。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冰上游艇、冻梨摆盘……近日,“掏光家底”式宠溺游客的操作,让哈尔滨火爆出圈,在让游客直呼“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带动黑龙江省旅游人气持续攀升。

  今冬,黑龙江冰雪旅游以哈尔滨为核心产生辐射效应,多点开花,促进全域受益。牡丹江市冰雪旅游产品全新升级,在雪乡、镜泊湖两大核心景区拉动下,全市各冰雪景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佳木斯市策划了以“冰至如归助力旅发”为主题的冰雪文化季,推出“东极跨年夜”“东极之冬 三江泼雪节”“首届佳木斯赫哲族伊玛堪文化节”等100场活动,让广大游客沉浸式体验佳木斯的冰雪美景和民俗文化。黑龙江冰雪旅游通过全景区配合、全社会参与,实现了冰雪增值、产能增效。

  龙江冰雪旅游不断推陈出新,多年来的厚积薄发让黑龙江省冰雪品牌的社会认可度持续走高。来自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期间,黑龙江省旅游人气火爆,热度屡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6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7%。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精准的定位,为黑龙江成为“顶流”指引方向。

  近年来,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勾画了未来十年冰雪经济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眼下,八方来客欢聚黑龙江,让“双向奔赴”成为冬日里的最美风景,也为黑龙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群策群力 营造旅游环境

  真诚待客才能赢得口碑,用心服务才能博得青睐。依托于丰富的冰雪资源、优质的旅游产品和多个部门的协同联动,黑龙江在冬季旅游这场“大考”中收获了好评,接住了游客们的“偏爱”。

  “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上什么。”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晶说,从2023年1月开始,哈尔滨开展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以游客思维、游客视角换位思考,着力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自冰雪旅游旺季开始以来,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冰雪嘉年华等冰雪乐园热度持续走高。为满足广大旅客出行需求,黑龙江机场集团协调航空公司更换宽体机投入哈尔滨机场运行,充分发挥首乘旅客、无人陪伴等特殊旅客服务站作用,提供“一站式”陪护服务。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哈尔滨站、亚布力西站为旅客开通“景区直通车”公铁联运服务,科学优化动车组和公路客车接驳方案,实现一票到底,无缝换乘,有效激活了旅客的出游热情。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安虎贲表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冬季旅游的‘重要窗口’,维护好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等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进入冰雪季以来,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景区,多次查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状况,随机检查餐饮服务单位后厨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明码标价等情况。

  为保障广大游客“玩得放心”,哈尔滨市公安局确保每处执勤点位成为游客身边的“平安盾牌”,还通过科技赋能打通安防末梢,充分利用5G智慧巡逻警车、4G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全面开展视频巡查和实地巡控,为游客提供放心、暖心的旅游环境。

  正如黑龙江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黑龙江省致海内外游客朋友们的新年感谢信》中所说,黑龙江掏心掏肺掏家底,改进细节,提升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个冬季,黑龙江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经济”,而旅游安全和出行保障依然是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生命线”,这些“先手棋”给游客带来的良好体验,是旅游业长远向好发展的基石。

  多措并举 升级消费市场

  “蹦迪公交车”“铁锅炖红包”“花袄小哥现场派发红包”……近期,哈尔滨一系列创意活动频频冲上热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为推动2024年全省消费市场实现首季“开门红”,把握文旅消费复苏机遇,黑龙江省商务厅推出系列促消费活动,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红专街早市等热门街区,可以偶遇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们,他们身着东北花袄闪现街头,向游客发放“消费红包”;多名网络主播到中央大街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全面宣传东北特色旅游、小吃,推荐龙江好物,宣传引导省外消费者冬季到龙江旅游,在龙江消费,全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美好期待,激发黑龙江市场消费潜能。

  元旦期间,黑龙江省商务厅组织各地累计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28项,参与线上企业千余家,发放消费券2180万元,拉动消费超10亿元。1169家重点企业实现零售额12.97亿元,同比增长20.08%,较2019年同期增长19.19%。

  “这次来黑龙江不仅体验了许多冰雪项目,还领略到了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尤其是东北人的热心肠、浪漫的机场音乐会还有中央大街的暖气休息室,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来自上海的游客邢烁说,“一系列体贴的举措,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夏天我还要带家人们一起来黑龙江体验‘避暑游’。”

  这一波“泼天的富贵”是黑龙江将“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也是出圈的哈尔滨从“网红”变“长红”的久久为功。当前,黑龙江正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持续释放冰雪产业红利,让“冷资源”持续撬动“热经济”。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今冬,黑龙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文娱旅游新消费潜能,推动龙江消费市场全面转型升级。未来,黑龙江将进一步释放旅游业促消费、稳增长、增就业、惠民生的巨大潜力,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冰雪经济“新高地”。

  (人民网 尚城 刘婷) 【编辑:李润泽】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文学翻译,成就文学的世界“旅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文学翻译,成就文学的世界“旅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07-29 09:46:07 来源: sp20240729

  制图:沈亦伶

  核心阅读    

  优秀文学翻译带给人审美和心灵上的双重滋养,也给文学创作以启发和借鉴,推动文学发展

  将一种语言完全贴切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这种绝对的完美难以企及。但同时,文学翻译又必须尽力找到准确的词语、准确的语调、准确的气息和色彩,努力接近这种完美

  如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认识自己的创作,超越单纯的学习模仿阶段,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学翻译,又是翻译中特殊的一种。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学翻译成就了文学的世界“旅行”。优秀文学翻译带给人审美和心灵上的双重滋养,也给文学创作以启发和借鉴,推动文学发展。

  中国是文学翻译大国,对世界各国优秀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且及时的译介。这些年来,随着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在科技助力下,从事文学翻译的条件和手段越来越便利多样,国内文学翻译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年轻译者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一批视野开阔、功底扎实的中国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提升着中国文学的境界和水准,获得世界文坛重视,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也日渐活跃。文学翻译在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外国文学窗口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搭建一座座交流平台。

  没有完美的翻译,只有不断接近完美的努力

  从事过文学翻译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悟:对于原作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人物每个细节,你必须贴近、深入,熟悉它们、理解它们,让它们在你的语言中苏醒复活。这是个艰辛的过程。同文本较劲,同语言较劲,也同自己较劲。总遗憾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够深,遗憾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不够强,遗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不够旺盛。常常是半天时间一动不动,雕塑般坐在书案前琢磨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译者的使命和作用恰恰要在这时担负和发挥,那就是与语言“搏斗”。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一门值得探究的诗学。在翻译历史上,以鲁迅为代表的翻译家走的是一条“异化翻译”之路,即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希望用原汁原味的形式给古老的汉语注入活力;以杨绛为代表的翻译家选择的是“归化翻译”,将原作的语言、风格、文化等因素调整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现在的青年译者,在借鉴老一辈经验基础上,更多走的是融合之路,既考虑到汉语的语言风格和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适度保留异域色彩。

  翻译过程因而也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平衡过程。有的译者以一种汉语风格应对所有的外文风格,有的译者过于强调创造性,这都是没有摆正译者位置、没有处理好两种语言关系的结果。比如,有人对“雅”有一种误解,以为翻译都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但有的原作本身是反抒情、反诗意的,有的原作语言简洁、词汇有限。海明威的词汇就相当有限,米兰·昆德拉就特别注重重复之美,在语词的重复中传递一种递进和渐强的力量。如果以丰富的词汇去翻译海明威,去替代昆德拉的语词重复,那就在炫技中背离原作了。所以,真正深入作家的文学世界特别重要。翻译中,原作的风格应该是权威。

  将一种语言完全贴切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这种绝对的完美难以企及。但同时,文学翻译又必须尽力找到准确的词语、准确的语调、准确的气息和色彩,努力接近这种完美。正因如此,优秀的译者都是十分谦逊、小心翼翼的。正如电子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书并没有消失,因为人们留恋目光和文字的接触,留恋手指翻动书页带来的墨香;人工智能给翻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或许不会取代真正优秀的文学翻译,因为后者体现着文学内在的声息相通,保留着译者推敲的心血。

  翻译这种艰辛的创造性劳动理应得到价值认可

  何为理想的译者?理想的译者应具有扎实的外文和中文功底,有厚重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敏感,要有知识面,还要有悟性、才情和灵气。此外,重要的是必须热爱,而热爱又伴生着敬畏。那些既有翻译能力又有写作才华的人,无疑是译者中的译者。傅雷、梁宗岱、李健吾、冯至、卞之琳、杨绛等翻译家即为例证。

  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时,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翻译稿件,也接触到冯至、杨绛、戈宝权、李文俊等翻译前辈和编辑前辈,他们的认真、执着、一丝不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翻译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时,最初译者将书名翻译成“世界这么美好”,意思无误,但太过直白,缺少韵味。文学翻译中,译出韵味非常重要,有了韵味,一部作品一下子就有了灵性,有了精神。几位编辑前辈反复讨论,最终讨论出新的译法:“世界美如斯”。一下就点亮了这个标题,散发出典雅的气息和韵味。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证明着文学翻译必须精雕细琢。

  文学翻译考验译者的修养和才情,同样考验译者的毅力和体力。有时,一次翻译就是一场马拉松。没有毅力和体力,如何能跑到终点?杨绛年近百岁时,还主动翻译难度极大的文本。草婴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地翻译出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高莽一边照料病中的母亲和失明的妻子,一边争分夺秒地翻译多部俄国文学作品。这些翻译家对翻译事业坚韧的热忱,值得年轻的后辈学习。

  作家福克纳作品采用意识流、神话模式和多声部等艺术手法,充满现代派气息,译介难度极大。翻译家李文俊一点一点啃,每天只译几百字,有时甚至几十字,译出了《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五六部福克纳的小说和随笔集。因了他的翻译,中国读者才能领略到一位异域文学名家独特的魅力,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启发。

  对于文学翻译这种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无论是评估体系、奖励机制,还是稿酬标准等方面,都应给予充分尊重,让更多译者不再只是从情怀出发从事翻译,为优秀译作、精品译作的诞生培育良好生态。

  在世界文学的舞台立起中国文学的高度

  我们常常从作家那里感受到对文学翻译的尊敬。文学创作中的天才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汲取和补养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同样必需。可以说,出色的写作者往往也是出色的阅读者。不少作家都有自己的“世界文学时刻”,在对翻译文学的阅读中收获启发与共鸣。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文学翻译给汉语注入崭新活力,大大拓展了汉语表达空间。鲁迅、茅盾、查良铮等作家都深知世界文学的重要性,也深受世界文学影响。他们本身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翻译热潮再次涌动,一批批中国作家在与世界文学经典的相遇中打开文学眼界,汲取有益养分,进而丰富和提升本土文学创作。

  如今,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认识自己的创作,超越单纯的学习模仿阶段,展示出自己的特色。中国作家更有自信和底气去平等交流,与外国同行展开对话,与世界文学前沿互动往来,在世界文学的舞台立起中国文学的高度。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人庞德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转译的文本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虽然难免有谬误和误读,但这些译作引发了外国诗人和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独特意境的兴致,进而直接影响到意象派诗歌的诞生。这是中国文学经由译本影响外国作家的事例之一。近些年来,许多汉学家持续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新一代文学翻译者还关注到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等,把更多样的中国当代文学风貌展现给国外读者。

  中国文学走出去,既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涉及平台搭建、版权交易、译者交流等不同环节。文学翻译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相较于庞大的“外译中”翻译者队伍,“中译外”人才还很有限,优秀的“中译外”翻译家数量不多,而且分散在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中。培养和建立起一支优秀的“中译外”文学翻译队伍,任重道远。

  立足中国现实和时代生活,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相信中国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互鉴中将不断提升艺术高度、展现独特魅力。通过文学翻译这座桥梁,那些精湛的文学创作将为更多人带去精神滋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原主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