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气候韧性

发布时间:2024-08-12 13:42:25 来源: sp2024081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气候韧性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给城市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他认为,要建立陆、海、空、天多手段协同观测的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能力。并且建议把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融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气候韧性。

  谈极端天气

  要建立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同时还出现在了之前很少出现的地方,如北方极端暴雨。这对各地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应急制度等方面都带来了哪些挑战?你有何建议?

  张兴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和雨雪冰冻等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创,极大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强化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研判能力。

  例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根据气象灾害影响和气候安全因素,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强化气候韧性和安全。

  此外还可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发展台风、干旱、洪涝等巨灾保险气象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气象服务。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强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构建与属地责任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推动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与责任。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了建立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提案,这一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兴赢:一体化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包括陆、海、空、天多手段协同观测,并联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体系。

  该系统注重协同观测,注重数据开放获取与多维应用,注重观测仪器、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综合观测能力与数据服务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对全球进行广泛、协调、持续的观测,并在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能源资源管理、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谈预报预警

  2023年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新京报:针对发生的极端天气情况,公众希望预报再早一些。我国的早期预警能力是何现状?

  张兴赢:2023年,暴雨预警准确率93%,强对流预警发布提前时间达4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61公里。中国气象局2023年共发布预警42万条,预警短信总计送达41亿人次,累计叫应党政机关负责人次数20万次,累计叫应行业部门次数38万次,行业部门联动5万次,联合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林草局发布高森林火险预警12次。

  未来,我们仍需要在早期预警系统“四大支柱”上下功夫。第一是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即对危害、脆弱性、生计、社会融入和风险暴露等方面进行深入且立足当地的分析。第二是监测检测与预报,即将危害相关信息与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相结合,以识别风险并支持决策。第三方面是预警信息传播,即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建设针对最脆弱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可操作预警系统,并建立反馈机制,解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在理解预警和采取行动方面面临的知识不对称等问题。第四是备灾与应对,即呼吁当地人和组织机构制订各自的应对计划,同时将计划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中,考虑气候变化趋势和复合风险因素,定期更新计划。同时,各个部门需充分参与对公众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对早期预警信息的解读和响应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共享、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的预警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

  新京报:极端天气对城市运行、公众安全有显著影响,天气的预报预警可否再精细?

  张兴赢:为公众提供更加精细的预报预警,就需要在预报层面制作更加准确的预报产品,在科研和业务上要共同发力,加强观测,加强极端天气形成机理研究,加强AI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极端天气预报技术上研发应用,提高预报精准水平。在预警层面,要提高预警发布的精细化水平,将预警信息与可能影响到的人员、区域、行业等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靶向预警,采用最适宜的发布渠道进行更广泛的覆盖,用最适宜的手段进行更精细的送达,实现更加高效的应急联动,从而让预警发挥更大的减灾效能。

  谈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项目应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新京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受影响城市开启灾后重建工作。借鉴应对此次洪水的经验教训,你认为重建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张兴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建议把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融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全过程,科学、客观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率和强度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标准结合起来,从适应角度减轻未来类似“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带来的危害,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气候韧性。

  首先,我建议进一步加密地形复杂地区极端天气气候监测网络建设,加强三维立体综合观测,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警,建设基于风险和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升复杂山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

  其次,建议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应当统筹考虑气候的适宜性、影响性、风险性,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需充分考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概率和风险,确保足够的适应弹性,注重增强灾后重建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三方面,我建议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和气候变化风险,提高防洪排涝标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不仅要满足于当前的和历史上曾发生的灾害的防灾减灾,还要着眼于未来长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灾害强度和承受能力、应对能力,对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雨情况有所考虑,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提前有所应对。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王景曦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伴随而来的灾害,是社会治理一个十分重要的风险点,需多方协同配合,不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防御机制体制,还要对公众强化科普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灾害防御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编辑:房家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4,出国留学新趋势 - 建强产业链 强村又富民(乡村行 看振兴)

2024,出国留学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4-08-12 13:42:26 来源: sp20240812

  英国剑桥大学校园景色。   资料图片

  日前,启德教育在北京发布《中国留学市场2023年盘点与2024年展望》报告。报告梳理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的各类数据,展望了新一年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2024年留学申请趋势有哪些?中国留学生的求学之路如何规划?

  

  交叉学科获青睐

  《中国留学市场2023年盘点与2024年展望》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超30%的留英学生选择读第二硕士,获得两个不同专业的硕士学位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在英国学车辆管理专业的刘子扬说,自己有读第二硕士的计划。“我打算之后再去攻读碳管理专业硕士,这是一门比较新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还能满足我的学习兴趣。我周围有的同学会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商科、计算机等,然后再修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比如艺术、文学。”刘子扬说。

  卢晓安本科在国内学习计算机科学,不久前他成功申请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金融专业硕士项目,这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与金融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交叉学科专业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交叉学科指两个或多个不同专业交融,比如计算机金融、生物统计、文化产业管理等。大部分交叉学科专业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就业需求而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和求职竞争力。

  “我认为学习计算机金融交叉专业能在就业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卢晓安说,“据我所知,金融行业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大了对技术领域的投入。以量化交易员招聘为例,应聘者既要对计算机科学有一定的理解,还要了解量化投资的知识。”

  报告显示,2022-2023学年中国内地留美学生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数学和计算机类专业(23.2%)”“工程类(16.8%)”“商科和管理类(13.4%)”,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商科、人文社科仍为主流。目前,海外许多院校开设的跨学科专业以数学、计算机、商科等专业结合其他专业为主,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生的青睐。

  留学性价比受关注

  “留学总费用是影响留学决策的重要原因,对比近几年留学费用可以发现,2023年除学费上涨外,各国留学生的生活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启德教育相关负责人说,“在学费和生活费双向提升后,‘留学性价比’近两年受到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他们横向对比学校、专业,选择更高性价比的留学目的地,亚洲国家、欧洲部分免学费国家相较以往更受关注。”

  就读于国内某高校的本科生彭倩申请了英国、法国等不同国家学校的商科硕士项目,她分享了自己的留学计划:“在收到了不同学校的offer后,我选择去法国读商学院,不仅因为学校提供了奖学金,而且法国的房租、生活费相比英国更低,粗略估算我能省下不少钱。此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还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对求职很有帮助。”

  在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助学金。虽然私立大学在高校中占比大、名声高,但也有不少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肩齐驱,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等。据美国本科申请平台Common App公布的早申数据显示,2023-2024年公立大学的早申请人数上涨 82%,私立大学申请人数远少于公立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考虑学费更少但教育质量优质的公立大学。

  李润宇在2023年申请季中就将美国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为首选目标。他说:“据我了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上百个本科专业、研究生项目可以选择,教学资源丰富,而且培养出不少商业、高科技产业、电影艺术的专业人才。学校有各类奖学金项目,帮助我们专注学习、发展才能。”

  软硬实力齐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申请学生的综合成绩整体抬高,美国高中申请的竞争愈发激烈。启德教育一组数据显示,在申请排名较高的寄宿高中申请中,学生托福分数基本在110分以上,SSAT成绩高达95%左右。在标化成绩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通过体育和艺术特长来申请。

  新东方前途出国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初中生的家长会询问申请美国本科相关事宜,家长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提前准备申请,希望尽早明确行动。低年级的学生目前还不能明确专业,建议从兴趣角度出发,例如喜欢滑雪、钢琴等,可以参加相关专业比赛、课外活动,不仅探索自己的优势,也能积累奖项。”

  “在申请留学时,我们通常将学生的院校背景、专业绩点、各类留学考试的成绩等合并称为学生的‘硬实力’,而实习工作经历、科研竞赛、课外活动、面试表现等个性化经历则属于申请学生的‘软实力’。”托普仕国际教育业务总监李开会介绍,“一般而言,当申请学生的各项成绩达到学校的硬性要求后,软实力的强弱对于能否得到招生官的青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时,竞争更加激烈,软实力能体现出学生较强的综合素养。”

  不久前,就读于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陈冰成功被美国布朗大学物理专业录取,圆梦藤校。在申请材料中,陈冰列举出的课外活动经历非常丰富,除了参与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他还做过社区和留守儿童学校的志愿者,同时还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