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检修忙

发布时间:2024-07-17 14:30:11 来源: sp20240717

  1月19日9时,大秦铁路东出大同100多公里后的栗家湾2号隧道进出口处,铁路护网外,已在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中等候半个小时的42名铁路工务职工忽然不约而同地动了起来,启动发电机、发动切割机、拉燃内燃螺栓机……一时间,大小机械轰鸣。

  “还有10分钟就是‘天窗’时间,提前把机器启动预热,防止点不着火耽误时间。”该路段“天窗”时间维修负责人、大同工务段王家湾线路车间主任王进说,“春运电煤保供任务重,‘天窗’维修的每一分钟都是挤出来的,不敢浪费。”

  大秦铁路西起“煤都”山西大同,东至渤海之滨河北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西煤东运”大动脉,年运输煤炭4亿多吨,占全国铁路煤炭运输总量的五分之一。为保障高负荷运转的铁路设施设备性能状态,大秦铁路每周二和周五上午都会挤出2个小时,停运所有列车,利用这个“天窗”时间,对设施设备进行多工种、立体式维修。

  9时10分,这条川流不息的“煤河”终于静了下来。“‘天窗’给点了,大家带好工具,上道作业。注意安全!”对大伙嘱咐完,王进率先扛起撬棍进入栗家湾2号隧道。在他身后,40多盏头灯次第亮起,顶着寒风走向隧道深处,奔赴各自的分工地段。此次维修作业,他们要在隧道内更换1根磨损钢轨、清理5处隧道冰柱和整修11处线路病害。

  王进所在的王家湾线路车间担负着大秦铁路作业条件最艰苦的56公里线路的设施设备养护任务。这里桥隧相连,弯道多、曲线半径小、线路磨耗严重。线路开通30多年来,这里的工务职工以“上跑万吨重、下保毫米精”的职业追求,创造了线路100%优良和开通36年来安全无事故的好成绩。

  “一二起、一二……”王进边拨动撬棍边喊。微弱的灯光下,作业人员一字排开,甩动着臂膀合力将钢轨撬起,旧轨迅速被拨出,新轨入槽。王进说:“栗家湾2号隧道内的钢轨已经上线3年多了,累计运量超12亿吨。这次‘天窗’时间,正好更换了,绝不能让春节期间电煤保供出问题。”穿过隧道的风裹挟着塞外的寒气,让作业点的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而王进和工友们却干劲十足,切割钢轨、复紧扣件、安装夹板,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每个人头上都冒着热气。

  在隧道更深处,时不时传来“咣当咣当”的打冰声,5名工作人员正抡着尖镐狠狠地砸向拱壁上的冰柱。“这些冰柱少说得有一二十斤,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坠落在钢轨和道心上,影响行车安全。”工长张会亮说,由于气温骤降,他所在工区负责的4座隧道里,平均每3天就得打冰一次,作业时,碎落的冰屑会经常顺着袖口和衣领灌进体内,把衣裳浸得又硬又湿,一次维修下来,一身泥一身冰是常态。“隧道除冰是项危险活,不能靠蛮干。”张会亮说,如果不按标准、不讲技巧,冰渣子就可能刮伤脸,砸到脚,因此不仅要争分夺秒,还必须认真谨慎。

  再往隧道深处走,还有一支线路精改队,他们由经验丰富的老工长许利祥和8名新入路的青年职工组成,负责轨距、水平、高低等几何尺寸病害整修和零配件补充,确保轨道框架结构稳定。“我们这支队伍战斗力很强,大家精调的速度、质量越来越高,在照明不足的条件下,已经能独立完成2毫米范围以内的轨道精改。”许利祥满脸欣慰。年轻职工孟宇说,“守在两条钢轨上干活是挺累,但想想我们运输的煤点亮了万家灯火,心里还是挺自豪的”。

  11时08分,作业接近尾声,42名工务职工接连走出隧道。随着对讲机内一声声“设备安全,人员工具全部撤出护网”的呼唤应答声,他们顺利完成了2024年春运前大秦铁路最重要的一次“天窗”时间检修。

  11时10分,“天窗”结束。6分钟后,一列2万吨重载列车安全驶过栗家湾2号隧道,这条乌金长河再次奔涌起来。

  梁 婧

  (经济日报)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新知新觉) - 呼和浩特:敕勒川冰雪嘉年华吸引游客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新知新觉)

发布时间:2024-07-17 14:30:14 来源: sp202407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抓细的一项重要举措。

  用鲜活故事滋润人心。讲一个好故事,让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思想、理念、情感等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影响,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善于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到抗日战争中成立回民支队,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着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故事素材。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不断巩固,体现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故事更加精彩鲜活。要联通历史与现实,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生动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讲清楚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讲清楚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重要优势,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由各族人民共同讲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解决好由谁来讲的问题。讲述者熟悉受众心理,就容易找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让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各族人民都来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奏响各民族共话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比如,加快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引导他们创作更多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历来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在电影、电视创作中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以主创身份参与创作,形成各民族共同参与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机制,努力以更加契合各民族受众习惯的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以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效果。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快速发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要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把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舆论主导权。以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等为载体,运用现代视听技术打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际传播的工作着力点,向世界更好展现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以及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客观实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任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4日 13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