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视点丨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4-08-23 14:05:44 来源: sp20240823

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他来到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

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目前有居民8632户18326人,其中回、满、蒙、藏等少数民族群众1821户6963人。

6月19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无人机照片)。

6月19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一角(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的居民在休闲、聊天。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的居民在休闲、聊天。

为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引入多个惠民服务项目,打造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点和爱心超市等服务阵地。

6月20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拍摄的长城花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无人机照片)。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居民议事厅议事。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居民议事厅议事。

6月19日在长城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拍摄的照片墙。

6月19日在长城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拍摄的照片墙。

6月20日,在长城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居民办理业务。

6月20日,在长城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居民办理业务。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卫生站的工作人员为居民登记医疗信息。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卫生站的工作人员为居民登记医疗信息。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的志愿者为居民理发。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的志愿者为居民理发。

立足于多民族社区的实际,长城花园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居民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6月19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社区“才艺堂”制作剪纸。

6月19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社区“才艺堂”制作剪纸。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活动室排练节目。

6月20日,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在活动室排练节目。

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制作的手工艺品(6月19日摄)。

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制作的手工艺品(6月19日摄)。

记者:谢环驰 王鹏 冯开华 杨植森 毛竹

编辑:林繁晶 毕晓洋 李琰 虞东升 张浩波 周荻潇

新华社摄影部、宁夏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为何生僻字热起来了? - (新春走基层)“银发”乘务员的最后一个春运:铁路人的坚守与传承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为何生僻字热起来了?

发布时间:2024-08-23 14:05:48 来源: sp20240823

   中新社 北京2月6日电(记者 应妮)中国农历龙年将至,“龘”字一跃火出了圈,成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

  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序厅中出现的“龙行龘龘”,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介绍,三个龍的“龘”是从两个龍的“龖”发展而来。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龖”解为“飞龙之状”,也读作“沓(dá)”。“龘”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音义皆同。“在龙年到来之际,用古字‘龘’来体现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发展得更好、更快,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

  他指出,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但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些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来。今人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它们打捞出来,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汉字文化热度高,与此相关的文创开发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说这些生僻字就此进入汉字的使用流通领域,这却是不大可能的。应该说,生僻字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应适可而止。”

  作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工作组主要成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坦言不太赞成过度炒作生僻字,“常用字的学习和使用更为重要”。

  在他看来,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是现在不再使用的生僻字,往往也反映了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就像“龘”字一样,是中国古代龙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但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痕迹很强的字,现在把它挖掘出来,只能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而无法进入通用字的层面,不符合进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条件。

2月5日,红山文化玉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C位亮相。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步入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时,会在序厅看到从1916年到2024年一共十个龙年的相关四字词语,如1916年的“龙德正中”、1952年的“龙行四海”、2000年的“凤翥龙翔”、2012年的“云起龙骧”,2024年则是“龙行龘龘”。

  该展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表示,“龙行龘龘”确实是今年热度比较高的一个词,从策展角度选用这个词来祝福2024年,希望国家发展更加昌盛,民众生活更加发达。

  “从展览来说,为什么以‘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起头之后,紧跟着就是甲骨文的‘龙’字,还把馆藏的《龙藏寺碑》拓片拿出来?其实也是从汉字这一角度来讲述龙文化。都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我看来,汉字其实也是某种形式的图腾,有着强大的力量。我们在序厅墙上挂这些词语来表达祝福,希望观众看到它的形,念出它的音,除了多认识一两个字之外,也能感受到汉字的文化力量。”诸葛英良说。

  这一力量也在四个“月”组成的“朤”中传递。“朤”音同“朗”(lǎng),有明亮、光明之义。前程朤朤,即前途光明。(完)

【编辑:付子豪】